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主要有四段:通济渠(唐宋称汴河、汴水)、永济渠和江南河及重通邗沟。

    通济渠:全长650公里,打通战国时期鸿沟,汉代石门堰等及隋文帝重修的汴口等旧道河流,主要沟通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三月动工八月竣工——半年峻工。

    永济渠:全长约一千公里,此渠是疏浚汉代屯氏河、大河故渎,借助曹操所开的白沟一路向北到达北京通州区。

    江南河:全长约400公里,从镇江到杭州连接长江和钱塘江,在春秋吴运河、秦丹徒水道、南朝运河的基础上进行开拓挖掘。

    邗沟:它是春秋时期吴王夫修建的沟通长江和淮河的运河,隋炀帝将其改名为山阳渎,圈山阳(今江苏淮安)为起点一路南下到江都连接长江。

    这四道工程连接隋文帝修建的广通渠(前朝基础上修建),形成以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南至余杭的倒人形(-<)大运河。

    整个隋朝大运河工程动用了举国之力,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大水系,总长2700公里总费时六年完成。

    其建造速度堪称世界奇迹!】

    秦始皇眼皮一条:费时多少年?

    隋朝水利技术如此出色?

    他不信!

    【而现代同样是水利工程,以正在挖掘的广西平陆运河为例:它是从内陆沟通出海的人工运河,全长135公里预计用时四年。

    花费嘛...嗯,好心网友算了算费用,只需广西人民努力种两年甘蔗,就能攒出来一条海运(730亿)发展经济,还能顺道带带它的好兄弟:云南贵州水运经济】

    等等,广西种甘蔗?

    秦始皇等帝王敏锐察觉到后人言下之意,广西以种植甘蔗为主。

    他们抬臂拉过舆图,甘蔗是制糖的主要来源,若广西能广种甘蔗,其赋税可用糖交付朝廷…若糖量多还可引贾商运送他地贩卖…如此这般便能盘活整个南越。

    刘彻双眸精湛,提笔重重地在舆图上画出个圈,上林苑的昆明池就为了南下吞越而挖掘,对照后世舆图来看,他果然雄才大略,英伟无比。

    他满意地搁下笔,眼神睨过群臣:不愧是朕,朕如此不一般还不赶快夸!

    群臣沉默:夸不出来,不想夸!

    【如果我们用数值来对比通济渠和现在河道工程,我们会发现:隋朝建造速度比现代还快!

    而隋朝加快的秘诀是什么?

    不惜人力!

    公元605年调百万民工修通济渠,同年调淮南民十余万修建邗沟。

    公元608年又调百万民工开永济渠九百余里,一年竣工;

    公元610年开江南河,赶着皮鞭令人通航,没有男丁就征发妇人!

    河渠修好了再沿河修上四十余宫室,总之要给他修修修,好让他乘4层豪华龙舟下江都游玩!

    根据史书记

    载:役丁死者十之四五,因尸首太多督司用车载死者,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的尸车络绎不绝】

    隋

    ?想看南漳的《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吗?请记住[]的域名[(

    耗费百万又百万的民力让杨坚几l乎晕死过去,他抓紧皇后伽罗的手,哑着声低吼:“隋炀帝到底是谁?”

    这般滥用民力!

    大运河当开吗?

    当开!可不是这个开法啊,无男丁可征就发妇人,这是在逼迫天下反他大隋啊!

    原以为隋炀帝是后世不孝子孙,但他从天幕泄出的边角消息中推出让他发颤的事实,隋炀帝就是他的继任者!

    杨坚张大了嘴赫赫赫地喘气,双眸赤红迎向天幕:“他到底是谁?”

    是太子杨勇吗?

    他不确定地看着皇后,独孤伽罗通红着眼缓缓点头:“应是太子!”

    太子喜好奢侈,宠爱去照训气死正妻元妃,桩桩件件岂不应和了隋炀帝做派?

    他未来荒唐事被神迹道出,现在...该怎么处置太子?

    两夫妻正迟疑间就听得侍卫急报:“宫外民怨沸腾,有冲宫之势。”

    听到此杨坚定了神色,在皇后搀扶下到宫墙上对民众下达了废太子旨意。

    他们还有阿摐,阿摐生性节俭礼贤下士,定能将大隋代代传下去。

    对,一定是这样!

    正欢喜看二郎吹泡泡的李渊:他好像记着天幕记言隋炀帝是皇二字杨广?

    他确认消息无误后,猛地倒吸一口冷气:嘶~隋朝要完!

    【大运河不该修吗?

    该修!

    自古以来华夏因天灾人祸,其政治经济中心不断往南移,隋朝结束华夏分裂,想要沟通南北经济达到国家资源整合的目的,及解决关中缺粮问题,减缓关中地区饥荒...

    无论从经济还是国家战略,修建一条南北大运河很有必要。

    问题是工程修建不是一朝一夕,即使大运河有前朝旧道做路引,但今朝比旧朝河道要求也高出许多。

    如:河道要扩宽加深能到载下他的巨型龙舟!

    隋炀帝的龙舟有长江三峡游轮半长:60米,四层高宽13米,其吃水力度及对河道河宽需求力极高。

    修成之后大运河的河面宽度约30—50米,京杭大运河宽最宽处为30米。

    如此巨大的工程岂能在短时间内结束?】

    忽必烈:朕让提举诸路河渠使郭守敬修大运钱,他已经修了十年了!(总12年)

    朕比不上隋炀帝。

    【隋朝大运河好吗?

    好,唐人自己都说:隋朝大运河对隋朝民众只有害,存在大唐对百姓只有利!

    为什么?百姓付出的代价太大,隋朝自己付出的代价亦大!

    隋炀帝对隋朝大运河只来得及三下江都和北上运粮,隋朝就覆灭存于历史。

    真正将其充分利用的是唐朝,可谓是‘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在这样的情景下唐朝不得不说句:

    谢谢隋大哥打赏大运河一条!】

    民间

    虽天幕未细说民哀处,但天下黎民谁未服过役?怎不知修河道辛苦?

    有经过隋乱的老者抹着眼泪哭唱:“莫向辽东去,迢迢去路长,老亲倚闾望,少妇守空房。”

    辽东浪死歌响起,街头巷尾哭声一片:“有田不得耕,有事谁相将,一去不知何日返,日上龙堆忆故乡。”

    这是当时隋炀帝三征高丽时征夫的血泪怨恨,即使隋朝没了他们有希望过上好日子,但提及往事伤心难禁!

    当时苦啊,全家老小活下来的不过二三,无人埋无处埋,死去的尸体如丢弃在路旁任人践踏。

    【除此之外最大的问题是这大运河的设计不贴地势啊!

    黄河平原地势高于淮河,北高南低的地势走向让分流后的黄河支流水量变少。

    如黄河最大支流渭水,在唐初时勉强承担运粮任务,当京师想要进一步运粮时,渭水就无法承担更大重量运粮。

    于是唐朝皇帝只好高频次地率领百官、军队等‘食就洛阳’。

    而洪水期的黄河又会让大量泥沙冲入淮河,对淮河流域造成淤积堵塞。

    对淮河而言不是件好事,所以到唐朝中期时两渠就变得淤塞,为了使河运畅通,唐朝廷只能加大力度不停维护,一度将永济渠加宽到17丈,浚深到24尺,使航道更为通畅。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黄河决口频频,永济渠淤塞到完全不能流通,到南宋时期因天灾及人力作用下,通济渠淤废不用。

    水利工程设计不是把各水渠连通就结束,而是要考虑到地势、河水走向,要考虑到蓄水调节河流问题。

    人家郑国渠都挖了七个坑导水引流,你那么长条大运河就只修堤坝让你下江都游玩?】

    东汉

    正在整治黄河河道的王景摇头:长运河当由湖为节点,枯水可保航运平稳,洪水泛滥时可做调节时黄河泥沙不泛滥。

    按照隋朝六年完工的速度,王景再次摇摇头,心里嘀咕:“还是他们大汉陛下好(汉明帝),心里念着百姓,而隋朝百姓就惨了,那条大河既能福泽一朝,时久反倒成害。

    不过…后人言黄河让淮河淤积,王景弯腰将手上泥洗净,心里思忖:黄河与淮河并不相交,其水流有泥淤冲刷之嫌,当无危害泛滥才是,当是后人夸大之语。

    【所以完全不能理解网上给隋炀帝翻案的人:他只是在前人旧有渠道基础上,钳合自然河道修建大运河,根本有亡那么多人。

    他想要效仿秦皇汉武有什么错?就算汉武帝到他位置上也不会做得比他更好!

    现在的京杭大运河不也是用的他修出的水道吗?

    醒醒好吗?

    且不谈谥号就能区分他们三帝王,京杭大运河是元朝建造、明清扩建才有了现在的京杭大运河好吗,它不是隋朝大运河啊!】

    秦始皇&刘彻握紧剑柄:滚开,别来沾朕!

    李世民并

    唐初群臣脸上亦不好看,后人为隋炀帝正名,岂不说明他们是乱臣贼子?

    汉

    刘彻闻言勃然大怒:他效仿朕什么?是行内外朝制、改革货币制度还是推行郡县政策?

    效仿朕什么?朕可没有用锦绸往缠树对外装脸的爱好!

    他自诩帝王之才不逊秦始皇唐太宗,没想到后人闲汉竟言他比不上炀帝,刘彻只觉得自己深受屈辱!

    不仅秦始皇刘彻深觉受辱,李斯张汤等臣亦觉受辱,心中不断大骂说闲话的后人:袁爷爷有何厉害之处?让尔等闲得为盖棺定论的人翻案?

    我呸!

    隋

    江都大殿上,杨广望着激愤的骁果军冷笑:“朕待尔等不薄,尔等何故叛朕?”

    见众人不语他双手一发挥起衣袖划过半空,双目扫过莹莹大笑:朕不需要翻案,朕伟业宏图岂是小民所知???[”

    有骁果军军士大骂:“暴君少为自己找开脱借口!”

    杨广一甩袖袍向前半步昂首道:“天子有天子的死法,岂可刀剑加身?”

    说罢想退回房内尊严死去,却被一拥而上的骁果军抓住刀剑加身.

    民间

    早在天幕说出为炀隋帝翻案时,天下士人就忍不住出言大骂:你们到底懂不懂何为‘炀’?

    逆天虐民为炀!

    孝武帝穷奢极欲,又爱行重刑天下,还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又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

    但汉能兴也因孝武皇帝能尊先王之道,受忠直之言诛赏严明...也不是隋炀帝能比得了的啊!

    简单讲:汉武帝缺点一大堆,但他的确很厉害能撑得起大汉,隋炀帝可是生生把大好局面败坏的帝王,他们之间还能比?

    后人可真难懂,朱元璋嘀咕:跟后人闲汉比起来,天幕上的娃子简直可爱!

    【元朝开通的京杭大运河,放弃洛阳直接北上北京。

    隋朝大运河是倒放的人形-<,那京杭大运河就是不走弯路的波浪。

    南起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1927公里,其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并不是黄河河水。

    不过元朝并不主靠京杭大运河作为漕运,而是以海运为主运输粮食。

    因为在‘北高南低’且长期缺乏稳定水源下,元朝主修鲁运河(会通河)和御河(卫河)被泥沙淤积堵塞,堪称修完就堵,根本没法走船,核算下来不如走海运方快捷。

    甚至到了大明初期,仍以海运为主。

    无他,黄河变得又黄又暴,让历朝难以招架,不得不费大功夫治理。

    为什么会这样?】

    元

    忽必烈听着长生天提及正在修建的运河,眉头皱得死紧:他没想运粮走海运,真走海运他也不必贯通南北运河。

    而…长生天却说大元以海运运粮,真是修完就堵吗?

    他不信!

    他负手起身踱步,要么大元时

    期黄河灾患泛滥到无法治理,才让运河无法承船运粮。

    要么…他目光迸出杀意:修河官员哄骗了他,没好好修河,所以才不得不弃河运改海陆。

    长生天在上,他们不尽心为大元效力,该杀!

    【除了黄河自然灾患外,还因为人为决口啊!】

    天幕展出一排排熟悉的小字:

    秦将王贲引黄河水灌大梁灭魏国;

    五代时期朱温三次决河堤对付李克用;

    后晋出帝滑州黄河大决口,水漫曹、单等五州;

    北宋杜充决黄河以阻金兵,让黄河南泛淮河。

    ……

    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字涵盖了各朝各代,看得天下人头晕目眩,百姓破口大骂出言诅咒…而朝廷重臣却利用天幕泄出的信息推算局势。

    宋

    赵构低声念呐:“杜充决堤对金兵?”

    他把玩手中镇纸暗自思索:宗泽在北地收编百万盗贼,劝他还都开封。

    还都开封?

    赵构冷笑:“开封府被敌围两次,他怎么可能弃建安还开封。”

    并且…他抬起头,相比还都开封,他更担心宗泽收编的百万盗贼。

    那些盗贼到底心向的是大宋还是大金?

    若他还都开封,那些收编的宋人金人一旦反叛,他岂不是踏上父亲兄后路?

    杜充…赵构默念着这两字,看来他未来是想用杜充代替宗泽控制北地。

    只是…他眉头咻地压了下去,天幕点出杜充决口,北地上下定然狠毒了他,看来杜充暂时无用了。

    【在这些黄河决口中,又属七次最为重大:

    第一次:战国周定王时期黄河决口,从河南濮阳一带北上,经沧州一带注入渤海。

    结局:时人修筑堤坝约束黄河流速;

    第二次:王莽篡汉时期,黄河在魏郡决口肆虐两岸六十余年。

    结局:东汉汉明帝任治理黄河,安稳黄河六百余年】

    汉

    刘恒&刘启&刘彻&刘询:就是那个托古改制,篡朕汉家江山的贼?

    哼!逆贼者当有天罚预警,害朕大汉百姓受苦,当诛!

    汉明帝干得不错,随即又长叹:“不知是哪宗血脉撑起大汉?”

    他们的子孙怎么没的?

    而刘邦望着舆图瞪大了眼:浊河(汉代叫法)你咋把乃公家乡(徐州)给淹了?

    随着天幕舆图黄河变化,刘邦豁然起身怒道:乃公的家乡怎么又被洪水冲了?

    后朝在干啥?老淹沛县?

    【第三次:北宋商胡埽决堤(今濮阳),河水北流夺海河入海口;

    第四次:南宋大将《杜充》不敢与金兵交锋,掘李固渡河堤,淹百姓二十万,让‘黄河夺淮入海’。

    结局:把两淮重赋之地变为千里白地,贻害到现在。

    第五次:蒙古与金宋两国战,蒙古连开

    两堤(归德和开封),使黄河夺汴水河道南下入淮河,黄河自此彻底夺淮入海。

    结局:治理黄河泛滥叠加其他因素,让天下喊出‘莫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刚认为后人言语夸大的王景:…

    黄河岂是与淮河无相交?黄河把淮河河道都占了去。

    他下意识地擦过额角汗珠,自天幕铺陈以来,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后朝做法…简直不择手段!

    【第六次:清朝铜瓦厢决口,黄河水折向东北,自此野蛮生长,流入大清河注入渤海;

    结局:华北和山东北部都成了黄泛区,大清忙于战争暂时没得治;

    第七次:蒋光头挖开花园口想要阻止日军,其结局跟杜充一样:大炮打蚊子,落到自己家,黄河再次南下流入淮河;

    从第三次到第六次让黄河掐死济水河道,使泥淤积抬高河床,逼得淮河一条外流河没了入海口,只能委屈地找上长江哥哥,与它合游共同出海!】

    民间

    黄河改道舆图一出,山东、淮河河北等地再次沸腾起来。

    就连那些高门大户都坐不住,他们地位越尊贵,身后田地越多,按黄河决口趋势,整个北方几l乎全被霍霍…

    届时他们的家业、全族性命又当如何?

    难道要衣冠南渡仰人鼻息生活?

    不行!

    各家当即下了决定:黄河要修,杜充等人要死!

    这一刻平民与士族目的达成一致,东汉王景保黄河六百余年,杜充等人却害民不浅!

    那他们一朝是王景还是杜充?

    “治黄河!谁敢决堤弄死谁!”不断有黎庶高声大喊:“谁动黄河杀水!”

    他们要朝廷治河,朝廷不出力他们就自己干!

    【我们把黄河称为母亲河,但又不得不承认它暴躁易怒,看看以上人为操作,换你是黄河你暴躁不?

    更要命的是北宋占据黄河中下游,经过唐末五代黄河淤泥的累积,让黄河灾患变得频繁泛滥,其决、溢、徙创出新纪录。

    偏偏这时的北宋没找到王景式的学霸治理,只有一群学渣挑战治黄河改道奥数题。

    他们哪来的自信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