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勋失败了,朝廷是最大的赢家,但似乎细细看来,朝廷的胜利似乎也并不够彻底。

该受赏的受赏,该处理的处理,事情似乎算是有了一个合理的交代。

可问题是,要是真那么好交代的话,这场持续了两年之久的斗争也就没必要打这么长时间了。

朝廷只不过是平叛了一场他们认为的叛乱,而平乱过后,该的,该贪污的贪污,朝廷的内部斗争也并没有减少,大唐的日常生活轨迹并没有因此而发生过多的变化。

没有人意识到危机的到来,也没有愿意去拯救这个行将就木的腐朽王朝,毕竟,干好本职工作就行了,官员们都是拿俸禄办事,朝廷也不发额外的补贴,谁也不会吃饱了撑的主动去找事做。

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工作态度,让大唐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

庞勋虽然是死了,可是他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

那些跟着他造反的士兵本就是一些不太安分的人,指望他们做良民,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况且,投降朝廷以后,指不定会安排一些什么杂七杂八的事情又让他们去做,别到时候又调派到一些鸟不拉屎,鸡不下蛋的地方去戍边,那以后能不能回来都是未知数。

于是乎,这帮庞勋的士兵于是便选择了当土匪,靠着打家劫舍过活。

徐州刚平定,管的正紧,那就去其他的地方。什么兖州,青州,齐州,郓州,统统成了这帮士兵的栖身之地,徐州的社会治安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反而还波及到了其他地方。

朝廷自然也是考虑到了这个战后的安置问题,于是便打算派新上任的徐州观察使夏侯瞳前去招安这帮流寇。

可行动明显是徒劳的。之前就干过这种招安的事儿,结果朝廷出尔反尔,让这帮人以为朝廷不守信用,所以,干脆谁也没有拿夏侯瞳当回事。

况且打了两年了,徐州的士兵算是周边的兄弟州县惹了个遍,那还有脸回去和睦相处朝廷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便把徐州,濠州,宿州划归徐州观察使管理,而单独把泗州拿出来,成立了一个泗州团练使的职务,让其隶属于淮南。后来还觉得事情不能够合理解决,索性把徐州从观察使级别升为感化军节度使级别。

可就算是这样,这帮叛逃的徐州士兵也不买账,反正就是一句话,招安是没戏的,投降是不可能的,造反是一定的。

朝廷算是彻底没招了,既然不投降,那就不去招安了,反正这些士兵也都是些蚍蜉,还能撼动大树不成

确实,徐州的散兵游勇是没有这样大的能量的,但大自然有

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癸巳关东和河南接连遭遇水灾,情况十分严重。

巧的是,唐懿宗在这关键的一年居然驾崩了。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先把新皇帝的问题解决了,再去处理灾荒,这是当时很多大臣的共识。

但立谁当皇帝这件事儿,就不是大臣们能够说了算了。

而是由宦官说了算

当时宫内的宦官田令孜,刘行深,韩文约便依照自己的喜好,把年仅十二岁的李俨立为了新皇帝,这就是历史上名声和风评都太不好的唐僖宗。

李俨当了皇帝之后,改名为李儇。开启了他颠沛流离的皇帝生涯。

之所以大臣说了不算,宦官说了算,这还要归功于唐朝的一个传统。

宦官掌握禁军大权。

作为常年陪伴在皇帝身边的人,宦官一直是一个比较矛盾和复杂的角色。皇帝既信任他们,又得防着他们作乱。历史上的宦官私自废皇帝这种事情也不稀罕,例如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

可要是和唐朝的宦官废皇帝比起来,十常侍之乱还算是比较文明的。

唐代历史上被宦官拥立的皇帝大概有十位。分别是唐代宗李豫被李辅国拥立,唐宪宗李纯被俱文珍拥立,唐穆宗李恒被梁守谦,王守澄拥立,唐敬宗李湛被王守澄拥立,唐文宗李昂被王守澄,梁守谦拥立,唐武宗李炎被仇士良,鱼弘志拥立,唐宣宗李忱被马元贽拥立,唐懿宗李漼被王宗实拥立,唐僖宗李儇被田令孜,刘行深,韩文约拥立,唐昭宗李晔被杨复恭拥立。

而死在宦官手中的皇帝大概有五位,其中有四位是间接死于宦官之手。分别是唐肃宗李亨据传是被李辅国,程元振惊吓,最后病死,唐顺宗李诵被宦官俱文珍逼迫退位,一说是病死,一说是被宦官所杀,唐宪宗李纯一说是吃丹药中毒而死,一说是被宦官王守澄,陈弘志毒死,唐穆宗李恒和宦官打马球坠马中风而死,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所杀。

唐僖宗上台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喜欢玩,尤其是马球项目,可是说是玩的出神入化,登峰造极,如果古代有奥运会的话,唐僖宗绝对是有实力夺冠的种子选手。

正是因为喜欢玩,所以这样的皇帝才好控制。

当然了,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不喜欢玩,显然是不正常的。可要是指望这么爱玩的孩子去处理政务,也着实是有点犯难。

可就在唐僖宗上台之后还没有六个月的时候,有人就来给这个儿童皇帝来制造难题来了。

这个人名叫卢携。时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卢携,字子升,范阳人,大中九年进士。

由于之前的业绩干的也不错,在新皇帝上台之后,他当上了翰林学士。走到了这个帝国最顶尖的圈子里面。

既然到了这个位子,那就不能白混,起码得做点什么,于是乎,卢携在新皇帝上任第一年的第一个月,就先给新皇帝泼了盆冷水。

卢携的奏疏写的是关东和河南水灾的情况,他通过举例子,打比方的方式,让新皇帝了解了现在国家的困难处境,希望朝廷能够管管关东和河南的水灾情况。

唐僖宗虽然是喜欢玩,但毕竟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当他听卢携说老百姓因为水灾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也是很难过,于是便同意了卢携要赈灾的请求。

可问题是,皇帝的话虽然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但这也是要分情况的,像唐僖宗这种皇帝,他的话虽然有人听,但有没有人做,这就难说了。

果不其然,皇帝下令之后,下面的官员居然没有一个有反应的,全都当没听见一般,让卢学士的提议彻底变成了废话。

当然,在朝廷里面,这都算是好的,起码说明身边还有人说实话,可到了地方上,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关东和河南各州县对于水灾和旱灾不仅不如实汇报,反而还努力营造出一片粮食大丰收的景象,把个小皇帝糊弄的是一愣一愣的。

反正就是来回骗,骗完上面骗下面,最终让老百姓全都变成了无业流民,要饭的要饭,饿死的饿死。

朝廷想办事的官员了解不到下面的实情,无法准确进行赈灾,而下面的官员为了讨好上面的官员,拼命粉饰太平,虚报,瞒报灾民数量,甚至还极力从老百姓身上压榨赋税,搞得很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最终,救灾这个问题被这帮糊弄事的官员成功搁置了下来。

地没有了,税不少缴,饭都吃不上,还要替朝廷卖命打仗,算来算去,也就造反还能有条活路了。

在这种残酷的社会形势威逼之下,很多老百姓毅然决然选择了拿起锄头,铁锹当土匪,干强盗。为了生存,他们不光要抢夺当地的官员富户,甚至还要对自己人下手。

各地的州府也因为常年不打仗,兵力空虚,守备松弛,一时之间,起义的势力开始不断地壮大。

在这种大浪潮的驱使之下,一位来自濮州的私盐贩子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他名字,叫做王仙芝。

王仙芝是靠走私私盐起家的,基本相当于是唐代的走私犯,属于是典型的犯罪分子。

之前也介绍过,干贩卖私盐这个行当的,基本上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日子的人,早就看淡了生死。王仙芝自然也不例外,但凡敢干这个业务的人,没有点胆量还真是说不过去。

王仙芝确实是有个有胆量的人,在没有造反之前,他就已经是朝廷的重点通缉对象了,在濮州一带,他组建了自己的根据地,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专门用来保护自己的私盐买卖不被朝廷一锅端掉。

不同于水浒传中水泊梁山靠抢劫州府维持生计,王仙芝单是靠贩卖私盐这一项业务就能够让他的造反集团跻身大唐上市公司前三强。

在古代,茶税和盐税是维持朝廷军队开支的两大收税项目,在元和十四年的时候,朝廷就曾在郓州,青州,兖州设立过榷盐院唐代专门用来卖盐的官营机构。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在大中年间,朝廷一年收盐税的钱就可以达到一百二十一万五千多贯。而大中六年在丰州的胡落盐池一年的产盐量就高达一万四千多石。

当然,唐代除了有官营性质的盐池,也有民营性质的盐池,但本质上盐池和盐田都是归朝廷所有的。朝廷把盐田的盐低价买回去,再高价卖给老百姓,赚取中间差价。

当然,盐的价格浮动也是根据时局情况决定的,在和平时期,基本上一斗是十文钱,而到了开设榷盐院之后,价格就变的比较贵了,到了一斗一百一十文铜钱,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盐之所以挣钱,究其根本,主要还是因为这是朝廷的资产,个人是无权私自占有的,而像王仙芝这种靠着贩卖私盐起家的行为,自然就是在损害朝廷的利益,来让自己中饱私囊,自然也就成为了朝廷要重点对付的目标了。败寇列传更新速度最快。

src"webpackext.z5e6af4946.js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