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治沙就要弄清楚黄河为什么会卷泥沙而下?而黄河又是从何而来?

    李白大大讲: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我们从气象学来看他说得非常对,水蒸发后遇冷结成冰,经大气循环从冰变雪落于高原之上,当气温回暖时冰雪融化成水,汇聚成河奔流到海。

    嗯,李白一句话就总结了如此复杂的科学,厉害!】

    李白抬头露出一张迷茫脸:啊?他的诗还有这个意思吗?

    【但从地理学看黄河从青藏高原而来。

    它自西向东分流九个省自治区,穿过山地、平原丘陵,呈‘几’字形嵌在华夏大地上】

    天幕贴出一张简陋的舆图,朱棣望着舆图上标注,‘几’起点在青海,字体转折处‘乁’点出河口,最后‘乚’横线中间点出桃花峪。

    他嘴角上扬赞道:后人还挺细心。

    【我们根据黄河地形、地貌、水文等因素,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段:

    上游:巴颜喀拉山(青海)——河口(内蒙古)

    地势特点:峡谷多、河道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中游:河口(内蒙古)——桃花峪(河南)

    地势特点:经黄土高原、河谷深切河道又弯窄,逼得河流湍急;

    下游:桃花峪(河南)——从天津注入渤海;

    地势特点:平原无崎岖,河道宽浅加之河床抬高让水流散乱,难以汇集东流】

    秦

    秦始皇微微皱眉,凝思几许正欲说话,就听得底下博士细声讨论。

    他语气平缓地开口:“有话直言。”

    说小话被陛下逮到的齐地儒家博士激动启奏:“臣建议把后人分段法附着于尚书.禹贡篇中,书中有从大河所经之处记载却不如后人详细。”

    禹贡篇是圣人大禹据山川地形所写,里面便点出大河首尾通径之处:大河源头为积石,然后一路流向龙门,南到华阴再往东就到了底柱、孟津...最后汇于海。

    如今大河与后世黄河河道全然不同,要将大河分段地势记于‘禹贡’中,朝廷就要派人走访大河源尾,历经数年方见成效。

    秦始皇明博士立功之心,但...事有轻重缓急,如今大秦暂不用为大河烦忧。

    他扫过天幕淡淡道:“可,但勘探地势之事日后再行计较。”

    当然有人自行前往他亦不会拒绝,记山川之势,自古有之。

    否则他也不会知道后世大河源头比大禹时期的积石(青海循化县)还要远些。

    【以上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大力查勘整个黄河流域后得出的结论,分段后咱们就能根据水利特点进行全面统筹针对整治。

    自黄河划分成功后,其他大江大河也是依地理、水利、生态等因素来划分河段,统筹分段进行保护治理。

    如淮河按照河道走势,其水势上游来水快,中游行洪慢,下游洪水出不去,被勘察

    队形容:‘上游站着被水冲,中游躺着水里游,下游原地打转不能走’,最后得出对淮河进行‘蓄泄兼筹’的防洪对策。

    而黄河的特点是什么呢?

    上游雪山草原,中游千沟万壑,下游田畴连绵。

    这套总结及划分涉及水生态、水环境、地质等方面,可以说我们治黄河是动员了能动员的力量!】

    唐

    武则天一愣:黄河水利委员会?这是专管专立?

    她撑着头几番思索分段总结,未了笑道:“后人这套法子不错,大唐可学之。”

    【在治理黄河方面我们比老祖宗更有野心,也更为大胆。

    对于黄河,老祖宗限于工具及认知,对治河要求是:黄河大大,我帮你把水河泥送走,你乖乖地跟我走,别闹啊!

    我们呢?治理黄河的同时,不仅要黄河水发电、灌溉,还要搞个南水北调工程!

    做人嘛!就是要有野心!

    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利必尽兴、害必根除!】

    明

    望着天幕上黄河搂住长江表示:咱哥俩好,你给我点水怎么了?

    朱元璋深深疑惑:何为南北水调?

    正在与太子分吃糕点的朱棣头也不抬:“会不会指京杭大运河啊?”

    京杭大运河不也是南北沟通?

    听到他如蠢蛋似的回答,朱元璋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南北水调真有那么简单,后人不会直接说京杭大运河?

    【所以我们治黄河始就是放眼于全局,着手水资源、泥沙、防洪、水生态及水环境等多方面统筹治理。

    简单讲就是:不管上游下游,我们统一治理,把整个黄河流域作为治理对象!

    所以自1950年起,咱们一支支勘察队就不断奔赴整个黄河流域,进行全面而细致地考察。

    1.勘测黄河主干流段:对干流河段入坝址进行考察,如三门峡、小浪度、潼关、孟津等地点进行考察;

    其成员:水利专家张含英、张光斗,地质专家冯景兰、曹世禄及苏联专家布可夫和水利部部长等人;

    勘测目的:选取干流上蓄水库位置、勘定济卫工程的渠首位置、下游防洪、气候等问题;

    2.查勘黄河中流支河流域;

    其成员:西北黄河工程局、陕西水利局、西北军政水利部及清华大学等单位;

    勘测目的:对黄河支流如渭河、北洛河、泾河等河流域进行大规模查勘,取得水势、土质、河道走势等数据】

    汉

    刘彻轻笑:“后人好大的口气,竟要彻底根除黄河之患。”

    公孙弘等大臣半信半疑:“后人...应该能吧?”

    毕竟他们不仅能上天,还能飞天空,对于黄河当有惊天之举吧?

    而张骞对后人豪言壮语却抱有怀疑态度:“浊河之水况复杂岂是好冶?”

    他行至西域时亲眼见到东流之水注入盐泽,不仅如此还潜入地下使

    地况易碎。

    人马行走其中,极易陷入泥沙难以自救。

    若吴晓思知道他心中所想,肯定会摇着他大喊:“张大大,有没有一种可能:你把黄河源头与新疆塔里木水系搞混了?”

    地理学家们根据你的说辞四处求证,脑袋都秃了才确认你在西域走错路认错了水系,把塔里木水系认成黄河上游,又认为黄河源头还在遥远的西方。

    这样那样告诉汉武帝后,汉武帝一想:遥远的西方不是住着西王母吗?

    于是大手一挥:将黄河源头取名为:昆仑山!

    巴颜喀拉山&昆仑山:我是谁?谁是我?

    【3.勘察长江上游数据及黄河源河势;

    其成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专家;

    勘测目的:确认黄河源筑坝发电位置及长江河势、水量及调水线等数据,为南北水调做准备工作;

    4.勘察河沙来源及组成;

    其成员: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及科学院跟陕西、山西两省水利局六大部门,组成8支勘测队;

    勘测目的:对黄土高原上地理、地质、土壤、植物、农业、林业、牧业等进行黄河流域综合规划数据收集。

    5.查勘黄河入海口;

    …】

    唐

    李世民在心中微微计算一番,摇头叹息道:“后人朝廷统筹能力让人惊叹!”

    他从天幕寥寥几语中窥出后人治河归属,谁管谁治,水利部归管天下水利,另设黄河水利委员部专治黄河,再以水利部调配配合规划治河方案。

    以精简的机构治理最复杂的河流,换作大唐...朝廷有此魄力治国?

    李世民此时居然庆幸大唐黄河尚算安稳,如后人那般承历朝黄河弊端...他不敢如举国之力根治黄河,黄河有患但天下之大灾害之多,处处需要用钱呐!

    幸好后人不是大宋,若大宋治理全黄河流域...李世民摇摇头拒绝想象宋臣争论场景,他看不上大宋臣子,也看不上宋帝。

    大宋皇帝无法撑起帝王权柄,他与大宋没共同语言。

    【从1950—1953年,各队勘测队不停收集黄河一切相关数据,仅干流坝址等各种统计图表就有168张,水文绪言资料4本,地质图921张…

    有了数据,我们就能站在全视角来治理黄河,可以多方位找出黄河之患,如以河道视角:

    把洪水比作大象,将河道比作房子,在宽松河道上大象能自由行走,在狭窄时房子就变成了门槛。

    大象想要进屋,但门框比象身窄时怎么办?

    黄河水流缓急时:缓急水流带出的冲击力强于河流平缓时期——于是这头大象往后退几步,然后冲门框加速度冲击,门框会怎么样?

    黄河决口!

    河水含沙量高时:一粒沙轻但千万粒沙足重量足以冲垮一切——水和沙组合时其力量如同大象爬上巨石,然后快速冲击门框;

    轰!黄河大决口!

    所以我们得出:上游缩窄河床会使河道失去临时蓄水作用,下游下段(寿张至海口)一旦按照传统方法缩河束水,不仅不利于排洪,还会在黄河排量高峰期时,让黄河决口。

    所以我们放弃传统治水之法,不在河道两岸筑小堤,而是利用天然地势筑堤,因势引流同时也能造电排沙】

    民间百姓:俺听懂了,所以是要把河道建得宽宽的是吗?

    吴晓思:嗯?利用地势忘了吗?

    【经过此类不断计算考察,我们得出的治理黄河两种方法:

    1.在黄河的干流和支流上修建N个拦河坝和水库;

    2.在黄河流域上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