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的吴国人孙武,字长卿,所著作的《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就是公元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在华夏乃至世界范围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华夏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
【《孙子兵法》一开始的“兵者,诡道也”,其实是被儒家十分排斥的,因为这种“诡道也”,与周礼里面的“礼”完全相反,已经从曾经的仁义之兵变成了阴谋诡计的兵,当时的儒家和兵家没少论战,汉朝时期儒家把兵家与方士之流一起列为百家末尾也是因为“于礼不合”。】
春秋时期,关于战争的“礼”有许多种。
比如发起战争的时间要讲“礼”:不能违背农时,在农忙时期用兵会影响农耕,不能在寒冬酷暑打仗,容易让百姓疲惫。所以常见的战争发生在秋季,既是秋收可以抢掠丰收粮食的时辰,也符合“礼”。
在后世的文人笔下有“秋杀”的说法,因为许多刑杀都发生在秋季,比如秋猎,秋后问斩,匈奴人的打秋风。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古时候讲究孝道,遇到丧事也不能攻击,比如楚国攻陈,正好遇上陈国陈成公的丧事,于是大军及时停止进攻。晋国进攻齐国,遇到齐灵公丧事,直接大军返回。
此外,还有打仗的前期工作,比如“师出有名”,“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双方要约定好时间、地点,两军相对,各居一面,鸣鼓而战,双方都摆好阵势后才擂鼓进攻。
行军途中也要讲“礼”。
比如进入敌国境内,不能破坏宗庙、田地,不能破坏公共建筑、城墙和房屋,不能砍伐树木,不能拿取六畜、禾黍、器械。
作战时也要讲“礼”。
不能伤及幼儿和头发斑白的老人,遇见强壮的人,他本人不抵抗的不能当作敌人。
战结束后,敌人如果受伤,应该把医药送去。
.
这样的“礼”自然让儒家人很欣赏,觉得这才是“仁义之军”,是正道之军。
但是且不说武将,皇帝同样是嗤之以鼻。
若是都要讲仁义,那些大臣篡位的皇帝就最为不忠不仁不义!
【春秋时期,作战主要是车战。虽然战车很快就被淘汰了,但是在当时同样有“礼”的意义。战车不仅是战争的工具,也是维护奴隶主等级制的工具,它是奴隶主身份、权利的象征。】
【但是到了春秋末期,已经开始发生改变,我们用一场战争来介绍一下——泓水之战。】
春秋时期,泓水之畔。
曾经在楚国手下吃亏过的宋襄公好不容易经过鲁僖公调停,被楚成王放回,却咽不下这口气,要报仇。
他亲自带着大军,先行赶到泓水北岸,已经布置好阵势,有先机,按
理来说一切都是胜利的兆头。
“昔日孤召集齐鲁楚召开诸侯大会,这蛮夷竟然趁机偷袭,抓捕我去进攻我宋都商丘!若不是我宋兵强大,商丘都易主了!”宋襄公一想起往事还生气,差一点,商丘就没了。差一点,大宋就没了!
虽然商丘没攻下,宋国还在,但是宋襄公倍感受辱。同时依然有争霸天下的心思。
楚国想吞掉宋国,自己何尝不想吞掉楚国?
宋襄公看着对面姗姗来迟的楚军,还处于一片混乱中,露出胜券在握的笑容。
看着楚军正处于混乱之中,公子目夷劝道:“趁我们有先机,现在发起进攻!”
宋襄公:“不,不能攻打未布阵好的军队。”
公子目夷无奈,只能眼睁睁看着楚军整理好队伍,开始过河。
趁对方过河,公子固又劝:“趁楚军过河,立刻发起进攻!”
宋襄公依然坚持:“不,不能不符合礼。”
大宋是未来要争霸天下,不能落下口舌——此时的宋襄公依然做着争霸天下的美梦。
他眼睁睁看着楚军全部过河,在自己对面背河而战,开始整顿军容,派兵列阵。
然后双方击鼓,宣布战争开始。
击鼓出兵,鸣金收兵。
战争开始!
“好了!”
宋襄公这才下达命令:
“进攻!”
楚军早已准备妥当,迎战时从容不迫,双方交手后,并没有宋襄公以为的会疲惫。
宋军大败!
“哈哈哈哈!”楚成王猖狂大笑,“我就知道,手下败将再怎么扑腾,也还是手下败将!”
宋襄公被公子目夷与公子固掩护着逃亡,听到这话气得当场一口鲜血喷出!
此战之后,宋襄公不仅自己身受重伤,还受到巨大刺激,回去没多久就去世。
从此,宋国失去了争霸实力,开始衰落。
.
在现代人,或者是春秋以后的武将看来,宋襄公都很迂腐。
但这正是春秋时期的“礼”。
按“礼”,就是两军对垒之前,先下战书,约定好时间、地点,然后开战前,将军有足够的时间排兵布阵,完成之后,双方鸣鼓开战,这才光明正大地有序对战,并且不能使用阴谋诡计,只能凭实力战斗,还不能重复击伤一个士兵两次,等战争结束后有序退出,不能再次追杀。
距离春秋算是最近的秦朝,百家中的儒家人依然在称赞宋襄公的仁善,一边顺势骂两句:“楚蛮夷也!”
春秋时期,楚武王:没错,吾蛮夷也!
蛮夷又怎样,楚国是胜利者就够了哈哈哈哈!
【春秋到战国一个重要转变,就是从“礼”到“诡”。不再拘泥于礼,也不再拘泥于贵族。】
春秋末期,战争从北向南发展,由于南方的丘陵沟壑多,原本的车站形式逐渐被徒步战所取代。在徒步作战中,有许多近战
和冲锋,短武器成为了步兵的首选。
战国时期,骑兵开始登上战场,战争向骑兵野战方向发展,战车基本废弃。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魏武卒、秦国锐士、赵武灵王的骑兵,战斗力都非常强,
这个时期没有战争规则可言,一切为了胜利,可以伏击,可以闪电攻击,可以不宣而战,也可以宣而不战。
比如赵奢封君之战-阏与之战,先是佯装安营扎寨,后是千里奔袭,占据险要,杀得秦军措手不及。
【武林高手这样的存在,若是生在春秋时期,十分有用。但是需要注意,春秋时期的战争因为局限于贵族,人数不多,持续时间也不长,比如晋楚城濮之战前后也就一天的时间,吴攻入楚都之战,前后也不过十天左右,个人武力在这个时候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是到战国时期,战争人数增多,持续时间变得极长,比如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
【长平之战不仅仅死伤人数众多,也是一场著名的歼灭战,奠定了大秦统一的基础。
从白起开始,华夏正式进入了歼灭战的时代!】
【不过,今天先说伊阙之战。】
秦昭襄王十三年,魏冉举荐白起代替老将向寿攻打韩国重镇新城。
这也是白起的第一次领兵出征。
原本,这应该是一次普普通通的攻城战,白起很轻松就拿下了新城。
但是,对手太怂也能怂出新的成果。
韩国与魏国合作,两国集结了大军24万,反过来包围秦军,想要以两倍以上的兵力优势来消灭白起率领的秦军。
“24万大军?”得知被两倍以上的敌军包围了,寻常的将领可能是立刻避其锋芒等待援军。但是白起反而有了更大的野心,他想要吞下韩魏联军!
“人越多,声音越杂,韩魏真得能彼此信任的合作吗?”
白起带领大军驻扎在伊阙,与韩魏对峙着。
表面看起来是秦军被包围,白起被迫驻扎在伊阙等待救援,事实上白起根本没有老实,一直在暗处派人搅动风云,挑起韩魏的矛盾。
“将军!韩魏起冲突了!”
白起站在高处,往下看着韩国与魏国的军队布阵,发现韩国耍了点小心机,故意躲在魏国军队后面,看起来像是要让魏国顶包。他就知道,两国一定会有矛盾,派探子去打探消息,果然得到双方互相推诿的结果。
韩国势弱,虽然请来魏国援军,但是魏国心思也不单纯,要求韩国打前锋,韩国又不舍得自己的兵力,互相交锋、推诿,以致于迟迟没有对秦军发动攻击。
“他们不进攻,我可等不及了。”白起招来部将,一番吩咐。
趁着韩魏不和,白起故意摆出阵仗,对着韩国的军队排兵布阵,作出要攻打的姿势。
在背后,白起抽调兵力,攻打魏国主力部队,魏国毫无防备,被打的措手不及,一片混乱之中,迅速惨败。
而韩国军队还没打,就被秦国打魏国的架势吓到了
,军心涣散开始哗变自乱阵营?[(,最终被白起一起攻下。
.
看到曾经的老对手,嬴政很有话说:“韩国魏国人才不少,可惜国君昏庸无能,既不能信任大才,又很多小心思,亡国不冤。”
不过,还是得感谢韩魏的大才,大秦用的很好,特别好用!
秦国所有的纵横家,都来自其他国家。
魏国过来的公孙衍、张仪、范睢,楚国过来的甘茂,齐人陈轸、吕礼,赵人楼缓,燕人蔡泽,悉数来自六国。
其中,魏国来的张仪、范睢对秦国一统天下的发展起到了“分水岭”式的作用。
还有魏章、李信也是魏国人,主持修建郑国渠的郑国,是韩国人,还有韩非,虽然韩非不愿意为秦所用,但是嬴政早在韩非入秦之前就看到过韩非的书籍,治理大秦很好用。
再看看面前的百家大才,曾经也是六国之人,现在都是大秦人,嬴政的心情更愉快了!
天下大才,尽在吾手!
.
乡野之间的张良:不,你没有,你缺了我……
【伊阙之战是白起的成名战,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转折点。
白起利用韩魏两军的矛盾,以半攻倍,最终全歼敌军,俘虏敌帅,还攻下5座城池。】
【从这个时期开始,白起的横空出世打破了列强之间的平衡,因为他带来了新的战术体系——歼灭战!】
与大家对白起“人屠”的刻板印象不同,白起其实并不是每战都以大量消灭敌军为目标,根据《史记》和《战国策》记载,从秦昭王十三年到五十年,白起亲自领兵出征共计16次,其中真正明确斩首记录的只有5次。
也就是这5次,铸就了白起“人屠”的称号:
伊阙之战,对手是韩魏联军,斩首24万;
光狼城之战,对手是赵国,斩首3万;
华阳之战,对手是魏赵联军,斩首15万;
陉城之战,对手是韩国,斩首5万;
长平之战,对手是赵国,斩首虏45万!
【长平之战是华夏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也是秦赵两国重要的转折点。】
长平之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场著名战役,在里面诞生了著名成语——赵括“纸上谈兵”。
还有著名的永录尸骨坑坑,相传是白起杀俘虏的坑杀,也就是活埋。但是根据现代的考古,1995年,在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出土了大量的尸骨和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还有尸骨。
尸骨是死后掩埋,而且坑并不是人为挖坑,可能是天然形成的,“白起坑赵”的说法开始被质疑。
【而且很多人没想到的是,白起虽然是第一个杀降的人,但是白起也是反对灭赵国的人。】
当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要求乘胜追击,秦昭襄王却认为国虚民饥,加上范睢担心武安君功劳太多夺走自己的恩宠,诏
令白起收兵。
当错过了最后的时机后,秦昭襄王再次发兵攻打邯郸时,白起反而成为了坚定的反对者,反对灭赵,建议“释赵养民”。
但是秦昭襄王坚定的派出王陵等将领围攻邯郸,结果大败,反而被赵魏楚联军合力逼退。秦昭襄王又开始逼迫白起上前线,最终逼死了一代名将白起。
【白起在长平之战因为杀降名声不好,但是可以看到,他一直是目标清醒,纯粹而专注的职业军人。
他的歼灭战中包含长途奔袭、快速穿插、迂回包抄、分割包围、连续追击等元素,并且重视侦查,能快速勘探敌情,并且准确判断时机,也了解自己士兵的状态,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
在长平之战杀俘,是秦国养不起如此众多的俘虏。
杀俘之后可以对赵国造成生力军的巨大打击,所以白起要趁着胜利继续攻击,也是趁着秦兵士气正高,用最后的力量进行奔袭。
但是秦昭襄王拒绝了,也错过了灭赵的好时机,让赵国有了仇恨和时间来准备复仇的机会,也让长平之战有时间传到其他诸侯国,让诸侯国有了结盟合力抗秦的机会。
在白起长平之战胜利后,秦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叫嚣着要灭赵。
白起拒绝出征后,还被嘲讽是年迈体弱,开始头脑昏聩。
但是最终的大秦战败证明,白起或许的确年迈,但是从未昏聩过。
直到白起被秦昭襄王逼死后,秦昭襄王才清醒过来,悔不当初,最终依然采用了白起的遗言,开始“释赵养民”,与民生息。
.
嬴政一声叹息:“武安君的确大才。”
嬴政同样非常欣赏武安君。
秦国的歼敌成果,白起占了一半;
秦国的经典战争,白起指挥的最多。
秦国的典型战法,白起贡献最大;
白起消灭的韩、魏、楚、赵等国军队累计达到100万,如果加上击伤和俘虏,三晋和楚国从白起开始损失了数百万人口。
白起是大秦胜利的象征。
可惜,武安君白起与他没有生在同一时代。
若是生在他的时代,他绝对不会做得如此决然,把武安君逼死。
他,从未逼死过任何开国将领!
【白起升级了大秦的战术体系,训练出无数后辈将才,但是在他之后再也没有秦将能打出干净利落的歼灭战。】
王翦叹息,非常直白地说道:“吾不如武安君也!”
还年轻的韩信却非常自信:“我不需要做武安君,我就做我自己!”
王翦一愣,看向韩信的眼神带着欣赏:“不愧是未来的兵仙。”
连他儿子也不敢说做自己,能想着超越父亲就算大胆了,韩信已经敢对自己的兵法之道如此自信,不愧是后世称赞有加的兵仙!
看天幕讲军事看的两眼放光、自信傲然的韩信被老将军一夸,自己反而不好意思起来。
【虽
然白起在六国中名声不好,但是在后世被尊为“武庙十哲”。】
【唐朝,唐玄宗李隆基设立的武成王庙中,秦武安君白起不仅跻身“武庙十哲”,还位列武圣人姜太公、谋圣张良之后,坐像排在姜太公的左列第一。】
武庙与凌烟阁一样,立刻戳中了嬴政的心。
“武庙是个好东西,大秦也可以有!”
工匠:懂!这坐像他们也可以!
嬴政再看着排在白起前面的谋圣,有种与韩非一样求而不得反而越发想求的心:“谋圣张良,还没找到,大秦必须有!”
隐藏乡野的张良:呵呵,你继续做梦吧。
【大秦锐士离不开商鞅变法,也离不开白起的战术和基础。】
【只是很可惜,大秦昙花一现,而且没有秦史,记录不多。汉承秦制,秦国的许多军事制度是从汉朝推演,以及后世考古出来的。】
【所以咕咕说秦朝军事,会连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一起介绍。】
嬴政一边觉得白起也是大秦的,没问题。
一边听到“昙花一现”就很心塞。
今天又是想打儿子的一天!
【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骑兵取代战车,武器也开始发生演变。】
战国时期,骑兵如果使用剑冲锋并不占优势,因为剑很薄而且容易折叠,力量大大降低。
到汉朝时期,铁剑出现,逐渐取代不适合徒步战场的剑。
秦末汉初时期,铁剑广泛运用,基本取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而且由于当时冶炼技术和铸剑技术的提高,在剑的韧度和制作工艺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使健身不断加长。
【剑也有一定的身份象征含义。比如秦国一直被中原诸侯国称为“蛮夷之国”,除了地理位置,也有他们的习惯。比如说秦人更习惯于佩戴短剑,用于割肉吃,并不是中原诸侯佩戴的长剑。】
【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始皇帝的剑越来越长,比之前所有诸侯国的剑都要长。根据现代人史学家的推测,荆轲刺秦王的剑是20厘米左右,秦始皇的剑是1.4米左右,这么长的剑,绕柱走时的确不好拔出来。】
嬴政:“……”
这个梗过不去了是吗?
扶苏憋笑。
文武大臣演技高超,可以淡定地装作面无表情。
汉朝时期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
刘邦就可以放肆的大笑:“秦王绕柱走哈哈哈哈!”
【到了汉朝,白登之围后,刺激了汉军发展剑术和弓弩的决心。】
刘邦的笑容渐渐消失。
白登之围……
哪壶不开提哪壶。
好不容易快遗忘了,又被天幕提醒了自己。
此时已经被派遣到汉匈边境的韩信,回到战场远离朝廷之后无比自在,也可以肆意嘲笑刘邦:“呵呵,被围了高兴吧,知道打仗不容易了吧?活该。”
偏将齐齐低头假装没
听到。
淮阴侯因为天赋才能说两句,陛下不会真把他怎么样,现在赶到边境来就是让韩信在这边发光发热,但是自己可不一样。他可没淮阴侯的天赋,附和骂皇帝是要倒霉的。
【根据目前可见的秦代简牍可知,秦朝训练军队的官方狩猎多以“田”“田猎”相称,是一种集身体技术、战术为一体的军事训练活动。】
【汉承秦制,军事训练大多以大规模的狩猎为主,依据狩猎目的的不同,出现了多种名称:“游猎”、“射猎”、“行猎”、“校猎”等。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古代帝王总喜欢去打猎,不是影视剧里那样仅仅为了娱乐和艳.遇,其实还有类似现代军事演习的作用。】
“艳.遇?”
刘彻抓住敏感词,非常感兴趣:“打猎为什么会有艳.遇?跟猎物艳.遇?”
狩猎不就是用于训练军队,展现大一统王朝的军事实力,威慑周边民族吗,怎么还有艳.遇?
刘彻开始回忆自己围猎时期的景象,他确定猎场会被官兵圈禁起来,平民根本没机会进入,进入会被当做打探军情的细作抓起来。
军队里也没有女人,跟谁艳.遇,难不成是长相俊美的世家公子和士兵打斗过程中看对眼?
刘彻回忆着自己围猎时见过的军中大老粗,更迷惑了:天天训练和风吹日晒,军中也没有长得俊俏的,他那俊俏的男宠都是世家公子出身,谁喜欢男宠会喜欢皮糙肉厚的,那不是自己找罪受吗?
【现在我们来说一说汉代的军事训练方法。】
御,在古代属于“君子六艺”一种,是指古代驾车的技术,主要作用在于武备,培养军事人才在交通、军事、运输方面的能力。
在狩猎时,马车也会参与其中,驾驶马车的马夫和车夫要使用自己的智慧和技巧去追赶野兽,并且将受伤或者活活吓死的野兽装入车中。
比如夏侯婴,就是一位靠着驾车封侯的马车高手。
【这个时候,请大家欣赏一下历史上的著名画面~】
“后面大军快要追上来了!”
刘邦被项羽追杀时,乘坐的正是夏侯婴的车。
夏侯婴驾驶着马车丝毫不慌:“慌什么,有我!”
但是刘邦很慌:“马车里人太多,马车跑不快!”
当他看着已经能看到楚军大旗,顿时一狠心,对着儿女就是一脚:“下去!”
吕雉大惊:“刘盈!”
但是刘邦连吕雉也没放过,很快就对吕雉下手,把老婆孩子全给推下马车。
“爹!”年幼的儿女突然从马车上滚落下来,哇哇大哭,在地上喊着爹娘,吕雉抱住儿女,含恨看着刘邦。
但是夏侯婴看到了,快速策马退回。
“刘季你干什么!”
夏侯婴快速单手把孩子提上车,吕雉快速把鲁元公主递过去,又把鲁元公主提上车,自己爬上去。
吕雉咬牙切齿:“刘季,你真是
好样的!”
刘季十分冷然,再次要推孩子:马很疲惫了?_[(,载人太多马跑不动。”
夏侯婴却再次把孩子护住:“不至于,真的不至于,我把他们送到安全的地方放下我们再走就可以了。”
刘邦气得要拔剑杀人,但是夏侯婴已经快速驾驶着马车继续狂奔,直到脱离了危险。
.
汉高祖刘邦:“…………”
吕雉冷笑连连,也不说话。
朝堂之上氛围诡异。
夏侯婴低垂着头不敢说话,哪怕天幕是在夸自己,这种对比他不敢要啊!
.
嬴政从天幕剧透过刘邦吕雉开始,早已经把汉初一群人一网打尽,除了张良。
因为去抓的早,刘邦和吕雉还没有成婚。
他们领了小差事,正在跟着官吏学习秦律和天幕教授的新知识,此时混在百家和大秦官吏之中看着天幕。
因为人数众多,语言也比较混乱,原本他们不起眼。
但是放到这一幕,大家齐齐看向刘邦,或者说,刘季。
哪怕知道自己是未来的吕后,与刘邦不和,吕雉看到自己和孩子被推下马车这一幕还是生气了:“刘季,你好样的。”
刘季挠头:“呵呵,我其实是想引开敌军,你信不信?”
吕雉冷笑:“你猜我信不信。”
刘季苦着脸:“我猜你不信。”
吕雉:“哼!”
这一次,她前所未有的感谢天幕,感谢始皇帝。
还好始皇帝来接人接的早,自己还没嫁给刘季,还没后面的各种倒霉事,还好一切没有发生!
【夏侯婴的驾车技术有多高呢?不仅仅是救了吕后和鲁元公主以及未来的汉惠帝刘盈,后来还多次救下刘邦,被封为太仆,享有6900户食邑,接近万户侯。
在刘邦去世后,在刘盈那里继续被重用。刘盈赐了夏侯婴一座建立在皇宫周围的宅邸,赐名“近我”,可以看到刘盈对自己的救命恩人非常信赖。到了汉文帝刘恒时期,继续被重用。】
【凭借一手卓越的驾车技术,从一个地方上的厩司御变成太仆,这就是技术的重要性!】
天幕下的众多庶民齐齐眼前一亮。
原来驾车也能升官发财,他们岂不是也有机会?
尤其是许多府邸里的马夫车夫,租车行的马夫车夫,都觉得自己的职业春天到了。
还有些车夫彼此对视一眼,有了同行竞争的意识,决定做得更好,让主子看到,自己也可以是下一个夏侯婴!
【夏侯婴还有个很彪悍的后代,就是三国时期眼睛被射中,结果拔剑生吞眼球的猛人夏侯惇,】
徐州城下,夏侯惇在迎战吕布部将高顺。
几番交战之后,高顺不敌,骑马败逃,夏侯惇振奋后以为胜券在握,立刻策马追赶。
不料这只是一个陷阱,在夏侯惇紧紧追赶高顺时,另一名敌将曹性趁机射
箭偷袭。
“嗖——”
夏侯惇猝不及防之下,左眼被射中,瞬间痛不欲生。
夏侯惇怒吼一声,猛地抓住箭柄狠狠一拽!
却不慎,把箭连着眼珠子拔了出来!
夏侯惇看到自己的眼球,大喝一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
说完就把自己受伤的眼球塞进嘴巴吞咽下去,然后继续策马狂奔,上前追上曹性,一枪结果对方,报回一箭之仇。
.
看到夏侯惇拔箭吞眼球的举动,天幕下一片吸气声。
连夏侯婴这位老祖宗也在觉得眼睛疼:“嘶——”
看起来多疼,这后代这么猛的吗?!
魏国大营,曹操等人齐齐看向夏侯惇。
夏侯惇的左眼蒙着一块黑布,的确是独眼龙的形象,大家好奇地是他真的当时还把自己的眼球吞下了吗。
曹操就直接发问:“元让,你被射中时真这样做的?觉得父母精血不可弃就把眼球吞了?”
夏侯惇连忙摇头:“我眼睛的确是被射瞎的,但我也没吞自己眼球啊。”
而且,真把箭拔出来,不就喷血过多流血流死吗,他又不傻。
【根据更为可靠的史书《三国志·夏侯惇传》里记载,真实的历史是夏侯惇在征讨吕布时,被流矢射伤左目,败北而回,从此被人称为“盲夏侯”。
但是具体是谁射的箭并没有记录,“流矢”意思是当时乱射的流箭,吕布的众多士兵一起射箭,也不知道具体是谁的箭射出了后世的一出精彩故事。】
曹操哈哈大笑:“没错,还真给元让射出了一个精彩故事。”
夏侯惇颇为脸红,挠了挠自己的眼罩,有些意外自己以这种方式扬名天下了。
而吕布那边,看得同样有了新灵感:“不是别人,就是吕某亲自射中的!”
他能够辕门射戟,射中夏侯惇的眼睛算什么,从今天开始,夏侯惇的眼睛就是他射瞎的!
【不过,《三国演义》只是个故事,是明朝时期的罗贯中写得。
元朝末年,罗贯中结识施耐庵后,二人以师徒相称,都曾经参加过抗元起义。不过他们加入的是张士诚的部队,并且主要是做幕僚。】
【在朱元璋建国后,罗贯中放弃了进入官场的机会,隐居开始写书,一写就写出了四大名著,写成了章回体小说的鼻祖,他的师父施耐庵写出了《水浒传》,也是古代的四大名著,非常厉害。】
朱元璋轻声“咦”了一声。
张士诚的部下竟然还有这样有才华的二人,他怎么不知道?
不过张士诚的幕僚也不少,除了非常值得注意的几人,他也不会挨个去记忆。
并且在他后来把张士诚余部打成贱籍时,既然没有这二人,说明很有可能早早就离开了张士诚方。
“父皇,这二人是大才。”朱标非常激动,“四大名著,大明独占二人!”
“不,是三人。
”马皇后温声道,“还有那写《西游记》的吴承恩,也是大明的。”
天幕特意为《西游记》有没有被禁解释过,马皇后还记得。
?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朕怎么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大才,但是愿不愿意被朝廷所用还得看他们自己。”朱元璋并没有特别想招揽人才的想法。
在他看来,小说嘛,娱乐之用。
最重要的是,罗贯中宁愿隐居也不愿意进入官场,朱元璋如此强势且记仇的人,自然不会用自己热脸去贴别人的冷屁股。
“且看看吧。”看到朱标还想说什么,朱元璋直接道,“若是他们二人有意为朝廷所用,朕自然是不会计较往事。”
意思是不计较曾经效忠于张士诚,这对朱元璋来说已经是很看在二人大才的面子上了。
朱标连忙感谢道:“父皇圣明!”
【不过小说是小说,罗贯中因为参加过抗元起义,战争写得极为精彩,但是为了剧情应该是有改动,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不要学小说里处理伤口的技术。
首先,战场上被箭射中,通常是折断箭柄避免后续伤害,等离开战场才会拔箭后快速用药物处理伤口止血。如果受伤立刻拔箭不及时止血,会导致失血过多,体温降低,严重的甚至会大出血死亡。】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
先是说自己写得战争场面是家族或者门派斗争,又说自己写得处理伤口技术不实用。
罗贯中脸红红,虽然他的小说青史留名了,但是这样的缺点还是让他有些惭愧。
虽然自己做过幕僚,但是没亲自打仗还是不一样的,看来还是得询问一下行伍之人,他参考的《三国志》同样是文人所写,文人对战场到底没有真正上过战场的武将了解。
.
“不止是大出血,最重要的是伤口感染。”王翦想起那些曾经陪伴自己共同战斗、但是最终死在自己前面的士兵,吐出沉重的叹息。
“有些士兵明明是轻伤,但是处理不当,最后还是因为伤口感染而死,太可惜了。”
有经验的老兵比新兵蛋子好用的多,但是,有经验的老兵少。
秦汉时期的医与巫是并行,医术并没有发展到后世的高度,许多草药还不知道如何使用。
这时候处理伤口的方法听起来就很疼,用烧红的烙铁往伤口上一烙,防止伤口溃烂感染,但是这个过程非常疼痛,也没有麻沸散,也有伤患在医治过程中活活痛死。
【其次,古代的很多箭头有倒刺倒钩,冒然拔出会带出血肉,可能导致伤势更严重,如果是在心脏等致命处附近,最好还是请专业军医动手。
最后,古代许多箭头其实都有涂抹毒药,没有毒药就会涂抹粪便,故意加强破伤风的感染力和致死能力,所以士兵中箭后死亡率很高。古代没有抗生素,但是如果用酒提取出酒精来消毒也能避免伤口感染,可惜,酒需要粮食制作,其实也不容易。】
【我考考大家,还记得酒精的提纯吗?这
是中学的小实验哦~】
汉朝女医义妁不顾形象激动起来:“酒精!酒精可以避免伤口感染!”
再怎么需要粮食,宫中也不会缺酒。
而且如果有酒精这样的大用处,粮食的价格会变高,百姓也能收获多一些,更有动力种植粮食。
可以避免伤口感染的酒精不用义妁提,刘彻也知道重要性,连忙吩咐众臣:“大家一定要记住,研究出酒精朕有重赏!”
“诺!”
.
天幕上直接播放出一段酒精提纯的小实验。
是用现代白酒提纯医用酒精,首先看到如清水一般的现代白酒,古人就傻眼了。
“这是酒?”大唐,白居易看着白酒不可思议道。
他写诗“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并不只是形容,是因为那刚酿好的新酒,还没怎么过滤,酒面有浅绿色的泡沫,看起来细小如蚁,故称为“绿蚁”。
这个时期的酒类似后世的米酒,微甜,酒精度不高,也有些浑浊。
但是天幕开始用简单的工具演示酒精提纯,白居易,还有许多对酒感兴趣的人都开始想。
白酒可以提纯酒精,那么浊酒是不是也可以提纯白酒?
“酒精”听起来就是“酒之精华”,本就是取之于酒,那么白酒取之于浊酒也不是不可能。
“小二,买一坛,不,三坛酒水来!”白居易兴致勃勃掏钱,却见到酒楼同样有其他人在买酒。
天幕已经把酒精提纯的视频都给放出来了,大家不回去尝试一下,都对不起大唐风流文人的动手能力。
与此同时,秦朝的夏无且一声激动到颤抖的声音:“陛下!”
嬴政颔首,带着霸道帝王的“宠爱”:“宫里的酒随便用。”
夏无且更激动了,医家弟子也很兴奋:从没有如此阔绰的时候,用宫里的酒随意做实验,太大方了,太感动了!
汉朝,刘彻同样非常大方,给与了义妁特权使用宫中御酒的特权;
唐朝,李世民虽然有些心疼自己都不敢放肆喝的酒,但是也知道酒精的重要性,让太医研究酒精的同时不忘提醒精简点用,唐初粮食有限……
还有宋朝,明朝,清朝……
【提起《三国演义》说远了点,主要是四大名著看了好多遍,童年的记忆太深入人心了。现在我们回到军事。】
荆咕发现有点偏题了,赶紧回到秦汉军事制度上。
【秦国开创了歼灭战,汉朝开创了闪电战!】
【提起大秦不得不提白起,提起汉朝就不得不提卫青霍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