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带着姜烟走的时候, 那座紫禁城还未建成。
    可那个明黄色的身影却驻足在那片土地上,与修建的宫殿一样,在慢慢完成自己的野望。
    “皇上会完成得很好。”郑和有这个自信。
    “什么?”姜烟走得着急,而郑和说这话的时候也没有用太大的声音, 她有些没听清。
    十四岁的郑和正式风华正茂的年纪。
    眉眼锐利, 与后世大多数人对宦官的形象截然不同。
    腰间挂着一把长剑, 披风烈烈随风而动。
    周围幻境随之变成了江苏的港口。
    “皇上会带领大明走向更好的未来, 而我的任务, 就是让大明的威名和皇上的仁慈传到更远的地方。”郑和与姜烟并肩而行, 扶着剑柄,唇畔带着自信的笑容。
    “走,带你去祭拜妈祖。”
    今日,不仅刘家港热闹, 妈祖庙亦是欢庆。
    在郑和带领着即将远航的众人祭拜过妈祖后, 在江苏的刘家港下海出港。
    整个船队有一百十七艘帆船。
    这些船,是由苏州、江西和浙江等地的造船厂建造。
    船队的前方,是一艘舵杆便有十一米长的宝船。
    仅大船的长度就有一百十多米。
    宽度更是达到了近六十米。
    宝船的巨大,姜烟站在船边惊叹于工匠的技术精湛。
    在宝船的周围, 还有马船、粮船、战船等等。
    整支船队的规模巨大,简直超乎姜烟的想象。
    她知道郑和下西洋耗费的白银无数,壮举惊人。
    可没想到光是船队就让人叹为观止。
    百姓们围在港口前探着脖子观望。
    骑在父亲脖子上的孩子指着前方的宝船连连尖叫。
    随着的船队就要远行的船员与家人遥相挥手道别, 背着行囊踏上木板进入各种船只中。
    郑和与负责出港的官员见礼道别后, 站在宝船的前方。
    一侧,是广袤无垠的大海。
    一侧, 是喧闹的百姓,是人间的悲欢分离。
    郑和看向身后,那里是繁华的大明。
    “我很快会回来的。”郑和看着那些人。
    尽管里面没有他的亲人, 也没有他的友人。
    可郑和知道。
    在遥远的北平,皇上会挂念着他。
    等待着他的回来。
    “期待吗?姜姑娘。”郑和问姜烟。
    姜烟就站在他身边。
    港口的海风吹着她的裙摆,海水江崖纹好似活了过来,与大海在呼应着。
    随着人员都登船完毕,郑和站在港口,朝着那些来送自己的官员们抱拳拱手,随后走到船只前方,拔出腰间长剑,目光坚定,喝道:“出发!”
    船队缓缓离开港口,港口上欢呼震天,时不时就能听见“平安”的祝福传来。
    浩浩荡荡的船队迎着朝阳奔赴大海。
    在港口的人们看着,等船队末尾的船只化作海面上的一个小黑点。
    姜烟站在郑和身边,眼睛都不够看。
    因为这周围不会有人看到她,她也影响不到任何人。
    宝船宽阔巨大,站在上面姜烟甚至感觉不到船只在大海中的摇晃。
    姜烟提着裙子,在船上跑来跑去。
    从左边看看拱卫在宝船周围的其他船只,从右边又能看到海鸥飞过。
    不仅如此,行至海中央的时候,姜烟甚至还看到了海豚从海面跃出。
    “那是懒妇鱼。”郑和走到她身边,看到海豚后,也露出笑意:“很俏皮的家伙。”
    “懒妇鱼?”姜烟有些吃惊。
    这是海豚的古称?
    “相传用这种鱼制作的灯油,在歌舞游戏的时候亮如白昼,在做家务的时候就会晦暗不明。”郑和笑道:“所以叫它‘懒妇鱼’。”
    姜烟听得震惊又觉得有点在常理之中。
    古代的中国人对“实用”的要求简直开拓到了只要见过,又真实存在的东西。
    要么能说出用途,要么就是好不好吃。
    姜烟忍不住打趣:“那肯定是海豚肉不好吃。不然不会记载说做灯油的。”
    郑和也忍不住哈哈大笑。
    又对姜烟说:“那这一路你能看到的就多了。我还在海上见过足有两只小舟大小的鱼,追着黑白色的大鱼。两种鱼时常同时出现,每次出现的时候,都是更大的那条鱼追着黑白的鱼。”
    姜烟听了郑和的描述,扶着船舷笑个不停。
    她大概知道郑和说的是什么了。
    那应该是海洋街溜子虎鲸和座头鲸。
    姜烟把虎鲸和座头鲸打架的原因说了之后,郑和也明显愣住,继而笑道:“那姑娘口中的座头鲸竟然还是位绿林好汉!”
    只是笑了没多久,郑和看着头顶的积云,说:“风暴要来了。”
    在大海上,不会永远都阳光明媚。
    还有说来就来的暴风雨。
    有经验的老舵手把控着船舵,纵然面对这样的风浪,宝船也都行驶得十分稳当。
    风浪凶猛,时不时就有船队其他船只的消息传来。
    郑和就站在雨中,八方不动的掌控全局。
    在经验老到的水手控制下,船队有惊无险的度过一场又一场的风浪。
    除了风浪,还有出现在大海上的海盗和倭寇。
    船队中也有专门的士兵,击退了无数前来骚扰的敌人。
    船队在彻底走出大明之前,在福建有过停靠。
    之后一路南行,到过占城、爪哇。
    沿着海岸线继续向南,穿过满刺加,也就是现在的马六甲海峡。
    进入了印度洋后,到过锡兰,最后抵达古里。
    沿途路过的这些国家,除了锡兰的冷遇,以及爪哇的内乱之外。
    郑和的船队到达这些国家的时候,郑和都会带来大明天子的“赏赐”。
    姜烟看着一箱一箱的财宝被送出,也看到一箱一箱的海外珍宝作为“朝贡”被送上船。
    在古里将带来的大明瓷器和绸缎珠宝这些卖出去后,又采购了一批当地的东西装载上船。
    这一次的远航之行便到了返航的时候。
    而这一次回到大明,途径满刺加的时候,郑和还率领船队活捉了海盗陈祖义,将他带回了大明惩治。
    这一次的出航,用了两年的时间。
    两年的海上航行,从前那个面冠如玉的郑和,也被海风吹得皮肤粗糙许多。
    看着近在咫尺的大明,郑和突然道:“姜姑娘眼中的大明是什么样子?”
    姜烟看向他,看着前面的港口,还有熟悉的衣服和港口上正在等待着他们入港的官员们。
    她抬头看明朗的天空,说:“我眼中的大明,就像是这片大海。”
    它广阔。
    有平稳的海波,也有滔天翻滚的巨浪。
    平稳海波的时候,底下或许暗流涌动。
    翻滚巨浪的时候,危险可能和机遇并存。
    大明,就像大海。
    郑和的模样沧桑了不少,眼神却比从前的锐利,多了几分沉稳。
    听到了姜烟的回答后,却没有做出自己的答复。
    只是看着港口,面上露出自信的笑意。
    从永乐年出发,一直到永乐十九年。
    郑和六次远航,意气风发。
    在东南亚一带,至今都有许多与郑和有关的遗迹。
    可一切的风光,在郑和第六次返航回到大明后,便尽数消失。
    多年的航海,尽管促进了大明的出口量,财政收入补充。但郑和的远航,主旨并不在贸易,而是在“赏赐”。
    姜烟看着郑和被官员们风光迎回,但紧接着刚才还对他露出笑意的官员们,就在朝堂不断上奏。
    船队每次带走的财宝无数,可带回来的“朝贡”价值却远远不及。
    喧闹的朝堂上,站在末端的郑和在这一刻,从风光的航海使臣,变成了众矢之的。
    那些文官们不敢指责皇帝,便将所有的责难都指向了郑和。
    郑和始终沉默,就站在那里。
    不曾为自己辩解过只言片语,只好像周围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这一次的返航,最终带给郑和的,是长达十年的落寞。
    随着朱棣的驾崩,属于郑和的时代也跟着一并落幕。
    这十年里,他不被仁宗所喜。又碍于郑和是先帝亲信,将他派去南京。
    郑和一身轻装登船,前往南京。
    同样是站在船头。
    姜烟上一次见到他这模样的时候,还站在巨大的宝船上。
    这一次,却在一艘连船队中的粮船都比不上的小舟里。
    已经五十出头的郑和在十几年的海航中,年轻时候俊朗的容颜不再。
    只头发打理得平整,还能看见其中的银丝,而常年挂在腰间的那把剑,也早已被他放下。
    感受到小船顺流而去,郑和喃喃:“江南闲煞老尚书。没想到,我也成了闲人一个。”
    迁都北平后,南京尽管还有“陪都”的名义,甚至还有一套完整的官员机构。
    可被安排来南京的官员,大家都清楚。
    只有被皇帝厌弃了的人,才会出现在这里。
    姜烟提着裙子坐在他旁边。
    两岸江潮起伏,这只小船远不如宝船来得舒服。
    只是不等姜烟回答,郑和自顾自道:“是我庸人自扰了。”
    他苦笑,眼底却逐渐释怀。
    一朝天子一朝臣。
    既然如此,就当他的闲人好了。
    可他也没当上闲人。
    十年后,宣宗继位,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这一次,郑和拒绝姜烟上船。
    他只是在船头对着姜烟招手挥别,像是在与相识多年的老友做最后的告别。
    卸下多年的长剑再次系在腰间。
    他站在船头,一如从前抽出长剑,声音依旧洪亮有力。
    随着一声“出发”,雄伟的宝船带着六旬的郑和再次起航。
    而这位真正的海洋之子,最终在第七次的航行返航途中离世。
    姜烟就站在港口,看着船队返航。
    这一次,他魂归大海,与游鱼为伴,乘浪远去。
    宝船上再也没有那个持剑立于船头的身影。
    姜烟站在船边,也等不到那个熟悉的人下船。
    可她知道。
    郑和一定去了自己最想去的地方。
    在那里,他抗击海上风浪,与懒妇鱼并行,跃出海面,自由自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