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有四个比较有重要意义的日子。

冬至、拜灶神十二月廿四日、小年夜、大年夜除夕。

祭灶之说,先秦有之。

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后,暴至巨富。”

祭灶风俗就此流传。

宋代时为节约时间,小年夜和拜灶神合并成小年夜,放在十二月廿四。

元明沿袭旧俗,清朝改为“官三民四船家五”。

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后来北方民间逐渐演变为二十三祭灶,南方大部分地区仍沿旧习,比北方迟来一日。

“老码头”名字中“老”字在前,就已说明这是个尊规守矩的地方。

依序传承,“老码头”以浚江漕运而兴,当属粮船故派“青”门一系分支。

靠水为活,小年夜也比龙德市里百姓人家晚上一日,要在腊月二十五当天。

新年开香堂、祭祖、挂红这些都是沿续了百年的节庆必备。

放在往昔过完冬至,“老码头”内便要热闹起来开始准备。

新年当日其他祭祀庆典都是为彰显“老码头”齐力之宏,祈福来年兴隆。

另有“斗狮夺红”一项,却是“老码头”里各家堂口争强好胜,自显威势的必备节目。

除了一起为大庆做准备,各家堂口的“狮队”冬至前后也要开始团练起来。

小年夜这天夜里,“老码头”要点亮灯火,各家醒狮皆出场做些花活,既慰劳备礼庆典的弟兄辛苦,也算是为新年当天“斗狮”预热。

既然是“斗狮”,重点便是一个“斗”字上。

各家堂口都在“老码头”一处讨活,外人看来是一门的弟兄,但关起门来也难免生些嫌隙争端。

压了一年的怒火,便要在这“斗狮”时发泄出来。

斗的越凶,越显得各家堂口一心为公、心无私念。

见血越多,越是来年红火的吉兆。

放在解放前,单只“斗狮”一项死个把人都是稀松平常。

“斗狮”身故者都可与“为公致亡”者同列,灵位得入香堂,遗属由“公中照管”。

届时还要再请来江湖中够份的同道列席观彩,既解开了门内兄弟的嫌隙,又让人看到“老码头”的血性。

百年的“老码头”

同一块大牌下,明里的、暗中的,上三路、下九流,散了的,又兴起来的堂口无数。

正是有了这些祖上传下的规矩,才能“股麻攒绳”历久不衰。

哪怕是五十年前,最动荡的年月。

缩减了规模,还要寻个说得过去的由头,请来顶的住事的“红宾”,该有的也是一项未减。

这三年来,老码头被方家势力侵入,那新年庆典不但未衰,反而做的越发宏大。

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做出些名堂来。

好让外人都知道,“老码头”的“威”被人压了,可“势”还没倒。

今天腊月二十四。

确切的说,现在的时间已经过了凌晨,是腊月二十五。

属于龙德市民的小年已经过去,“老码头”的小年现在才刚刚开始。

“老码头”里的确热闹非凡,但热闹的却不是“老码头”茶馆门外那片专为庆典而建的广场。

广场上别说是玩儿花活的醒狮,连个鬼影都没有半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