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老太爷吐血昏了过去,夫人让你出宫。”徐暖暖猛地站了起来,正在写字的手有些颤抖。
“暖暖,你先别着急,这是我的令牌,你先出宫吧,我一会去给母妃说。”安硕公主握住她的手,柔声安慰道。
“好。”徐暖暖现在脑子一团糟,祖父只是染了风寒回去休养了几天,怎么突然变的这么严重,她步履匆忙的上了马车,让月白,青衣给她讲了讲家里发生的事。
原来祖父不是病情加重了,而是被一个叫冯毅的人气吐血了。
天下战乱的时代过去不久,宣昭帝一统中原,广邀天下有志之士为朝廷效力,而熟读诗书的文人墨客等的便是这样一个机会,于是纷纷响应,齐聚京城。
此时宣昭帝大力推行“偃武修文”政策,文人地位迅速提升,都想一展长才实现抱负,互相倾轧排挤的现象非常严重。为了扬名,也为了引起圣上的注意,更为了驳倒其他学派的观点为师门争取最大利益,他们经常举办类似今天这样的文会。
徐老爷子作为太子太傅,毕生钻研儒术,学识非常渊博,但奈何口才不佳,自然成为他人想要扬名的耙子,刚开始他生病为由退了邀请,不过冯毅三番四次的寄帖子,他如果再不去,像是技不如人一般。
在这次的文会上,徐老爷子频频被人逼问,一时间面红耳赤,形,言语哽咽,为了让自己取的最大利益,他们频频举办类似今天这样的文会。越到后面,他们的论点越犀利,其中最厉害的自然是冯毅,渐渐让其余人等无法招架。
作为儒家学派的中流砥柱,祖父承受了最多质问,明明满腹才学,却偏偏无法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一时急火攻心,吐血昏了过去。
徐暖暖大概了解一下事情的经过,回到家里的时候祖父还依旧昏迷,她陪着母亲守着他的床边,看着祖父苍白的脸,她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而后又闻听冯毅名声大噪的消息,心里生出一股郁气,无论如何也难以消解,命人找来他的原稿,在祖父的书房里仔细研读,然后针对其中漏洞一一书写辩驳。
这个冯毅定不是良善之辈,要不怎么会趁他人生病之际几次三番的为难,让一个老人当他的垫脚石,真的是无耻至极。她绝不会冯毅给一丝一毫机会,上位就上位,但是拿生病的祖父当踮脚石是怎么回事儿?她一定要替祖父驳倒他的理论,找回公道。
从这些文中可以看出冯毅此人笔力强横,字字珠玑,每次都有使人震耳发聩的论点。要驳倒他并非易事,所幸徐暖暖在现代阅读过大量大家的著作,又不分昼夜的钻研书籍,所以要驳倒他的文章也不是不可能。
冯毅这篇风靡了整个大越朝勋贵圈的文章是《以法辅儒》,《论语·学路》中的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其主旨是法为德辅,一国律法地制定,当以礼教和道德为主,再施以法律相辅,官员审案量刑的基准先是道德礼教,后才是国法,二者若相互冲突,自是道德礼教为重,国法为轻。
礼治土地国有制基础上的,是维护贵族世袭特权和统治人民的上层建筑,实质上也就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代名词,可以想见从中得到获益最大的世家大家长和特权阶级们是如何欢声雷动,全心拥戴。这篇文章可以成为他们手中的利刃,是世家宗族对抗国家,礼教对抗律法,特权阶级压迫百姓的最佳言论。
徐暖暖拿着文章反复研读,眼眸暗了暗,蘸了蘸浓稠的墨汁,坚定落下了笔,“不法古,不循今,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德为私德,法为公法。治国当以私为虑或以公为先?社稷为公,苍生为公,而个人为私,孰轻孰重此乃世人皆知之理。德主法辅,又可解为私上公下,私重公轻,此乃本末倒置,逆施妄行……
将开篇反复观看,后面她越写越顺,慢慢竟入了迷,已是摒弃一切,完全沉溺进去。
傍晚在月白,青衣的呼唤声中才回过神来,把未写完手稿收好,去卧室看了看祖父,发现其还是昏迷着,眼泪又止不住,虽然母亲说祖父只是暂时昏迷,但她还是很担心,她心里已经把他们全部当成了真正的亲人。
因为她年纪尚晓,母亲便强行把她赶去睡觉,徐暖暖不情不愿的回到了自己的院子,决定把文章写完。
她异常入神,连有人偷偷溜出来都不知道,少年拿起散落的稿子看了起来,外面有人说冯毅声望直逼太傅?却是名不副实!少年连连摇头,再去看奋笔疾书的少女,竟觉得她有不符合年龄的沉稳。他没敢出声搅扰,更不提让她停下休息的话,只把散落在桌面上的文稿一一拾起。
徐暖暖这一写便是整整一夜,直到当天光大亮,阳光印在书桌上,她才收起最后一笔,长长吐出一口气。
正准备去休息,居然发现自己的床上躺着一个俊美无双的少年,“奕王,你怎么又在我房间里?”徐暖暖无奈的摇了摇头。
“我就是有点担心师傅,随便看看你在干吗?风清居士,这是你的雅号!”少年看了一眼书桌,声音突然尖锐起来,吓了徐暖暖一跳。
“对,请问你现在还有什么事吗?”她伸了一个懒腰,准备往床边走去。
“要不,我帮你把文章张贴出去吧,我知道在哪发文章看的人最多。”奕王眼里满是祈求。
徐暖暖凝目看他一会儿,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自己现在要快速把名声打出去,终是将厚厚一沓文稿交出去,疲惫道,“那便多谢奕王殿下了”。
“你我本是师兄妹,何必如此多礼?师兄为你效力不是我应当做的吗?”赵陆离面上不显,心中却无比雀跃,快速抚了抚少女略显疲惫的小脸,便大步离去了。
他马上命了几个人将少女的文章誉抄数份,然后把原稿自己保留了,让身边的随从趁侍卫午间换职时将其贴在城内的告示墙。
正午时分,京城各部的告示墙上分别贴了一篇长达数万字的驳论,起初只有几个路人在看,后来有人拍掌赞叹不已,竟当场卷抄,不少人好奇的围了过来,看得人就渐渐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