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义贤提出的这个看法最为中肯、妥当,所以李天也非常欣赏这种看法能不打仗当然最好,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级的退敌手段,而且还非常经济实惠不需要花太多钱,不然一旦打起来,那可真是花钱如流水,心疼所以李天还比较倾向于黄义贤的建议三人里面只有李公信建议李天不要试图试探、激怒明国他建议以妥协为主,换取更大的行动空间和谈判空间,借此机会摸清楚明国的底牌和根本需求,然后再做出决断总而言之不要用言语和军事激怒明国,尽可能避免战争“明国自山东起事,不过是造反起家,却一路颠覆金国,覆灭宋国,灭西夏,北伐草原,四面征战从无败绩,中原各国毫无还手之力,可见明国之强加上其刚刚覆灭宋国,士气旺盛,军心坚,正是兵锋锐利的时候,实在不是我国应该与之硬碰硬的时候,下何不妥善思考回复明国之问题,虚与委蛇,使其怠,总比直面明国之兵锋要好这个说法有点太软弱了,让一直以来在东南亚地区都为强势的李天有点不能接受“明国固然是大国,大国难道就没有力有不逮的地方吗?岭南远离其核心,用兵困难,后勤艰难,必然不可久战,我军民一心,指南1七女+片口道不是优势吗?

李公信苦心相劝“明皇善于用兵,下军兵皆虎狼之辈,以灯有兵力,尚且不及宋国论明国?明皇之询问我们应当以较低的姿态回复明皇先想办法把这件事情糊弄过去,不要让明国力大军集结在岭南,若要南下,并不是难事,对之欣喜,可明国终究是大国,强国,明知不可为这下不单单是李天,苏宪诚和黄义贤也对尤其是苏宪诚,刚刚取得了对占城国的军事受李公信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说法“明国固然强,固然大,我大越就没有能与之相比的地方吗?明军远离中原作战,后勤艰难,我大军只需要守谅山,再分出兵马偷袭明军粮道,甚至不需要太多次一次成功,就能极大威胁到明军更何况明军自北方来,定然不熟悉本地气候,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则极易引发时疫,一旦如此,则军队没有战斗力,还能与我对抗吗?放着如此之大的优势而妥协,这才是不明智的行为吧?”

李公信的建议被李天不认同,被苏宪诚和黄义贤反对,已经不可能通过了李天更为其感到愤怒,于是决定采用苏宪诚的方案,强硬对抗明国,让明国知道南越不是好对付的,将来也不要再用如此眼光看待南越国,如此争取国格、尊严苏宪诚还公开上表给李天,认为这样做,并且成功,南越国才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可能,否则南越国的存续都将成为巨大的问题此时此刻,实际上已经是危急存亡之秋了,苏宪诚决定竭尽自己的权力,为南越李氏王朝的生存争取一线生机李天正式认可了苏宪诚对时局的分析,认可此时南越已经在灭亡的边缘,于是南越国方面立刻开始了行动他们开始调集国内正规建制的军队往谅山方向增援,去会合已经抵达谅山的守备部队李天又任命苏宪诚做谅山方面军的都统制,让拥有很好军事才能的苏宪诚亲自出马,做好准备,应对明军的军事战略物资大量向谅山方面军队提供,确保后勤不出现任何问题如果明国愿意谈判,那么当然最好,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最好还能解决掉南越的国格问题,那就最好不过了如果明国一定要用军事威胁南越,那么也没什么好说的不惜一战!

另一方面,李天召见了明国使者,对明国的要求作出答复第一,占城国和南越国之间有很好的关系,他们内部发生动乱,亚窃取王位是叛逆、大不敬的行为,南越国出兵征讨是为了维护宗法制度,并不是为了私心,所以明国的要求是难以接受的第一,内部称这件事情实属南越国内部的事情,故宋尚目没有意见,明国与南越国之间又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要提出询问?

第三,南越国朝从未非议过明国,不知道明国是从什么地方听说的,说这种事情的人居心险恶,不可不防,还请明国朝明察此事,还南越国一个清白然后,我们还听说明国在大南关附近屯驻重兵,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故宋可从未做过这样的事情,难道说明国统一中原之后便迫不及待的要南下显天朝威风了吗?

如此,南越虽然不是什么大国,但是也有着拼死一战来维护国家尊严的决心,这种决心,不知道大明是不是感觉到了面对李天这种近乎等同于完全拒绝明国条件的态度,明国使者、第七兵团第十九军第五十八师师指导员兴业笑了“如此说来,南平王是不打算接受大明的劝说了吗?”

李天还没有开口,苏宪诚便站了出来,对兴业冷眼相对“大宋已经覆亡,我朝尚未臣服明国,自为皇帝,何来南平王之说?大越国就是大越国,不管明国是否承认,这是不争的事实,使者还是不要妄自称,冒犯天颜!

“天颜?大明皇帝尚且不会自称天子,你南平王又有什么资格自称皇帝、天子呢2兴业冷笑道:“世上没有天子,皇帝也不过是血肉之,却妄图以上天的名义遮掩自己的胡作非为……老天爷冤不冤啊?”

兴业身旁的两名副使闻言哈哈大笑,笑得十分肆无忌苏宪诚面色愈发不善,李天心中火气也越来越大黄义贤站了出来,冷静地看着兴业“使者需知,这里是大越国,不是明国,还请自重,不要说出什么狂言论,扰乱视听!”

兴业摇了摇头“我乃大明国民,大明国律法开篇第一章总则第二款第二条,不侵犯他人正当权利之前提下,大明国民皆有言论自由之权利,任何官府、组织、团体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大明国民之言论自由“这里是大越国!不是明国!”

苏宪诚不能接受这种言论,奋而站到了兴业面前,怒道:“使者不要以为大越国乃礼仪之,便不会对来使问罪!来使需知谨言慎行才是生存长久之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