第563章 一直超车一直爽(第一更,求订阅)

    其实,排除李毅安是个资本家之外。

    南洋与俄国是高度相似的,至少在工业方面他们是非常相似的。

    俄国大部分工业都是建立在 30年代,要不然便是在战后按30年代的标准重建。50年代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力于这批工厂和矿场。

    南洋的工业同样也是如此,虽然是靠着德国的专家工程师们建立了一套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但是本质上都是30年代的技术标准。

    当然,欧美各国的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战后各国为了加快重建速度,也都是选择战前成熟的工业架构,进行重复建设。

    其实,现在别说是俄国,就是欧美各国同样也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依赖”,他们仍然沿着“烟囱工业”的方向前进着,全力发展钢铁、机械、金属等传统重工业部门,而对于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等现代高科技反应不敏感。所以大家都在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陷入了“阵痛”。

    李毅安一边说,一边打开计划草案说道。

    不过在李毅安看来,这就是未来的发展的必然,毕竟,后来日本的钢铁产量也突破了1亿吨,而且还长期保持着这一产量。按照正常发展速度来说,南洋的钢铁产量肯定会达到,甚至超过这一数字。

    原本这些问题还不太明显,但是最终,一场石油危机,把所有的问题都激化了。于是西方国家迎来了噩梦般的 70年代,其实也就是工业转型阵痛期。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也不太明白,但是阁下的解释,让我明白其中究竟,有了“一四计划”的成功先例,那么我们只需要在“二四计划”制定一个规模更大计划就行了,其实就是产能的堆积与扩张。但是这种产能的扩张总是有尽头的,当它达到市场的临界点时,经济的发展,也就陷入了某种停滞,这种停滞往往就会带来经济危机。”

    “这……可是现在新技术并不成熟,我们总不能因噎废食吧,现在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发展吗?”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石油美元注入的俄国却沉浸于买买模式中,从而错失了发展良机,最后与美国在科技上的差距越拉越远。

    “产业政策性指导发展?”

    李毅安站起身,说道,

    “从计划的实施上来说,为了加快速度,保证计划进步,往往倾向于选择战前成熟的工业架构,也就是30年代40年初的工业架构,虽然偶尔有些许技术革新,但整体工业架构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现在已经了五零年代了,而我们却用三零年代的工业架构,去进行新一轮的工业建设,这样的重复建设,现在看不到问题,但是将来呢?”

    不过保罗解释,不仅没让左孝翰弄明白,反而让他更糊涂了,说道。

    每个年代都会提出 10年之内产业发展思路,到了八十年代,明确提出,日本的追赶型现代化已经完成,要以技术立国取代贸易立国,要以创造性知识密集化作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其实,同样也是面对“烟囱工业”模式走到尽头做出的决定。70年代小日子的日子也不好过,一样的接连多年的经济负增长。

    “我们并不仅仅只是实施追赶型现代化国家发展战略,同样也要在追赶中,抓住技术变革这一弯道超过的机会,利用抢先优势,紧抓科技发展,实现科技上的创新突新,并以此来带动南洋的经济发展。”

    1亿吨钢铁!

    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李毅安当然知道应该追赶什么。

    “对,就是通过官方资助的方式,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性的技术研究,并将新技术应用于产业扩张上,而不是在旧工业架构内进行重复建设,这或许会牺牲一些经济发展速度,但是从长远来说,是有益于经济发展的,当然,我们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来推动产业发展。”

    现在的美国还没达到这个程度呢。

    因为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李毅安才会提出紧抓科技发展,不是为了避免阵痛,而是为了……利用抢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虽然觉得这个数字太过匪夷所思,但左孝翰仍然说道,

    李毅安说道。

    李毅安在一旁补充道。

    “现在……说这些是不是太远了,像阁下说的,未来仅仅只是钢铁需求就要一亿吨,我们现在甚至连十分之一都没有不是吗?”

    <div class="contentadv">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

    “既然如此,那么计划实施有什么问题吗?”

    就在双方争论不已时,石油危机的爆发助推让世界油价高涨,给作为石油出口国的俄国带了泼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