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修礼的起义失败了,但是却换来了另外一个人的强势崛起。

这个人就是名不见经传的葛荣。

葛荣其实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之前他还是朝廷在六镇里的镇将,虽然身份比起大城市的官员来说,并不怎么样,但比起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实在是好的太多。

六镇起义的浪潮如潮水一般拍打着脆弱而又顽固的北魏王朝,这也让心怀异志的葛荣有了造反的想法。

葛荣为了完成自己心中的梦想,看中了当时在定州左城造反起义的鲜于修礼,于是便决定前去投奔。

鲜于修礼对于葛荣的到来,自然是非常的欢迎。

好歹曾是朝廷的命官,到了这里,怎么着这里的造反人员也会对他另眼相看。

鲜于修礼可能最后到死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看似不太起眼的人物,日后将会成为取代自己的一方霸主。

关于鲜于修礼的死,不同的史书中的描写还是有些不太一样的,比如说在考异中就曾经记载葛荣为了不让起义部队被招降,杀了鲜于修礼,而在魏书中却记载葛荣诛杀间谍元洪业,合并了鲜于修礼的部队。

但不管怎么描述葛荣干的事情,最终都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葛荣笑到了最后。

葛荣在鲜于修礼死后,获得了他的部队,成功完成了逆袭。

在鲜于修礼死于间谍之手后,朝廷就有意想要招降这支造反部队,当时负责接管招降人物的人就是之前参与讨伐破六韩拔陵的广阳王元深。

鲜于修礼活着的时候,广阳王元深就打算招降鲜于修礼的部队,但是苦于没有突破口,所以一直也没有成功。

直到后来一个人的到来,让元深招降的想法再度点燃了起来。

这个人叫毛普贤,原来是广阳王元深身边的参军,后来叛了朝廷,参加了造反部队。

起初毛普贤参加鲜于修礼的造反部队的时候,并不受信任,直到后来一直跟着部队东征西战,这才慢慢让鲜于修礼相信了他。

而当时广阳王元深达到交津位于今河北邯郸市武安县境内,位于漳河与清河的交接处的时候,听闻自己曾经的手下在逆贼营寨里混的风生水起,便决定拿毛普贤做一个突破口,努力争取瓦解和招降鲜于修礼的部队。

为了招降毛普贤,元深专门偷偷派人给他送去了一份诚意满满的招降书信,里面写的东西大致就是告诉毛普贤自己并不计较他之前造反的过节,只要他能够洗心革面,悔过自新,照样还能回到自己的身边当参军。

毛普贤看了元深的书信之后,也是有些感动,在经历了几番思想斗争之后,心中渐渐萌生出了投降的想法,当即回书一封给元深。

但毛普贤可能死也想不到,这一切都是元深设计的圈套,只等着傻傻的他往里跳。

元深在收到毛普贤的招降书信之后,得意的笑了。

“这个蠢蛋,终于上钩了,元晏啊,接下来就看你的了。”

元深看了看自己身边的录事参军元晏。

元晏也是北魏皇室宗亲,此人是北魏政权奠基人拓跋什翼健兄弟阴平王拓跋烈的玄孙。

元晏看了元深,也笑道:“广阳王,接下来就看我的吧”

当时元晏带着书信亲自跑到鲜于修礼的营寨前去游说一个叫程杀鬼的人。恰巧这个叫程杀鬼的人也和毛普贤一样,有心想要归顺朝廷。

其实元晏去劝降程杀鬼是假,想要引起鲜于修礼的猜忌是真。

在接二连三受到来自元深阵营的游说书信之后,鲜于修礼有点慌了,心中也有点动摇,也萌发了想要投降的意思。

当时葛荣机敏地看出了鲜于修礼的想法,于是为了稳定军心,当即秘密处决了毛普贤和程杀鬼,及时扼杀了这股投降的风潮。

离间他们的关系,这才是元深真正的目的,当元深听到葛荣杀了这两个人之后,心中十分高兴,他得意的认为鲜于修礼的阵营已经大乱,于是便决定让安插在鲜于修礼内部的间谍元洪业动手。

可这一切全都被葛荣看透,在杀了元洪业这个叛徒之后,葛荣顺手接管了部队,选择继续和广阳王元深作对。

得知叛军内部一切照常的消息后,元深有点失望了,没成想自己的反间计并没有算计到葛荣这个人。

不甘心失败的元深决定给葛荣来一次偷袭。

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丙午萧瑟的九月,天气已经转凉,广阳王元深带领部队到达交津,准备偷偷袭击葛荣营寨。

当时葛荣在吞并了鲜于修礼部队之后,开始北上攻打瀛州,为了堵截葛荣,元深一路带兵追赶到了交津。

察觉到元深部队的追击,葛荣决定要给元深一点颜色瞧瞧。

九月十五日,葛荣率领大部队来到博野县白牛逻地界位于今河北保定市博野县境内,为了报元深的离间之仇,葛荣决定先发制人,主动率领一小股轻骑部队偷袭驻扎在这里的章武庄武王元融。

元融,字永兴,北魏宗室之一,景穆帝拓跋晃的曾孙,章武恭王元彬的儿子。

元融当时并没有察觉到前来偷袭的葛荣部队,而当他发现以后,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为了不让葛荣得逞,元融展开了积极的抵御。双方你来我往的在白牛逻展开了激战。

由于元融孤城作战,无法有效的寻求到援助,最终苦战一番无果,选择弃城逃跑。

面对溃败的元融,葛荣自然是不会放过的,在轻骑部队的迅速追赶之下,葛荣很快便追上了溃逃的元融,一举将其击杀。

元融战死的消息,传回了广阳王元深那里之后,元深害怕了。

“贼兵势大,连战连捷,当如之奈何啊”说道这里,元深不住地叹气。

正在元深发愁的时候,又传来了一个让他坐立难安的消息。

葛荣称帝了

在击杀了元融,挫伤了朝廷军队的锐气之后,葛荣选择称帝,建国号为“齐”,史称“葛齐”,并改元广安,昭示天下。

“逆贼居然敢公然称帝,简直是无法无天。”元深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气的从座上站了起来。

“可眼下贼兵士气正盛,若公然进兵征讨,必然难以自全,不如暂停进兵,先以观望为主。”元深在冷静下来之后,说了这样一番话。

在眼下这个关键节点,元深居然想着要观望,等待合理的时机,不得不说,这智商确实是有点问题。

因为关键时刻做出这种举动,很容易招来非议。

而当时元晏在看到元深停滞不前之后,心中对元深多了几分怀疑。

元晏觉得,之前帮元深离间叛军,起码说明元深还算是个有点材料的人,如今听说逆贼葛荣称帝,居然不敢进兵,到底是真的害怕,还是另有所图呢

况且,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更何况元深麾下还有于谨这样猛人,如果他要是和葛荣一样,也选择造反称帝,那可怎么办

当然,元晏的假设不无道理,毕竟国难当头,即便是皇室宗亲,保不齐心里也有算盘在打。

为了防微杜渐,元晏偷偷地给朝廷送了一份奏疏上去。

元晏很聪明,为了不让前线的元深起疑心,他没有把这份奏疏直接送给孝明帝元诩,而是直接送给了胡太后。

要说胡太后这个人,也是个没有什么节操的人,私生活混乱不说,还是个疑心病患者,当年因为自己的奸情被人告发之后,幽禁起来,后来再度临朝把持朝政,为了堵住别人的嘴,不断地培养亲信党羽,扩大自己的势力,同时为了防止孝明帝配置亲信势力对付自己,把孝明帝身边的红人心腹,一个个的全都干掉。

当胡太后收到元晏的奏疏之后,也是非常的生气,因为元晏在奏疏里结结实实地黑了一把广阳王元深。

“太后,如今前线战事紧迫,广阳王元深居然停军不前,臣怀疑他可能有野心,只是介于臣在营中,不便表露,更何况,元深麾下能人颇多,其中像于谨这种能人,在他身边给他出谋划策,如果他真要是偷偷造反的话,怕是朝廷被他卖了,都得替他数钱,况且现在是国难时刻,人心大多不可信任,能真心向着朝廷的忠臣怕是真没有几个,不如早做打算。”

如果从国家层面来考量元晏的话语,确实是不无道理,毕竟,眼下北魏乱的要命,谁也不敢保证朝廷里的人都是忠臣。

可如果从前线战局的发展来评价元晏这封奏疏的话,不排除有小人穿小鞋的嫌疑。

面对元晏天花乱坠的假设,胡太后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但元深毕竟是朝廷宗室,于情于理不好下手,倒是这个于谨,胡太后觉得他是个坏事的人,想要把他铲除掉,于是,当即发出命令,悬赏于谨的人头。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悬赏于谨的消息很快便传回了前线,而于谨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是大为震惊。

“如今太后临朝,大肆宠用奸佞小人,这些人基本上听风就是雨,不明白殿下的良苦用心,如果真让这些小人得手了,到时候殿下必然遭殃。”于谨向元深说道。

“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混蛋元晏,没想到他居然是个小人,我停军不前,自然有我的道理,他却以为我有野心,当真是该死。”元深怒道。

“殿下无需多虑,如今太后发出悬赏令,也只是抓拿我于谨一人,暂时还不会牵连到殿下,不如殿下亲自将我绑了,用囚车将我送到太后那里,让我向她说明利害。”于谨道。

“不行,大军交战,你于谨就是我的定盘星,怎么能让你离开呢况且此去凶险,若太后听信小人之言,加害汝等,岂不是让我白损一员大将吗”元深说罢,连连摇头。

“可是殿下,眼下只有这个办法能行得通了,望您成全”于谨跪倒在元深面前,元深看了看于谨,也是不住叹气。

“那好吧,于将军,你要多保重啊”元深说出了这句痛心的话。

元深遵照于谨的意愿,将他绑缚起来,用囚车押赴洛阳。

到了洛阳之后,士兵把于谨押往太后的住处,而胡太后在见到元晏口中说的于谨之后,气也是不打一处来,当即喝道。

“混账东西,居然怂恿广阳王停军,你该当何罪”

于谨见胡太后生气,不紧不慢地说道:“太后息怒,广阳王停军不前,是为休整兵力,以便一举挫杀叛军锐气,左传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况前番征讨六镇逆寇破六韩拔陵,广阳王代李崇统军,最终荡平逆寇,此功朝廷如何能忘,若广阳王早有反心,如何不趁六镇兵变,顺势而起呢”

胡太后听了于谨这番话,恢复了理智,渐渐冷静下来。

“那你说说,他为什么不去讨伐逆贼葛荣”胡太后发问道。

“逆贼葛荣僭制称伪,贼势正盛,若贸然出兵击之,则王师难以全还,此乃是兵家大忌。须待叛军士气回落,再行出兵,方为上策。”于谨说道。

胡太后听了于谨这番话语之后,心中渐渐明白了广阳王的用意,当即下令将于谨无罪释放。

虽然放了,但是胡太后却没打算让他回去继续跟着元深干,而是另外委派了他别的职务。

毕竟,于谨这么厉害的人留给朝廷用的话更为合适和放心。

得知于谨回归无望的元深,只能战战兢兢的向定州方向赶去,当时定州的刺史杨津之前讨伐鲜于修礼的猛人听闻元深率领大军赶到定州,心中也是有些疑虑。

“朝廷派章武庄武王元融随广阳王元深行军作战,名为辅助,实则窥探广阳王野心,如今章武庄武王战没,独留广阳王,前日又遭录事参军元融弹劾,已是可疑,如今领兵前来定州,怕是目的不纯啊。”杨津叹道。

元深来到定州之后,得知杨津对自己的担心之后,为了避嫌,他把部队屯扎在定州城南边的寺庙里面。

此时的杨津也在一旁暗中派人盯着元深的一举一动。

在寺庙待了两天之后的元深找来了都督毛谥,并当着毛谥的面,与他交臂立下盟誓。

“毛都督,今日你我二人交臂为誓,共相扶持。”元深说道。

毛谥有点纳闷,只好照做。

在盟誓完毕之后,毛谥觉得元深的行为有点古怪,便偷偷跑去找定州刺史杨津说明情况。

“杨刺史,广阳王今日叫我过去,与我交臂为誓,共相扶持,难不成是想造反”毛谥说道。

听了毛谥的话,杨津也开始怀疑广阳王元深的用意,当即回道。

“怕真是让你说中了,广阳王可能真的会造反”

“那怎么办”毛谥问道。

“那咱们就来个先发制人,先把他灭了”杨津狠狠说道。

杨津派毛谥前去讨伐元深,而元深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当即收拾行囊,仓促逃出定州城。

被毛谥追了一路之后,元深逃到了博陵。

正巧溃逃的元深被葛荣的巡逻部队碰到,便将他活捉了,送回去给葛荣发落。

“陛下,小的们抓到一个人,此人自称自己是朝廷的广阳王。”一个巡逻的士兵说道。

当葛荣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中很是高兴,当即说道。

“快给我拉进来瞧瞧”

士兵将狼狈不堪的元深拉进了大殿,葛荣定睛看了看,再三确认之后,哈哈笑道。

“苍天有眼啊,居然让朕给逮到了。”

虽然元深沦为了阶下囚,但是丝毫不减贵相,并没有因为见到葛荣而害怕。

这时在大殿里的所有人都纷纷在议论。有的说元深胆子大的,有的说他有气质好的,更有甚者还说他有帝王之相。

葛荣刚刚当了皇帝,内部的政权尚不稳固,当他听到自己身边有人觉得元深比自己更合适皇帝的话,心中很是不爽,当即在大殿上大喝一声。

“来人啊,给朕把胡言乱语的人拉出去斩了”说罢,大殿之上一片惊恐,之前说话的所有人通通闭了嘴。

“元深,留着你也没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的好,来人啊,伺候这位广阳王上路”葛荣狠狠说道。

一班刀斧手走进大殿,把面无惧色但已经颤颤巍巍的元深拉了出去,砍了脑袋。

“我告诉你们,谁要是再敢在我朕面前说长论短,就是这个下场”败寇列传更新速度最快。

src"webpackext.z5e6af4946.js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