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与璚英在内间对坐,吃的是璚英从家里带来的两碟点心:外皮裹满了炒香芝麻粒的象鼻糕和撒了糖霜的甜麻花,配的是一壶早上新煮的牛乳珍珠圆子。

    父女俩都嗜甜,彼此口味很合,一起用膳非常愉快。

    见父亲吃的不多,估计是想多留给她,璚英便道:“爹爹先吃,我守着这西大市街,还怕没有吃的——况且挨着书坊旁边就是金拱门。再过一个时辰,也就开业了。”

    她既是二十许的年轻人,平时忙碌的事又多,胃口是很好的。有时候几日不吃,还真有些想念金拱门里的炸货。况且,金拱门里还卖上好的酸梅汤和山楂饮,都可解腻。

    故而璚英索性放下筷子表示自己不吃了,全推给于谦:“常朝议事,向来是一晌午的,爹爹才要多吃些。”

    *

    是,书坊旁边就是一家金拱门。

    姜离这是正大光明夹带私货了:她是想起了她的老家,商业区的新华书店边上就有相伴而开的金拱门和肯德基。学生时代她跟朋友们约好了出门,就总在这两家店会面。

    至于为什么依旧是只开金拱门,而不是肯德基……其实姜离还真想过一边开一个,就像哼哈二将一样。

    但想到明朝人会怎么解肯德基这个名字,姜离就速速作罢——毕竟,宋高宗赵构(完颜构),字德基。

    只怕旁人都会以为开这家店的人,是罕见的宋高宗真爱粉呢,怪晦气的。

    于是金拱门直接胜出,开在了这大明北京城第一家书坊旁边,红玄相间的二层小楼,金色的大拱门,非常具有标识度。

    而替皇帝去经营金拱门的人,还是东厂的便衣番子们(毕竟是皇家御膳房试验了多次,才令皇帝满意的秘方炸鸡),如此,还能就近保护书坊的安全。

    这日清晨,在太阳跃出四柱三楼式描金油彩的高大牌楼时分,璚英伸手扯掉了匾额上的红绸。

    金色的阳光照在金色的字上,仿佛流动不熄的朝阳。

    **

    转眼到了十月八日。

    金鱼胡同。

    宁三娘正在跟她的好友,也是周坊同僚的妻子胡秀儿闲聊。

    说的话题跟外头许多户人家热议的话题一般:“这些日子,我满耳朵都是朝英书坊的热闹。算算这才开了几日门啊——我瞧着门槛都要让人踏破了。”

    她手上还拿着给女儿做的冬日虎头帽,随手边做着边说话:“我这人最怕去挤着买东西,这不,虽然咱们也住在城西,离西大市街那么近,但我还没进去过呢。”

    虽然人还没挤进去,但耳朵里却是挤满了朝英书坊的新鲜话。

    比如这书坊背后的势力是谁:朝英这个名字,令很多人联想到家里那本《禁绝缠足诰》上的两个名字。

    也有人发誓,表示看到过不同的美貌姑娘出现在书坊内,俨然东家姿态,还曾扯过匾额上的红绸。

    但因书坊周围常有宦官出没,许多市井中人又道这是东厂的买卖。尤其是在东厂署名,书坊出版了一本《朝岳记》后,很多人更是

    笃信。

    毕竟这本书讲的就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如何靠朝拜岳爷爷,从人生的低谷走到了人生的巅峰的故事……

    大名鼎鼎的东厂督主金英,知道的人也多。

    这怎么不是‘朝、英’呢。

    当然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猜测。

    朝英书坊没有辟谣过,也没有理会过外头的传言,倒是引得人们更好奇了,讨论度越发甚嚣尘上。

    不过,今日胡秀儿不是来跟闺中密友讨论朝英书坊来历的,而是来分享她买到的一本宝贝!

    “快别做针线了。你先把这本书看了!(s)?()”

    虎头帽被夺走的宁三娘:?

    抬头就看到好友双眼放光,其锃光瓦亮的程度,比周坊回家跟她说起同僚们八卦还要亮。

    “你不知我多艰难才买到一本,昨儿点了半夜灯看完了——今日特意带了来跟你一同看。来,这就看,看完咱们好一块聊聊的!(s)?()”

    其语气之焦急,宁三娘都恍惚了:这语气急得,不像是催她去看书本子,倒像是催她去捡钱。

    宁三娘随手接过来:“什么了不得的,我素来连戏都不爱看。()?()”

    护国寺离她们家也不远,每月京城庙会,其实都会搭戏台子。

    但那些忠孝仁义敬天拜地,辞藻复杂四六骈体的戏曲,她每次听上一盏茶的功夫,就像被人强灌了一口冷猪油,腻腻地塞在心口。

    她有时候也怪惋惜的,一块冷猪油何必非要直接生吃,化开来做一碗有滋有味的猪油炒饭多香呢。

    偏生戏台子上人物俱备,却一点有趣的情节也没有,戏台子上的人自顾自唱着‘守万世纲常,发乎性情,生乎义理……’台下的人也自顾自逛庙会,该买买该吃吃,谁也不乐意大好庙会时光看这玩意。

    话本,也都差不多吧。

    宁三娘觉得,还没有听朝堂上朝臣倒霉八卦有趣呢。

    然而,胡秀儿特别坚持,且望了望窗外见孩子们都在院中玩,就直接说道:“跟你之前看过的绝不一样——你之前可看过男人生孩子的?!?(_?)_[(.)]??来?_??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

    宁三娘:??你引起了我的兴趣。

    她接过了胡秀儿递过来的这本《闻香识人录》,自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西苑。

    姜离翻着新鲜出炉的大明版ABO文学《闻香识人录》。

    高朝溪在旁笑道:“这是卖的最好的一本。”又拿了好几本其余的过来。

    姜离点头,连看了几本后道:“哪怕是给一样的基础设定,甚至彼此交流着,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大不相同啊。”

    高朝溪点头道:“已经按照之前说好的稿费分成,把银钱拨给这几位写书的女官了。”

    在书坊开业前,高朝溪将宫里通文墨的女官、女秀才们召到一处,其中有闲暇而且敢于应承写话本的人,本就不多。等高朝溪说出定制体裁后,当场就又惊退一大半。

    最后除掉拖稿到实在写不出的,硬着头皮写完了但实在不堪刊印的——高朝溪选出了六本送去书坊刊印

    ,在书坊开业第一天上市了。

    ()?()

    而后,就显示出了书坊选址的重要性——

    ▌想看顾四木的《安分守己当昏君》吗?请记住[_?]的域名[(.)]▌?来▌_?▌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

    ()?()

    其实东市西市差不多的繁华,但这第一座书坊,高朝溪却建议姜离一定要选择西大市街。

    (s)?()

    因西大市街不远处就是护国寺。

    ()?()

    护国寺起自元朝,是北京城里数一数二的大寺。因寺庙到底显得‘清贵’些,平日里门口就常日有人摆摊卖书籍、字帖、拓本等文人之物。甚至还有人专门来此交换寻购孤本,渐渐的,就形成了圈子。

    且护国寺也乐得文气在门口聚集,索性让出了寺内的东西碑亭,逢年过节专门用来展览文人字画,供人选买。很多囊中羞涩的学子,都会在年节下来这里为人写字作画谋生。

    可以说,这里本来就是京城的文化交流中心。

    “再者,护国寺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都有庙会。”当真是百货云集,无所不有,简直是京城第一热闹去处。有什么新鲜事最易传开。

    且庙会上固定会搭戏台子唱戏。

    如此,来日改编也好,直接写就的戏曲也好,排演了可以就近尽快在庙会上表演,看看民众反应。

    *

    说完正事,高朝溪也再次翻起了这本新颖文学。

    看着里面的‘信素’‘潮热’‘生子’……又抬眼看了看姜离,睫毛忽闪忽闪的。

    姜离知道她想问什么:您那边的,这么天马行空吗?

    其实,也只因高朝溪所处的是明前期,才会对这些设定诧异,要是此时是明中晚期,她就会知道,这根本不算什么——

    说是用了ABO文学的设定,也不完全是。毕竟,若论男人生子文学,华夏的家们可早就写过了。

    起码就姜离所知,著名的大手冯梦龙的《情史》里就写过——一位俞姓官员因为只好男风,但又想要孩子,所以特意写信给玉皇大帝,求神仙让天下男人可以从后/庭生孩子,便不再用女子。[1]

    姜离第一次看到这篇文就在想:如果这位俞大夫真的能向玉帝祷告成功,不知普天下多少女子要谢他!

    据说这位俞大夫的原型还是冯梦龙的同乡。

    估计老乡内心要崩:谢谢你阿冯,有的人活着,但已经死了。

    当然,除了男人生子文学,明代里还不乏有强制爱、ntr、性转、人与动物负距离接触等等会被审核屏蔽的情节。

    那叫一个放飞,有的故事让姜离这种自以为阅尽千帆的现代人看起来,都一个愣一个愣的。

    而且因为古之很多篇幅不长,精悍短小,其中转折之快,让人起来,甚至有种飙车过程中急转弯被甩出去的感觉……

    可见并不是古代人保守,而是很多现代人觉得古代人保守。

    实则老祖宗们的文学都非常炸裂新奇。

    只是这会子都还没有冒头罢了。

    姜离放下了手里的书:“如今有新签的文人了吗?”虽然从宫中选出几位家,但还是太少了。

    高朝溪笑道:“陛下别急,印的传单都随着书一

    并送出去了,咱们就做姜太公吧。()?()”

    哪怕是京城,百姓的识字率也不高,何况是女子。

    她们也不可能派人满大街去游荡,抓住个女子就问人家写不写。于是璚英便与她商议,将目标群体对准会买看的妇人吧。

    每逢庙会,妇人们也都会出来逛,但会逛进书坊的是少数,不是给孩子买书,而是自己来选书的又是少数中的少数。

    璚英已经吩咐了书坊每一个当值的伙计,每遇到这种女客,就要送出一张邀请传单。

    **

    金鱼胡同。

    胡秀儿盯着宁三娘翻过了最后一页,然后激动地抓着她的手:“怎么样!⒋(♂?)⒋[(.)]?来⒋♂?⒋♂?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⒋()?()”

    宁三娘反握住她的手,两人当即开唠剧情,投入到孩子们跑进来说是饿了,都只数出铜钱来,让婆子带孩子出去吃。

    说到不得不告辞的时辰,胡秀儿就从袖中取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

    “你看,书坊不光卖书,也收旁人写的书——只要被书坊选中,哪怕刊印出来一本也卖不出去,保底也给二两银子呢!何况每卖出去的一本,都给分成。()?()”

    “咱们看的有趣,说的也有趣,何不自己试试?()?()”

    二人虽然都在家中管钱,但钱财所有除了个人嫁妆,就是丈夫俸禄,多少银钱对方也都是有数的。

    胡秀儿把纸张塞到宁三娘手里:“谁还嫌银子多了咬手呢?反正我是想手头有些活泛的私房银子。”

    “咱们试试如何?”

    作者有话要说

    阴间小剧场(会有帝王,轻拍~):

    今天是历史线的小钰和朱厚照头回登场。

    大明历代皇帝看到ABO文学:新世界的大门在眼前缓缓打开了。

    景泰帝(笑眯眯):唉,要是大明当年就有这种爆火ABO文学,传到瓦剌去,也先或许就不用三番五次跟大明提出要公主和亲——而是土木堡后,皇兄直接当场跟也先和亲,化干戈为玉帛。

    天子亲身和亲,也是一段佳话。

    朱祁镇:你!

    刚开口就被祖宗教育了:干什么,到地下还敢欺负你弟弟啊!

    (赶紧认清自己是大明帝陵最底层的现实)

    *

    威武大将军·明武宗·朱厚照一向对新事物有浓烈的好奇心:如果每个人都有信息素,咱们都会是什么味道啊?

    朱元璋:血腥气吧。(参考自老朱打天下时候自己写的‘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还有后来的朝堂一轮轮血洗。)

    Judy:烽火狼烟的味道吧。

    (其余……我也还没想好。)

    关于也先想要跟大明和亲的史料,见于《皇明北虏考》等书:大致意思是也先想跟大明通婚,当时使者不知道是什么蠢货,自己私下答应了。然而朝廷不知道下诏又回绝了,把也先晃了一下子,非常愤怒,更是非要寇边。

    【正统初,也先尝遣人进马,朝廷赏赉金帛厚。久渐桀骜不恭,所司或约减赏物,通事辈又利其贿,告以中国虚实。也先求结婚,通事私许之,朝廷不知也,答诏无许婚意。也先愧怒,大举入寇】

    备注:

    [1]冯梦龙:“俞大夫华丽有好外癖,尝拟作疏奏上帝,欲使童子后、、庭诞育,可废妇人。”

    另外备注下,免得大家因为冯梦龙里那句‘可废妇人’误会,冯梦龙在福建做县令的时候是发布过《禁溺女告示》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