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郡。

安邑城。

冠军侯府。

这个冠军侯府,不是暂时的,而是相当长一段时间的。

华羽身为并州牧,按说自己的府邸应该在并州才对。

第一,并州是多山的地方,确实不适合居住。

第二,并州的位置太靠北面,空气干燥,冬天太冷,华羽不想让他府中的女眷们跟着受苦。

第三,还是并州的位置太靠北,因为并州再往北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原了,不利于华羽南征。

第四,河东郡距离长安不算远,华羽随时都能虎视长安。

第五,河东郡与弘农郡是关中之地的最东面,过了箕关和函谷关,就是关东之地了。

华羽坐镇在河东,就会对关东诸侯带来一定的震慑,让他们不敢再合兵西进。

而关东诸侯不敢西进,接下来就只能是你打我,我打你,开始一轮的兼并战。

因为这五个原因,华羽就将自己的大本营暂时设在了河东郡的安邑城。

当然,随着日后争霸天下的战役一步步推进,随着华羽的地盘逐渐扩大,安邑绝对不是华羽最终的定都之地。

这是后话,此处暂且不提。

关西的形势,分为两大块。

第一,华羽正在收拾河东,然后北伐并州。

第二,马韩大军即将兵临长安,一场长安争夺战,即将上演。

而关东的形势呢,就复杂多了。

第一,公孙瓒与袁绍,已经正式交锋了。

公孙瓒两路出击,一路是自己亲率十万兵马,从涿郡和代郡两路南下。

一路是青州的田楷,以刘关张三人为将,北上进攻渤海郡,以打通幽州与青州的陆上通道。

田楷的能力,在三国中只能算是中等偏上一些。

历史上他的战绩,配合公孙瓒的大军攻打冀州,连战两年,并没有多大的成果。

后来,袁绍派长子袁谭去青州。

袁谭是袁绍三个儿子中,最擅长打仗的,很快就击败了田楷,掌控了整个青州。

但因为有刘关张三兄弟的帮助,田楷与袁绍军的初战,还是很成功的,只是一个月的时间,就拿下了渤海郡。

有渤海郡在手,幽州和青州就连为一体了。

田楷得意之极,浑然忘记了,渤海郡是刘关张兄弟打下来的,不是他田楷的能力。

同时,田楷又忘记一件事情。

袁绍从逃出洛阳,就会出任渤海郡的太守,已有两年的时间。

田楷虽然靠着突袭,靠着刘关张三人的能力,拿下了渤海郡,但民心并没有彻底归附,袁绍的余部还有不少藏匿暗处。

刘备劝说田楷,先不要着急进兵,先将渤海郡中袁绍的余部清扫而光。

其实,刘备的这个提议,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待彻底掌控渤海郡,再挥兵西向,攻打冀州不迟。

但田楷已经被轻易的胜利果实迷失了心窍,根本听不下去刘备的好意劝说,立即发兵西进,攻打河间国。

在这里,田楷并没有很得逞,因为他遇到了冀州的一员上将,河间本地人张郃。

不单单是张郃,袁绍还派了辛毗为张郃的随军谋士,帮助张郃出谋划策。

于是,河间国的治所乐成城下,田楷的大军受阻了。

田楷的大军受阻,主战场就成了袁绍与公孙瓒的大军决战了。

袁绍虽然有颜良和文丑等将勇冠三军,但公孙瓒的白马义从确实厉害,这一战区的初战,也是袁绍失利。

公孙瓒大军气势汹汹,着实让袁绍又惊又怒。

奈何,公孙瓒的骑兵确实厉害,袁绍的冀州军多是步兵,根本不是对手,最后袁绍只能据城死守,不敢再野战了。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成为袁绍与公孙瓒战局转变的一个契机。

这个契机发生在青州。

黄巾军大将管亥,兵困北海。

历史上的这一幕,并没有因为华羽的穿越而避免。

太史慈,就该上场了。

单枪匹马,杀出重围之后,太史慈就按照孔融的命令,前往平原郡,找刘备搬救兵去了。

刘备不在平原,太史慈就去了河间国,找到刘备。

刘备看了孔融的求救信,不由惊喜之极:“没想到,孔北海竟然还记得我刘备啊。”

这种救人于急难,扬名立万的事情,刘备当然不想错过了。

要知道,跟着公孙瓒打袁绍,打冀州,最后的战果都是公孙瓒的,跟他刘备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啊。

最多,公孙瓒会给刘备一个郡守当当。

一郡之地,仰着公孙瓒的鼻息生存,这当然不是刘备想要的。

若刘备反水公孙瓒呢,名声就会坏掉,这也不是刘备想要的。

再说,袁绍四世三公,又曾经是关东诸侯的盟主,刘备实在不想与他为敌。

孔融派太史慈求救,正好给了刘备一个脱离公孙瓒与袁绍之战的借口。

刘备的心里是很透明的,他驰援北海,不但能脱离冀州战场,还能为自己扬名立万,可谓是一箭双雕的事。

有了借口,刘备立即就向田楷告辞,并给公孙瓒去了一封书信,告知此事。

田楷虽然挽留刘备,奈何刘备去意已决,他又没有公孙瓒的命令,不敢跟刘备直接翻脸,只得放刘备离开。

刘备三兄弟领着平原郡招募的三千兵马,随着太史慈前往北海。

一路上,刘备一直与太史慈交谈,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

很明显,刘备想要招揽太史慈。

但是,太史慈丝毫没有为刘备的“真情”感动,让刘备很是郁闷。

刘备以为,太史慈是感恩于北海太守孔融对他母亲的救济,不愿背叛孔融。

嗯,孔融是难成大事的人,早晚都会被别的诸侯所灭,到时候太史慈就是无主之将。

我现在给太史慈留下一个好印象,到时候再招揽他,定然能够成功。

嘿嘿,麾下有关羽、张飞和太史慈为将,天下之大,必然有我刘备的发迹之地。

刘备想得很美,但他却不知道一点,太史慈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明主。

太史慈心中的明主,不是孔融,而是刘备想不到,又是最痛恨的一个人:华羽。

因为华羽还有董卓旧部的身份,太史慈也知道刘关张与华羽有仇,就没敢说出来,更没有提起华羽的名字。

可是,太史慈没见过华羽,为何就认为华羽是明主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