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盟散。

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袁绍也回了渤海郡。

这一次的诸侯会盟,袁绍因为四世三公的家世,被推为盟主,确实过了一把瘾。

但是,二十几万大军,被华羽打得是落花流水,狼狈不堪,使得袁绍颜面扫地。

更要命的是,突然从关东诸侯首领,一命发出,数州听命,跌回到渤海太守,这样的落差,让袁绍有些受不了。

就像是一个小都尉,突然当了几个月的大将军,指挥过千军万马。

结果,再次被打回原形,继续当小都尉,一般人都受不了。

回到渤海没几天,袁绍就把许攸和逢纪喊过来,商议下一步的发展规划。

目前,袁绍的麾下,只有这两个谋士。

其余的,田丰啊,沮授啊,审配啊,郭图啊,辛毗啊,荀谌啊,都还在各干各的事,没有投奔袁绍呢。

不过,辛毗和荀谌已经在投奔袁绍的路上了。

而袁绍光有许攸和逢纪两个谋士,也是不得了了。

一是,逢纪和许攸,皆是闻名天下的名士,确实是智谋高深。

第二呢,逢纪和许攸,都是南阳人。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斗个鸟啊,肯定是互相帮衬。

谋士是顶级的,又不搞内斗,这个时候的袁绍还算比较英明,又有四世三公的身世,袁绍的崛起自然是挡不住。

只不过,遇到华羽,使得袁绍的形象在天下士子跟前,打了不少折扣,能力欠佳啊。

却说逢纪和许攸来到,跟袁绍见礼之后坐下。

袁绍叹道:“诸侯盟散,我等回归渤海,已有数日。”

“此番,联军折戟华子翼手中,我也多有反思。”

“说起来,我不过是冀州一郡太守而已,兵马势力并不占优势,只因四世三公的家世,而得获盟主一位。”

“但是,众诸侯皆是各自怀私,并不能真心听从我的号令,方才招致此番大败。”

“故而,我以为,我须得有所行动,树立自身的名望,而不是只靠家世余荫。”

“一旦我的名望能够冠绝天下,则天下英杰自然都会争相而来,为我所用。”

“不知,你二人可有良策,能助我一臂之力?”

袁绍的反思结果,并不是他能力不如华羽,而是因为众诸侯都不听话,一盘散沙。

这就是袁绍不如曹操的地方。

袁绍太沽名钓誉,太在乎名声。

因此,纵观三国的各种史书,袁绍一直都是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未有什么绯闻传出。

但曹操就不一样了,对虚名并不怎么在乎。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自封大将军,封袁绍为太尉。

袁绍好名声啊,认为自己的职位在曹操之下,是羞辱的事,便有心兴兵讨伐曹操,把天子刘协抢过来。

曹操吓了一跳,急忙将大将军的职位让给袁绍,自降为司空。

这么一来,袁绍高兴了,就绝了兴兵的念头。

如果那个时候,袁曹大战,曹操肯定完蛋。

在生活方面,曹操也是本着自己快活,不管别人怎么看的观点。

于是,人妻控的帽子,就扣在了曹操的头顶,千余年不掉。

言归正传,逢纪和许攸听了袁绍的话,对视一眼,皆是沉默。

名望这东西,可不是三两天就能树立起来的,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逢纪微微一叹:“主公,袁氏之所以能名望天下,乃是因为立世百年之久,又有四世三公的辉煌,方能有今日之效。”

“眼下,天下已然大乱,主公暂时蜗居渤海之地,兵粮匮乏,想要快速积累冲天名望,绝无可能。”

“我以为,主公唯有练兵屯粮,坐等时机,图谋冀州。”

“那韩馥性格懦弱,虽掌一州之兵,既不能扫平黑山军之患,又不能震服麾下大将鞠义之傲,实在是无能之辈。”

“主公若能得到冀州,自然不须再忧兵马钱粮之事,再以冀州牧的身份与袁氏四世三公的家世,号令关东诸侯。”

“如此,则关东诸侯必能真心听从主公的号令,则董卓可诛。”

不得不说,逢纪的这个建议,还是很靠谱的,先取冀州,才有机会。

可是,袁绍没耐心。

坐等机会?

什么时候才能是机会?

若是三年没有机会,就等三年?

十年没有机会,就等十年?

看着袁绍眉头直皱,逢纪知道袁绍对他这个计策不甚满意。

但是,逢纪暂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能立即得到冀州,只得微微一叹,不再说什么。

许攸也看到了袁绍的表情,眼珠一转,便笑着说道:“以我来看,主公想要快速树立自身的名望,并非不可能。”

袁绍登时双眉舒展,大喜道:“子远既有妙计,可速速讲来。”

许攸微微一笑:“我以为,可再行昔日合肥侯之事。”

合肥侯之事?

袁绍和逢纪先是一愣,随即就明白了许攸的意思,是要抛却天子刘协,另外一个皇帝。

四年前,冀州刺史王芬,联络许攸和周旌等人,准备趁灵帝回冀州河间省亲的时候,发动政变,杀掉灵帝,另立合肥侯为帝。

当时,他们还联络了曹操,却被曹操拒绝了。

逢纪脸色一变,急忙劝道:“若没有伊尹、霍光的名望,或者没有何进、董卓的权柄,行废立之事,岂能成功?”

“昔日,王芬要立合肥侯为帝,最终也是难逃失败,最后自尽身亡。”

“董卓虽然行了废立大事,却得了国贼之名。”

“所以,我以为,此法诚不可取。”

逢纪认为这事不可取,没用啊,因为袁绍已经动心了。

若真能再立一个天子,大汉就是东西二帝,他袁绍就能跟袁绍一样,挟天子以令天下诸侯,权倾关东之地。

袁绍不理会逢纪的反对,立即问:“子远,若行此计,不知立何人为帝较为适合?”

关于四年前的失败,许攸也反省过,他不认为这事是错的,而是认为人选错了。

合肥侯名望不够,若当时立一个德高望重之人,或许事情就成功了。

而这个德高望重之人,许攸早就想好了。

袁绍这么一问,许攸便一脸自信地微微一笑:“回主公,我觉得,幽州牧刘虞德高望重,是最合适的人选。”

幽州牧刘虞?

袁绍的嘴角也泛起一丝浅笑,公孙瓒的顶头上司,一个老东西,活不了几年了。

不错,确实合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