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3章

2018年2月20号,这个月只有28天,所以为了写稿,我昨天熬夜了,当然结果是没有写出来,生逼着自己也没有写出来,我不知道是不是现在所处的家庭环境太过安逸了,所以写不出来。品書網.

因为安逸,太过安逸,所以我才没有对钱的烦恼,所以才对于写稿这种东西,本能的在犯懒,在拖延。

我以为这个月这样过去也没有什么所谓了。

可是我错了,生活总要让我面对现实的。

因为熬夜,所以今天起的很晚,我妈过来好几遍。

我要疯了。

我要疯了。

我真的要疯了。

前几天大学同学在微信给我发了一张协助她买火车票的图片,我妈看见了,我随口很诚实的跟她说人家要回去班了,我妈敏感的问了我一句她不回去学了?我说人家有工作当然先去工作。我妈记在心里了,然后今天跟我说,你同学要是不回学校,你也干脆别去了。我一听这是又要监禁我啊。我说不。她说反正你再寝室也学不下去,我说怎么学不下去,听着音乐学。

我把这件事情告诉关系最好的安美人。

她早想出去闯闯试试,过年这段时间我俩都很不好过,被各种念叨,但不同的是,我选择隐瞒欺骗,而她已经经过自己的努力快说服大家了。

而我,只是孤军奋战,不,不对,是孤珺奋战。

因为除了我和外甥,都希望我稳稳的留在家里。也不是留在家里,只是想考完这个,起码去了一个需要担心的事情。

他们只想我进事业单位,然而我根本迷茫着,不懂一个小语种和半吊子,到底能做什么。

安美人觉得我喜欢写东西,应该去试试案。

但其实我写得这些,哪里够格呢?

我已经越来越垃圾了。我的真实感想是这个……

可是无论再怎么不好,我都不愿意被监禁,被圈在家里,像是外甥前几天说的,如果留在这里,遇到个合心意的对象,然后结婚,这一辈子除了家乡别想出去了。

安美人的家人一大半都是走南闯北的人物,而我家里人多半都是留在本地区。

搞生意什么的这种有风险的东西,他们不敢的。

又没有钱供给好好学习,于是大家都是底层,领着最微薄的薪水。

最要命的是,留守在落后的村落,连思想也跟着一起落后。

在刚刚。

我跟我妈说我每天都在写日记。她非要过来要看,我把电脑合了,她居然说,怎么不让我看?怎么还这么隐私?我说日记本来是隐私。她非要看,太过分了。我把之前北大学生拉黑父母的事情发给她,她不看,我读给她听,她还不听。说我又没有考北大,又没有出去留学……

我内心:mmp

这特喵的什么歪门邪理?

事论事不行么?非要把话题带到一个非吵架不可的巅峰?

如果肺是气球,我现在已经爆炸两次了!

忽然想起之前只是提起过,没有让大家看那个章。

【王猛(化名)在任何意义看,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状元,北大生物系本科录取,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然而,这么优秀的一个男生,12年不愿意回老家过年,6年前拉黑跟父母所有联系方式。

他写了一封信,15000字,洋洋洒洒记录着,——如果付出是为了控制孩子,那自己的父母在这件事做得出类拔萃。

王猛的父母,在信里被描述的细节有——

从小家长把他当女生养,抗议却无效。

学校举办活动要求穿短裤,家长却逼迫他穿长裤。

说好的毕业旅行,却始终是“炫耀孩子成的宣讲会”。

严格管控孩子的日常生活,甚至让大姨私下联系孩子的同学打探其消息。

……

因为家长利益共同体,留在凌霸肆虐的学校,倾诉换来侮辱和暴打:“最卑贱的狗才需要什么公平”。

关于原生家庭之殇,《伊姐看电影》公号真的一写再写。

因为在国,有太多父母并不懂得如何为人父母。

王猛的父母所做种种,掰碎了,揉烂了,简直是——“我们犯了全国父母,都最喜欢犯的错。”

超强控制欲

王猛父母,并不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尊重,潜意识甚至当做可以用垃圾涂抹的画布。

强迫孩子穿反性别的衣服;

不准孩子按照规定穿集体要求的服装;

孩子已成年还窥视他的交友隐私……

孩子的意愿,换来的往往是“斥责”和“漠视”。

王猛在信里提到,父母是事业单位职工,自己被送进了“全年级不到十个人”的初。在这个学校,孩子“被打耳光、抱摔、掐和羞辱”都是常态,他想换学校,而父母坚决不同意——

“你太小了,还不会骑单车。”

但本质的原因是“父母的单位和二五一学是利益共同体。”

读大学,要求孩子对亲戚“三天一电话,七天一拜访”。

甚至王猛到美国读研,也被强迫跟一个姚姓的高干子弟搞好关系,但这一切,本质是为了“讨好姚,炫耀自己有个高材生孩子,以及通过姚继续监视我。”

这种控制欲往往有一个很国特色的别名,叫做“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不自知的暴力宣泄

这种宣泄包括肢体暴力、语言暴力、精神暴力。

大部分人可能惊讶,天下怎么会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我想说的是,这种爱,有时候也是复杂而不自知的。

在前几天写的华裔弑女案,妈妈说的话很有代表性——

我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每次我都控制不住自己。

有些父母对孩子有无意识暴力,这种暴力,不是偶尔一下的小发泄,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宣泄,持强凌弱的快感。

为什么?

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能力范围内,可以打击的只有自己的孩子。

王猛在初时代,遭遇了同桌的霸凌,提出希望换个同桌。换来的是父亲的侮辱——

“同桌有什么影响?”“最卑贱的狗才想要什么公平”“你凭什么要求学校优待你?凭你成绩好?”

被陌生导游开两性玩笑,父母不仅不帮助解围,在他提出抗议后,母亲歇斯底里语无伦次地大骂他一顿。

一再发出求助般的抗议,甚至拿回了“应激诊断证书”,换来的是“你自己心胸太狭隘”。

王猛的优秀不是他的错,但一旦他要争取自己的真实需求,父亲总是攻击他“凭你成绩好?”王猛说,这句话,一次次烧灼他的视膜和内心——

优秀,反而成为一种原罪?

以前看过一个新闻,泰国一个父亲百般羞辱自己的孩子,对他说,有本事你去死啊。

下一秒,长久活在这痛苦环境的孩子,拿起枪对着太阳穴毫不犹豫开了一枪。

父亲以为孩子在假意威胁他,第一反应是愤怒地给了孩子一巴掌。

意识到后,崩溃惊厥,嚎啕大哭。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他们不知道,语言暴力,也是暴力,而且行为暴力更加伤人,那都是内伤。

强烈的“孩子是私属物”心态

国五千年的传统是“养儿防老”,养儿从来是一件“有用的”、“计回报”的事儿。

王猛父母为什么不以为然,即便到了今天,依然漠然“啊……讲的还是那些陈皮烂谷子的事儿啊。”

母亲接受采访时,把这种“叛逆”,归功于“大学以后控制得不够”。

这种漠然,转换成内心告白是——

“看什么医生?你是不够听我们的话。”

当王猛激烈抗争,试图跟父母沟通,大概他父母内心的真实想法是——

“后悔啊,当初对他再严格点好了。”

对啊,养育是恩赐,这个权力无限——

我生了你,养了你,算我羞辱你,伤害你,甚至打死你,你闹什么闹,嫌不嫌丢人?

毫无边界感,你的是我的,我的当然还是我的。

王猛父母答记者问里有一段话,我是极度不喜欢听的。

“算影响了他,也是前半段的事儿,但长大后,一半时间在外面吧?”

可父母忘记了,孩子没有选择去哪个家庭的权利。

一个在畸形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人,三观已经被迫定性,你亲手剪断他的翅膀,却讽刺他不会飞翔。

微博一个朋友的回复,真的写的特别好——他爸妈不知道他为什么总是揪着过去十七年的事情不能释怀,其实道理很简单,毕竟小时候被刻的伤疤,长大后才知道多丑。

有的人说,这个孩子看去太矫情,会不会是作秀?

我来告诉大家,那些被父母伤害,而父母很不自知的孩子,没有隔离伤害,像婴儿一样自己艰难而痛苦的重新成长,他会遇到什么。

也许,他会杀人。

我看柴静的一期节目,是一个杀人犯的父母。

那个人的父亲对他的管教,从来都是命令式的口吻,不容置疑。

从小母亲逼他学钢琴,只要学不会,不由分说一阵毒打。

他跟小朋友打架,不管谁对谁错,父母永远只骂他,肯定别的孩子。

他有瘾,父母把他关在地下室囚禁一个月,完全不关心他的心理状态。

在法庭,他曾经亲口承认,杀死那个受害者时第一反应是:“非常恐惧父母知道我撞了人,不知道他们会怎样对待我”。

甚至在临刑前,他希望捐献角膜,都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父亲说:“希望你把你的罪恶都带走,不要再连累别人。”这是他最后一次违背自己的意愿,听他爸的话。

对父母的恐惧,居然大过了杀死一个陌生人。对父母的屈从,让他到死,都没有资格实践自我的意愿。

也许,他会自杀。

电影《死亡诗社》男主角neil,不逃课、不叛逆、门门功课甲等、严格沿着父亲规定好的人生轨迹行驶。

因为父亲对他说:“neil,我牺牲了很多才把你送进这里。所以,不要让我们失望。”

他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去表演,去追逐舞台,换来父亲的失望和否定。

他最亲的人,把他追求自我,当做背叛。

可他不想背叛自己,于是,他选择了死亡。

《无声告白》里莉迪娅,同样也是不堪来自父母的期待,在角色扮演里逐渐迷失,走向死亡。

这些作品,都改编自真人真事。

也因此,《无声告白》扉页的话越发人省醒——

“我们终此一生,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王猛有没有问题?当然有。他也自知,不然不会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他自相矛盾,在父母干涉他的大学生活,会说“过度关爱”;而自己被人欺负,也指责父母“漠不关心”。

他过于敏感,有时候他人一个玩笑,也会被解读成伤害,有强烈的自我防御机制。

但我理解这种恨意,由恨意导致的混沌的语无伦次。

武志红说,父母是我们最大的、终身难以摆脱的命运。

乔布斯至死没有跟父母和解,马斯洛选择不参加母亲的葬礼。相之下,王猛的隔离交往,逃跑,不回应,算不最严重的“不和解”。

我认为,身为成年人,你有选择“不和解”的权利。

我的朋友晴天妈妈跟我分享过一句戏谑——

国式亲子关系:你不听话,是问题。

国式爹妈:倾其所有,培养仇人。

国式独立:没和爹妈翻脸,不算长大。

有的父母也许一辈子都在等一句“谢谢你”,而也有的孩子,一辈子都在等一句“对不起”。

真希望故事的双方,先肆无忌惮宣泄自己的恨,然后在支离破碎后,还可以重新找机会,看到不完美的爱。

但更希望,所有为人父母的人都知道——

尊重与理解多么稀缺,而控制与驯服多么常见。

从我们开始,学着真的尊重和理解孩子吧,任重道远。不然,我们会倾尽所有,最后却培养一个了仇人。】

今天重新看这个故事,还是看到哭了。

感觉我太委屈了。

我跟朋友说,父母对我的管制,对我性格形成造成的负面影响,他们都不相信。

可是我要怎么苦笑着说,这是我这二十几年被管制的没有自由也没有自我的人生?

/40/4ml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