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三年公元481年辛酉正月十八。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离开北魏的大本营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市,开始南下视察。

临走之前,孝文帝把留守的工作交给了司空苟颓。

苟颓,代地人,北魏股肱大臣。

虽然他的名字很容易让人念成“狗腿”,但他本人却不是一个阿谀奉承,逢迎媚上的狗腿子。

相反,苟颓是一个很正直,很值得信赖的官员。

孝文帝把如此重任交给他,对他的信任可见一斑。

可老话说的好,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孝文帝这一走,家里就开始乱套了。

当时平城里有一个叫法秀的和尚,公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宣扬蛊惑人心的“妖术”。

法秀很聪明,他就是在等到孝文帝离开平城之后,然后才开始谋划这件事情。

因为他知道,有皇帝在,别说起义了,就是乱说话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法秀也是在一直等这样的机会。

像法秀这样身份的人敢在天子脚下公然聚众造反,放到其他朝代里,可能也是想都不敢想的。

和尚明目张胆造反,这也算是北魏的一大特色。

当然,这是北魏后来的景象,在北魏建国之前,佛门弟子还没有这么大胆,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北魏还有佛禁的规定。

当年北魏的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就曾经对佛教搞过一次“灭佛”运动,当时拓跋焘还一度颁发诏令,规定寺庙里的和尚一律得参加徭役,不参加都不行。

如果只是让和尚还俗服兵役,做国家的劳工,那绝对体现不出拓跋焘灭佛的决心。为了彰显自己灭佛的决心,拓跋焘后来还下令不许王公贵族私自藏匿和尚,如果一经发现,立马咔嚓,并且还附送个贵宾服务诛灭满门。

拓跋焘这个领导这样带头搞灭佛,手下的人没办法不跟着模仿和奉行。

这样一搞,最倒霉的要数寺庙里的和尚了。虽然大多数的人去寺庙当和尚的目的都不单纯,但并不代表寺庙里就没有真正研习佛法的僧人。

可拓跋焘管不了这么多,在他看来,最好这些和尚统统还俗,把寺庙拆了,还能多给北魏的经济搞点创收呢。

所以,能可错杀三千,不愿放过一个。

起初,拓跋焘对这些和尚还是比较厚道的,只是想着让他们还俗回家,服从国家的以后的赋税徭役安排,可是自打盖吴起义之后,拓跋焘对和尚就有点不能忍了。

原因是因为在当时拓跋焘路过长安的时候,发现寺庙里藏有一些刀枪剑戟的武器。

当然,仅凭此也不能断定人家有造反的嫌疑,毕竟和尚也需要自卫和强身健体。

可是后来的发现,让拓跋焘有点受不了了。

他居然在长安城的这座寺庙里发现了女人,而且还是涂脂抹粉,雍容华贵的贵族妇女。

此时的拓跋焘就好像一个侦探,敏锐的侦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这帮和尚生活不太检点啊。

于是拓跋焘下令,诛杀全寺僧人,同时诛杀长安城所有寺庙的和尚,把佛像划归为违章建筑,通通拆毁

当然,拓跋焘并没有打算要放过这些可怜的沙门弟子,不仅要杀,而且还要变着花样的杀。

坑杀

就这样,拓跋焘的灭佛运动终于达到了一个恐怖的,一时之间,天下几无佛门子弟。

或许在那个时代里,留个光头都可能是罪过。

拓跋焘虽然不相信佛,但是他却不能不相信因果。在灭佛六年之后,拓跋焘被宦官宗爱所杀,这也算是灭佛的报应吧

可能是因为因果报应的缘故,后来高宗文成帝拓拔濬上台后,赶紧复兴佛教,那些在灭佛运动被毁灭的佛像,佛经,统统下令进行修复,

后来拓跋濬为了宣扬佛教的地位,干脆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一个专门用来管理僧众的官职。

道人统也叫沙门统,沙门都统,昭玄统

大致的概念就相当于是全国所有和尚僧尼事务的总长官,而且受封此官职的和尚可以享受皇帝亲自操刀剃头的待遇。

而且后来北魏还发展出了“僧祇户”和“僧祇粟”两种有趣现象。

僧祇户是指那些因为逃避赋税徭役的百姓,投奔和依附于寺庙的百姓,他们成为了寺院的附庸劳工,虽然可以逃避国家的徭役,但是却要被当成“贷款”贷出去其实大致就相当于现在的劳务派遣,由劳务公司负责将人才安排到需要的地方,然后向用人单位索取相关的服务费。

这种僧祇户的好处就是不受国家赋税徭役法律的管控,直接由寺庙的僧曹负责派遣,而这些僧祇户也必须要服从僧曹的安排。

但是坏处也很明显,基本上这些被派遣出去做苦力的僧祇户比那些做徭役的老百姓的也好不到那里去,很多人被派遣出去以后,指不定要被派到什么鸟不拉屎的鬼地方,所以经常会出现被派出去做苦役的僧祇户集体自杀的情况。

相比可悲可怜的僧祇户来说,僧祇粟就比较厉害了,他们也是直接归寺庙的僧曹管理,但是比起做可怜的僧祇户来说,僧祇粟这个东西就只能用可恨来形容了。

表面上它们是佛门做的慈善,但是实际上却是压榨百姓的榨汁机。

僧祇粟,顾名思义,就是佛门囤积的多余粮食,一般归州郡里面的维那古代僧人职务,主要负责宣传和指令引导,如果把寺庙比作一所学校的话,其职能大致相当于学校的政教处主任管理,一般都是在荒年将其贷出去,帮助赈济灾民,然后在丰收年景的时候,再由都维那和维那派人负责收回来。

看起来好像是一种很人性化的条例,但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僧祇粟被贷出去之后,大部分僧人会选择对欠债的百姓大肆压榨,比如采用附加利息,翻旧账等等手段。

反正只要榨不死,那就望死里榨

这样做的后果带来的是北魏大面积积贫积弱的局面,百姓虽然苦于僧祇粟催债手段的压榨,但也只能是敢怒不敢言。

这就充分证明了人在执行环节中的重要性。

事实证明,害人的永远是人

僧祇户和僧祇粟的政策在北魏这个崇尚佛文化的国度里,枝繁叶茂的蔓延了一百多年,直到后来的隋唐之后才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北魏的皇帝们除了赋予佛门如此大的权力之外,还对佛门的建筑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修建。

例如:众所周知的石窟石刻,大都是北魏时期的产物,而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山西大同云冈的昙曜五窟和河南洛阳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等。

而在历史上,北魏为了推崇佛文化,还修建过很多让人瞠目结舌的寺庙建筑。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平城的天宫寺。

资治通鉴齐纪记载,北魏在平城修建京华奇观天宫寺大佛像,耗用了大约十万斤的黄铜,六百斤的黄金,高度大约有1328米多高史书记载高度为四十三尺,折合北魏时期一尺30.9cm的单位进行换算,可能有虚构成分

如此大手笔的制作,如果留存到现在,肯定能成为世界的又一大奇迹。

当然,北魏如此大搞特搞佛教文化,带来的不仅是佛教的繁盛,更带来了诸多可怕的隐患。

法秀的起义就是佛门兴盛背景下所带来的产物。

其实当时法秀的起义还没有初具规模的时候,就被坐镇平城的留守苟颓带兵给灭了。

很简单啊,天子脚下明目张胆犯法,这很明显是智商不够用嘛

所以,法秀的起义,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

后来孝文帝回到平城之后,得知了法秀起义的事情,赶紧叫相关的司法部门对法秀进行严刑拷打。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当时给法秀脑袋上带的笼头,结果上面的铁锁居然无缘无故的解开了。

审案的官吏以为是工作的疏忽,就再锁上,结果锁上再开,吓得这帮官员有点坐不住了。

本着不信邪的办公理念,还是有人站了出来,想了一个办法来考验法秀。

那就是穿琵琶骨。

琵琶骨也称为锁骨,是连接胸部和手肘的重要骨骼,在金庸小说连城诀中,主人公狄云就因为被诬陷而遭到荆州知府凌退思穿琵琶骨的酷刑折磨,进而成为了一个废人。

但是不同于狄云奇遇丁典,学会神照经的经历,法秀的运气可就没这么好了。

当时北魏的官吏将法秀的琵琶骨穿了之后,嘴里还振振有词的说着。

“如果你真有神灵保护,那我们穿了你的,你肯定死不了,不然肯定就是假的。”若果有神,当令穿肉不入。

结果自然想都不用想,没过了三天,法秀就呜呼哀哉了。

这一场动乱虽然无声无息被平息了,但是所带来了后续风波却不小。

朝廷里有人议论,是不是应该把所有的和尚都杀了,以此来杜绝祸患呢

当时坐镇皇宫的冯太后乾纲独断,宣布此事就此翻篇,不许再提。

可是虽然法秀起义的事情被冯太后压了过去,但是却还是间接影响到了一些人。

这其中就包括当时北魏的兰台御史张求等百余人。

当然,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是些不明白怎么回事,就跟着瞎站队的糊涂人。

对于此事所牵连进来的数百名官员来说,等待他们的就只有死路一条。

一起规模不大的起义,却在朝廷引起了如此巨大的轰动,这对于北魏的朝廷来说,其威力不亚于任何一桩大规模的政治案件。

如此威力巨大的影响,如果继续深究下去,怕是根基都会受到动摇。

所以,在这个关乎王朝兴衰命运的石刻,有人站了出来。

这个人叫王睿,他当时担任的是尚书令。

王睿是个看的很透彻的人,他觉得这事不能深究,只能杀鸡儆猴来办。

他当时上了一封奏折,希望朝廷把参与此事的首恶干掉就行,其他有参与或者是尚未形成犯罪动机的,由原来诛灭五族,改为诛灭三族,如果是定了诛灭三族的,那么就事论事,只把罪犯一门的亲属干掉就行,如果一门犯罪的,就只干掉这一门里犯事的人就行,尽量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达到息事宁人的效果。

结构王睿这么一番建议,果断得到了冯太后的支持,政策推行下去之后,一时之间有上千人获得赦免,有上百个家庭得以保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住了局势的继续恶化。

其实仔细想想王睿的建议也有很多不妥的地方,虽然以德服人的将大事化小压制掉,但对于那些僧人和国家之间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矛盾却无法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

所以,这种性质的起义,注定还会再度上演。败寇列传更新速度最快。

src"webpackext.z5e6af4946.js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