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楼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红楼梦》包罗万象,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认为非天才不足以写出此书,神话曹雪芹。其实不必要。曹雪芹是一个写作天才、伟大的小说家,但并不是说他就是“穿越者”或者天赋异于时代。

经过白话文运动、五四运动、反孔反儒等,现在我们学到、看到的历史和文化,与真正的历史与文化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现在去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就像看架空小说,与我们的生活无法一一对应,自然就会对那样的生活无法想象,甚至无法理解。

文字的雏形是甲骨文,甲骨文是用来占卜的,后作为上层社会交流信息所用。文字体系最早就是“天书”,上层社会专属,不对外,更不对众。

最早记史的人像古时祭祀、音乐的人一样,都是一个家族或者一个小部落,专门做这事,属于上层谋生手艺的一种。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有历史记载,民众意识觉醒,阶级矛盾开始成形,文人处于中间地位。为了“欺上瞒下”,把真实的人类历史进行记载而不损伤自身利益,这群人发明了“春秋笔法”——以春写秋,以明写暗,以假写真。

这种写法是所有封建文学通用的,没有这样的认识,是读不懂、理解不了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

《红楼梦》是清朝白话文改革之后出现的,也引领了当时文学文字改革之先,所以里面俗语、俚语和诗词同时存在、同时出现,但贯穿全文的依然是春秋笔法。因为《红楼梦》承载了“文学改革”这样的重任,作者有意在其中引入各种历史故事,并进行了不同的时代解释和演绎,包括戏剧,也很有意地通过草灰伏线的方式,对不同的事件进行揭示。《红楼梦》里面贾瑞拿的风月宝鉴的镜子,正反两面,就是这种两面性的体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