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之间,满殿皆是附和声。

    即便是先前觉得扶苏公子做得有些过火的王贲李信等人,也忍不住眉心紧锁。

    就如右丞相王绾所说,哪有公子为郡守的?

    始皇帝嬴政心生不悦,却也冷静说道:“闻所未闻?前所未有?那就让扶苏成为第一例吧。”

    右丞相王绾瞪着眼。

    或许是嬴政觉得自己口气冲了些,又或者想要安抚朝臣。他深吸了口气,缓缓说道:“扶苏天真浪漫,不通俗物,不解民困,朕有意令其到上郡磨练数年,至匈奴共处又或退却再行归来。”

    满朝文武:“…………”

    也就是说扶苏公子想要归来,要么能让匈奴与大秦和平共处,要么就要等蒙毅蒙恬等带兵将匈奴击退。若是前者行不通,那扶苏就老老实实当上几年郡守,顺带监督建设防御设施。

    满朝文武不用多想一秒钟,就能敲定扶苏公子这回必然是得去上郡干活了。更糟糕的是要是朝臣多帮忙说几句话,恐怕反而偷鸡不成蚀把米,要是被陛下以为别有用心,又比如说与长公子私下有关联……

    满朝文武齐齐一哆嗦。

    右丞相王绾沉默一瞬,果断选择服软:“小臣以为公子定然会懂陛下的良苦用心,就是……”就是扶苏公子要吃一番苦头了。

    毕竟多年以来上郡饱受匈奴侵扰劫掠杀伤之苦,当地黔首几乎家家户户穷困潦倒,可以说与匈奴无冤无仇者才是屈指可数。

    和匈奴和谈?哈!

    怕是上郡大半的黔首都不会同意——扶苏公子的念头只要漏出一点,恐怕想要服众都是极为困难之事。

    当然——若是扶苏公子能通过这关。

    右丞相王绾相信他定然能有巨大的进步,说不定能够脱胎换骨,更不用担心旁人对他的影响了。

    嬴政听出右丞相王绾的未尽之语。

    他神色很是平静:“这点磨练也无法承受的话,如何担得起大任?”

    满朝文武的脑袋垂得更低了。

    右丞相王绾嘴角抽了抽,选择转移话题:“陛下,先前仆射淳于越道恐有人不懂上郡情况,以讹传讹,以为大秦穷兵黩武,又将兵戈不休。”

    嬴政道:“右相有何想法?”

    右丞相王绾道:“小臣以为可在邸报上刊登关于匈奴之患的历史,以及上郡黔首受灾情况,以增加黔首对上郡和匈奴的了解。”

    朝臣们面面相觑。

    有人轻声道:“在邸报上这般操作……有用吗?”

    右丞相王绾淡定说道:“邸报素来是要送往各地,令啬夫于城门处张贴宣读的,这不就是最好的宣传之处么?”

    嬴政眼前一亮:“右相想得不错。”

    他环顾四周,很快下定决心:“仆射淳于越何在?”

    仆射淳于越疾步而出:“小臣在。”

    嬴政笑道:“此事既然是你提出,便交予你去办。”

    仆射淳于越深吸一口气:“是,小臣遵旨。”

    圣旨已下,诸事已定——朝臣们虽藏了满肚子的担忧,但也打起精神迅速安排起来。

    因祸得福的淳于越喜气洋洋,精神抖擞。

    他以最快的迅速捣鼓出新一版邸报,并第一时间送到章台宫请陛下赏阅。

    坐在一边的胡亥也凑过去看。

    报上除去刊登新订秦律、各地郡试县试进程以及农耕技巧外,还添加了数篇文章。

    胡亥和始皇帝嬴政的目光齐齐落在文章上。

    胡亥看了一遍,嘴角抽了抽:【淳于越吗?好好好,不愧是文人呐!】

    【果然,朝中有能人!】

    【这哪里还是宣扬政策的邸报,分明就是未来的报纸!】

    【瞧瞧这描述,牛逼牛逼!】

    【别说老百姓了,我现在看着都开始冒火了。】

    与此同时,嬴政也是颇为惊讶。

    淳于越的文章写得很有水平,他没有直白描述上郡饱受匈奴骚扰,反而将重点放在河东郡、太原郡和內史郡的官员身上,着重描写当地官员协助从上郡搬迁而来的难民,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生活的故事,其中孤儿寡母艰难求生的细节让人动容,官员和当地黔首大力帮助也让人唏嘘,而后大团圆的结局也让人感叹。

    越是叹息,越是好奇。

    到最后,作者才点出匈奴再次进犯,又有一批难民来到该地。

    越是好奇,也越是愤怒。

    就连嬴政都忍不住夸赞道:“这文章写得不错,就是不知道里面内容……”

    胡亥瞬间支棱起来:“阿父也这么觉得对吧?”

    他双手捧着邸报,双眼亮晶晶地:“就怕内容是编造的,到时候反而被人质疑,减少朝廷和邸报的公信力。”

    话音落下,淳于越噗通一下跪倒在地。

    他吓得冷汗直冒,连连摆手:“小臣绝无胡编乱造!小臣写得句句属实啊!”

    “此乃小臣从两位丞相、御史大夫乃至廷尉处所得资料纂写而成,虽……稍稍有夸大之处,但绝对都是真实事件,都是有迹可循的!”

    胡亥急急道:“淳于郎不必担心,我就随口说的。”

    淳于越脸色煞白,还是嬴政出声才让他颤巍巍的起身。嬴政先让人上了蜜水给淳于越安神,而后又令人唤来诸臣,取来相应资料的同时还让诸臣也翻看一遍邸报。

    首先诸人确定淳于越所写的内容皆是真实的。

    他所撰写的故事,其来源竟是各地郡县送来举荐官员学子所用的德行书。德行书本是用于举荐制,如今则被用来查访官员任职情况供年终审查所用,来源真实可靠。

    淳于越顶多算是为其润字加工,绝无篡改编造。

    淳于越长舒了口气,终于能安安心心喝口蜜水。

    与此同时,朝臣们也是啧啧称奇。

    右丞相王绾看得惊讶:“竟……还能如此?”

    廷尉李斯也是连连点头,频频看向淳于越:“陛下,若是此法行得通,想来日后邸报不但有宣传朝廷律法的作用,还能起到引导黔首想法,传播秦国文化。”

    那作用……要比原本来的大得多!

    随着李斯话音落下,殿内所有人都是难掩激动。

    更不用说胡亥了,他更是喜上眉梢。

    谁能想到被拿来充作宣传用的邸报忽然就焕发新生机了?他兴奋的心声频频往外窜:【没错没错!】

    【这可是报纸啊!】

    【宣传史上的最大杀器!】

    【刊登战争危机,刊登英雄壮举,能够引导百姓思想,鼓舞百姓士气,最重要的是能够影响民众舆论!】

    始皇帝已经隐约见到邸报隐藏的威力。

    他若有所思,随即沉声吩咐:“这份邸报今日就送到造纸场内,三日之后全数送往各地。”

    “就让朕看看,它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

    “是——!”殿内众人齐齐应是,抱着期待等到第三日。

    凡是邸报出版,定有专人在城门口处朗诵。

    咸阳城黔首围聚在一起,听着啬夫朗诵邸报上的内容。

    直到啬夫念完新出律法还未停止,又继续往下朗读起近期新闻:“此乃河东郡、太原郡和內史郡官员的德行书。”

    刚刚准备离开的黔首脚步一顿。

    他们相视一眼,面露惊讶:“今儿个怎么还有新花样?”

    “官员德行书都上了邸报?”

    “说不定是要大力提拔呢!”

    “让我听听,是做了何等大事能上邸报宣传?”就连周遭来参考的士人也凑上前来,饶有兴趣地听着啬夫诵读。

    啬夫朗诵着故事,渐渐动容。

    黔首们表情越发严肃,三三两两议论不止:“我的天哪……”

    “那边的难民竟是有这么多?”

    “咱们这里不就是內史郡嘛,我咋都没听说过?”

    “咱们可是咸阳,难民要是涌入这里怕是天下大乱喽!”

    “我觉得有点奇怪?哪里还有这么多难民啊。”

    “怎么不会有?河东郡和太原郡旁边就是上郡!”被提前安排在其中的役夫立马说道,“那边比邻草原,据说……据说……”

    “哎呀,据说什么啊?”

    “上郡……嗬!不会是匈奴吧?”

    “对哦?河东郡和太原郡不就在上郡边上吗?咱们內史郡也有一部分与上郡接壤!”

    有了役夫的提醒,在场黔首很快想到匈奴上。

    大部分人齐齐变了脸色——数百年来,无论是秦国又或是先前的赵国燕国魏国韩国都曾被匈奴骚扰过。但凡只要北方进入苦寒期,水草欠丰,衣食不保,便会大举南犯。

    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咸阳城虽远离被匈奴骚扰之地,但也频频听闻匈奴袭击之事,还曾见过不少流离失所的上郡难民,更不用说曾

    入伍为兵卒者不少就曾去上郡抵御匈奴过。

    一时之间,激愤声此起彼伏。

    黔首们纷纷面露怒色:“又是那些匈奴!”

    “我家细君家里便是从上郡搬来的。”

    “他们那边村庄每逢秋收都是心惊胆战,唯恐一不注意就被匈奴掠夺。”

    “细君之舅父,就是被匈奴杀死的!”

    “我家里两个隶臣都是从上郡来的,当年年纪小活不下去最后只能卖身为奴。”

    “嗐,说起这个我也知道。”

    “我以往一起读书的好友便是回了上郡为官,结果全家老小都被匈奴杀了!他还是当官的啊,你们想想那普通黔首得怎么担惊受怕!”

    “我当年去上郡做生意,还被匈奴抢了!”

    “要不是我机灵,早就死在那边了!”

    “匈奴竟是如此可怕?”

    “他们分批劫掠,游击行动,当地官衙和军队都很难将他们全数抓捕,嗐。”

    “要我说应该将他们驱逐出去!”

    “就是就是!想想我家粮食要是刚种出来就被人抢走,我都要疯了的!更不要说家里人被杀光抢光!”

    “可恶啊——”

    “该死的匈奴,我们要驱逐匈奴!”

    即便始皇帝和朝臣们有些期待,也没想到舆论会越演越烈,最后竟是有士子和黔首联合上书,请求始皇帝出兵驱逐匈奴,还上郡百姓安心日子。

    始皇帝嬴政和朝臣们齐齐震撼。

    他们听着卫士禀报,大脑里一片空白。

    邸报……原来还有这等好处!?

    嬴政和朝臣们沉默许久才回过神来,瞬间双眼大放光彩。原先只是有需要才出版一轮的邸报也摇身一变,有了正规编制,三日出版一份不说,内容也得以大大拓展。

    等黔首的情绪被调动得更高时,朝廷也宣布此前的圣旨。黔首们别说是怀疑和偏见,还有人兴奋夸赞:“不愧是陛下,一心就是为了咱们啊!”

    “陛下乃是圣明之君!”

    “陛下千秋万岁,中国大宁!”

    百姓们对始皇帝的滤镜,今日又深了一点呢!!<div class="exce">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