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波澜老成
拼音:bolánlǎochéng
解释: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成语故事:
“波澜老成”这个成语,原出自杜工部集敬赠郑谏议十韵诗:“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
元朝汤编著的画鉴宋画里记载着一个故事。宋朝有个名叫徐友的画家,有一次在常州太和寺佛殿后面的墙壁上,画了一幅描绘河水的壁画,题名清济贯河,其中有一笔从头到尾长达40丈,受到观众的特别注意。汤对此发表评论说:“其实徐友的妙处并不在此。因为他功力深厚,笔法老练,线条连绵不断,像波涛起伏原文是笔法既老,波澜起伏,跟水势相结合,互相影响,就觉得越看越奇了。”
后来,人们把“波澜独老成”这个成语,来形容诗文气势雄壮,功力深厚。
成语:伯乐相马
拼音:bolèxiàng
解释: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成语故事: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象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盘,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成语:博而不精
拼音:boérbujing
解释: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成语故事:
“博而不精”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常识广博而不精深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即精即博,吾何加焉
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兴,以研究左氏春秋着称于世。他的儿子郑众,十二岁时就跟父亲学习这部经学著作。后来,郑众还学习了周易,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使他学识渊博,几乎无所不晓,在上层社会很有名气。
郑众当官后,在公务之余给一些年轻人讲解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并且花很大的精力为左氏春秋作注。后来,终于完成了左氏春秋的注释工作。这部书流传后,和另一位经学家贾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齐名,都受到学者们的好评。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家是马融。他注过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达千人。马融除了为经书作注外,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讲课时坐在高堂上,挂上纱帐,前面让学生坐着听课,后面列一班女乐演奏音乐,很有特点。
马融研究了左传后,也准备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细阅读了贾逵和郑众的注本后评价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广博,那我怎能超过他们”马融觉得,这两个注本各有各的长处,合起来就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便决定不再给左氏春秋作注了。
成语:博士买驴
拼音:boshiilu
解释: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成语故事:
“博士买驴”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讽刺讲话,写文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
这个成语来源于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氏。”
北齐的文学家颜之推,着成一部颜氏家训。
在颜氏家训的勉学篇中,记载了一则博士买驴的笑话,这是他到邺城去办事时听到的。
当时有个博士,熟读四书五经,满肚子都是经文。他非常欣赏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咬文嚼字一番。
有一天,博士家的一头驴子死了,就到市场上去买一头。双方讲好价后,博士要卖驴的写一份凭据。卖驴的表示自己不识字,请博士代写,博士马上答应。
卖驴的当即借来笔墨纸砚,博士马上书写起来。他写得非常认真,过了好长时间,三张纸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才算写成。卖驴的请博士念给他听,博士干咳了一声,就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过路人都围上来听。
过了好半天,博士才念完凭据。卖驴的听后,不理解地问他说:“先生写了满满三张纸,怎么连个驴字也没有呀其实,只要写上某月某日我卖给你一头驴子,收了你多少钱,也就完了,为什么唠唠叨叨地写这么多呢”
在旁观看的人听了,都哄笑起来。这件事传开后,有人编了几句讽刺性的谚语:“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
成语:三纸无驴
拼音:sānzhiwulu
解释:形容写文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邺下谚曰: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举例造句:
拼音代码:szwl
近义词:废话连篇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废话连篇
英文:
故事:从前有一个自以为是的文人被人戏称为博士,他上街买了一头驴子,按当时的习惯,买家要给卖家写一份合同。博士铺开白纸,下笔千言,足足写了三大张跟驴无关的废话。卖驴人等得不耐烦就催他快点,他忙说不急还没写到“驴”字
成语:三至之谗
拼音:sānzhizhichán
解释:谗:谗言,坏话。形容经反复传播,影响恶劣的诽谤性言语。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
举例造句:
成语:挨肩擦背
拼音:āijiāncābèi
解释:肩挨肩,背擦背。形容人多拥挤。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四卷:“常常走到厨房下,挨肩擦背,调嘴弄舌。”
举例造句:引惹得那楼下看灯的人,挨肩擦背,仰望上瞧。明兰陵笑笑生词话第十五回
拼音代码:ajcb
近义词:挨肩擦膀、挨肩迭背、压肩叠背
反义词:敬而远之、地广人稀
歇后语:
灯谜: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群十分拥挤的场面
英文:her
成语:挨肩擦脸
解释:挨:靠近。擦,接触。形容狎昵之状。
成语故事:
“连篇累牍”出自隋朝李谔上书正文体见隋书李谔传。
隋朝初年,隋文帝杨坚的“治书侍御史”李谔是一个很有辩才的人,文章也写得很不错。当时的文风,由于承袭了南北朝时的不良影响,一般都过分追求词句的华丽,而不重视内容,往往空洞浮夸,不切实际。李谔反对这种文体,特地上书隋文帝,请求明令禁止。他的这篇上书正文体,后来成为文学史上一篇有名的论文。
据隋书李谔传载,李谔在论文中对当时文风批评道:“竞骋文华,遂成风俗。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写文章互相比赛词句的华丽,已经成了恶劣的风气。文章不讲什么正当道理,只写一些虚幻的枝节,只讲究一个韵、一个字的奇特、巧妙;一篇又一篇地写了许许多多,堆满了桌子,塞满了箱子,但写的无非是月哟露哟,或者是风哟云哟,”。李谔认为,这些东西写得一天比一天多,朝政也就会一天比一天乱。
李谔的这篇文章,在当时起了很大影响。文中的“连篇累牍”、“积案盈箱”,都是形容言之无物的文章又多又滥。后来,“连篇累牍”便成了成语,人们用它来形容那些数量很多而内容重复空泛的文章或文件等书面材料。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