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武的越野车终于翻新好了。
    其实我看了看也没发生什么天翻地覆的变化啊!
    除了车身颜色显而易见的改了,其他我是没看出哪里有变。
    小武也懒得跟我解释,我也不关心。
    弄完车,小武又开始折腾其他的来了。
    这次老狗没有废了我们,反而被我们折磨的够呛。
    所以,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
    所以,小武对我们的安全表示担忧。
    其实不仅仅是他担忧,我更是担忧呢!
    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大白天的,闹市区里,荣家不傻,不会瞎搞。
    荣家当然想废掉我们,但前提条件也是不能引火烧身。
    但是黑夜里呢?
    出了金陵呢?
    小武做了一个很详细的安全升级方案,主要就是加强机防措施。
    小武分管安全,他说有必要那就有必要。
    苏沫见我没意见,她自然也没意见,只管给钱就是。
    小武的方案略微有点夸张了,他不但对苏古雅集的监控摄像头、感应报警等安防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
    而且,也加强了隔壁共饮一江水的安防。
    用小武的话说,苏古雅集如果是铁板一块,敌人就会攻击我们最薄弱的地方。
    而共饮一江水就是这个薄弱点。
    虽然一个咖啡馆不会对我们产生致命性的打击。
    但是恶心一下我们那也是让我们难受的。
    咖啡馆作为餐饮,倒的确容易让人钻空子,加强一些安防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小武要加强古玩街一整条街的安防,这就有点过分了啊!
    这家伙在古玩街的前后,以及中间很多高处的位置都安装了隐藏的高清摄像头。
    所有这些摄像头都具备指定区域异常情况实时报警功能,而且,这些监控文件都是保存在网络服务器上的,想破坏都没可能。
    这还不算完,小武竟然还在古玩街上装了六个超级大探照灯。
    这探照灯还带云台,可以上下左右270度转向,可以远程控制开关。
    我不知道小武这是要干啥,把这古玩街当成监狱了。
    但是好在花钱也不多,十几万就让他玩吧。
    他本来还问苏沫家要不要也提升一下安防,自然是被苏沫拒绝了。
    最后,就是我们的郊区小院了。
    但是郊区小院没啥好折腾的,条件有限,只好装了几个摄像头。
    小武折腾安防的时候,我继续敲我的两只小金瓜碗。
    这两只小碗的修复难度虽然不算太大,但是对耐心的考验还是很大的。
    手上的力度需要掌握的很到位才行。
    力量大了,会把金瓜碗上本身就很浅的纹饰给敲没了。
    力量小了,则没办法恢复原貌。
    所以,力度掌控很重要。
    另一方面,我也每天早晚各一次的盘着那件银盘和那套耀州窑的青瓷茶具。
    银盘和青瓷其实也盘的差不多了,拿出来在展厅里陈列着卖似乎还有点生。
    但是,如果是私下里卖给老顾客,那应该是没问题的。
    所以,我准备联系柯红兵或者顾先锋,将这些东西出手。
    但是令我郁闷的是,那些陶俑的状况不是很理想。
    我之前已经按专业修复流程给陶俑进行了彩绘加固,但是毕竟条件有限,效果远没达到理想状态。
    有几件陶俑的彩绘竟然已经起了皱。
    陶俑上的彩绘起皱,甚至脱落,对于古董商来说,其实都是可以出手卖的。
    只是会影响价格而已。
    所以,如果趁着现在彩绘状况还不错的时候出手的话,其实是最划算的。
    这七件陶俑,彩绘基本完整鲜艳,值个六七十万应该问题不大。
    但是,我觉得如果这些陶俑在我手上都无法保管好,那去了其他人手里,不是更加的体无完肤么!
    所以,我决定将这批陶俑捐出去。
    也许有人就会觉得我太虚伪了,这是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
    你真要这样说,我也不反驳。
    但是,我在这里讲几句可能会被人骂的话。
    我在高校研究院做文物修复好几年,现在又做起了职业古董商,我对古董文物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抛开法律、情怀,单从实用的角度看。
    其实,很多时候很多文物放在博物馆不如给私人收藏。
    私人收藏一件文物,他会当宝贝供着,尤其是实力雄厚的藏家。
    其收藏设施设备是相当的先进,对文物古董的保护也是相当到位。
    当然了,文物古董被私人收藏,也就失去了它的文化传承,大众鉴赏的功能。
    不过,很多文物放在博物馆就会更好了么?
    答案是不会。
    我读研这些年,尤其学的还是文物修复,跟着导师跑了全国很多馆藏单位。
    全国各省市县,几乎都有自己的博物馆之类的机构。
    但是,绝大部分设施和条件都极其有限。
    人员和经费更是少的可怜。
    像中海博物馆、金陵博物院,乃至京都的各大博物馆那样的馆藏单位,占全国馆藏单位的比例其实很小。
    国内更多的是那些小博物馆。
    不说小博物馆,就拿中海博物馆这样的大馆藏来说吧。
    中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一百多万,但是我们真正能看到的展出文物才多少呢?
    十万?二十万?
    其实更多的文物都躺在库房里。
    而这些躺着的文物,绝大多数都是亟待修复的残缺和生病的文物。
    但这许多文物,其实很多都是自打进了库房都没被人动过,更别说展览了。
    很多文物在库房里放得时间久了,甚至都慢慢的被人遗忘了。
    等再次打开,又是一次考古。
    很多都腐朽糟烂了。
    其实不是博物馆不想修复不想展览,而是相对于数量庞大的文物,博物馆的经费、人员和技术都完全跟不上。
    这还是中海这样的大馆藏,而国内那些数以百计的小馆藏更是力不从心了。
    文物全的,金石瓷器类的,也许清理清理还能保存展出。
    但若是残缺带病的,或者是丝绸字画竹简木牍之类,那就只能放在库房等死了。
    所以,我极端一点的说,很多文物送进博物馆等死,还不如让私人收藏。
    私人收藏,人家大藏家还会请专人修复保存,虽然无法公开展出,总比损毁了强。
    当然了,私人收藏,也得有个前提。
    不能出国,只能国内藏家收藏。
    说到这里,我有个呼吁。
    希望相关单位能够重视起来,一定得开始加强国内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加强博物馆人才的培养。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经费,提高相关人员的待遇。
    我们很多人才培养出来了,从大学毕业了,研究生读完了,发现馆藏单位的工资实在是可怜。
    到最后,很多都去做古董贩子去了。
    为什么理工科的博士毕业了,可以拿到年薪百万。
    而学历史考古的博士才能拿个年薪十几万,甚至十万不到。
    理工当然重要,科技是生产力么!
    但是,文化传承不重要么?
    没有文化的科技发展,人类是没有希望的。
    所以,合理的提高待遇,留住人才,不能单纯从市场盈利的角度出发。
    文化历史这方面眼前是始终看不到利润的,但是对于一个民族的长期的红利却是不可忽视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