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林代笔批示的时候,夏尤清也在旁边迅速的学习着,张林每一封批示的公文她都要先打开来看,并将其中不明白的地方单独挑出来问询于他。

等到彻底弄明白并确认无误后,再结合张林的批示对比自己的观点,夏尤清才允许这封公文走出书房。

平缓自然的过度,长山户的聚贤楼中刚刚就户衙的异常进行讨论,紧接着就因为有条不紊的条令而息下了声音。

夏尤清总算是松了口气,揉了揉抽痛的额角,背靠在书架上站立着翻看长山户的户志,权作休息。

而将最后一份公文看完,先写下自己的批注,张林将它交给夏尤清,按照这几日来形成的惯例想要让她定案后下发各令。

夏尤清将户志收入手中,卷成筒状抵在太阳穴处按揉,她神色间的疲态毫不掩饰,该做的事情却依然井井有条。她没有去看公文,只是抬头扫了一眼张林,眼中的情绪让张林不解。

经过这几日的接触,张林总算彻底认识了最近声名鹊起的才女夏尤清究竟聪明到何种程度,无论何种东西简直一学就会,本来长山户的户务对于这位初初接触的夏小姐来说还有几分困难。

以张林的眼力,当然能看出这夏小姐以往从未接触过相关事务,起初对于这位夏小姐将他接来竹苑他还抱有几分轻视,仅仅几天下来,他已经不敢再小看这个女子。

其实夏尤清此时已经对张林有了几分失望,她头脑灵活,善于总结,而对于户务的着手更多是从大处见小,也就是说,她喜欢把控全局。

而张林的能力却局限于小小的长山户,并不能纵览全局做出自己的决策,所以多年以来,张林始终是副吏。

假如将这长山户交给张林暂理,那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动乱,朝廷的警觉,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而长山户此时的政治立场及百姓面貌又过于特殊,百姓在二哥的特意引导下已经能够谈论时政,不会如别的地方的百姓那般愚昧,自由的学术氛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知名人士前来此处,想要由此扬名天下。

而来往的商客由于战争的失利选择常驻长山户,意图寻求长山户的庇护。

学者、商人、有志之士。

这其中无论是哪一种身份都不能让人轻易应对,必须有个能够高屋建瓴的人引导这些力量,而这个人,张林不可能,她接手的话也同样吃力。

“张大人,我曾听二哥谈起过,关键时刻必须严格控制商人哄抬物价,以免城中生乱,对于此事,张大人有何见解”

张林手里的文书放下也不是,拿着也不是,心里奇怪夏小姐还没看这份文案,怎么就知道了里面的内容

想是这么想,但是他依然将自己拟好的意见告诉夏尤清。

“乱世用重典,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商埠监管商人,一旦发现有违法乱纪之行为,立即处决”

夏尤清感觉头更疼了,她微笑着,“不知张大人对商人这个身份是如何理解的”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p;张林有些不理解夏尤清的问题,不过这不耽误他回答夏尤清的话,“使货物流通,往来行走之人。”

“张大人的理解窥其精髓,却并不全面,尤清曾在聚贤楼中听徐老说过,商人逐利这些商人聚集到长山户,本身就是因为长山户能够给予他们庇护,可当这庇护消失不见的时候,他们又何以在长山户停留”

对于这个徐老,张林不以为然,“徐老的学术理论并不符合现在的朝廷形式。”

“他的学术理论我们不谈,我们只说商人二字。应如何解决,希望张大人能够慎重考量。”

夏尤清虽然是夏飞阁的妹妹,但是本身并无任何官职,她能够压制张林也仅仅是夏飞阁的面子,这当中必然也有她机灵巧变的手段,但是这些并不能让她越俎代庖。

是以很多时候,她必须将张林架在前面当做一个幌子,以掩盖长山户此时户长不在的事实。

“夏小姐的意思是,放任他们”张林拧着眉头,不太高兴。

“张大人误会了,如果我们对商人施以重刑,极有可能会让他们怀恨在心,这种朝局动乱、边疆不稳的时刻,一旦他们联合起来断了我们长山户的供给,我们长山户又能坚持多久”

“夏小姐恐怕是多虑了。”

张林哂笑,在他的印象中,那些商人都是狡诈市侩之人,但是却又乖巧如鹌鹑,在长山户从未曾敢放浪形骸,连穿衣制式都不敢越矩分毫。

更让他对商人不忿的是,他们只要捐上三百两白银就可位列士大夫,再多捐黄金百两甚至能够得到一官半职

可是张林不曾想过,这些商人之所以能够如此听话,可不是因为他身为副吏的面子,更不是因为长山户的政治优势,而是因为夏飞阁

仅仅是这个名字,就足够让商人收起他们痴心妄想的触角,并乖乖的在夏飞阁的规矩下办事。

张林看不到商人的可怕,夏尤清却不能装作视而不见。

“那如果这些是二哥的意思呢”

夏尤清接过张林一直拿着的公文,笑眯眯的问道,让张林瞬间闭上了嘴巴。

于是,由户衙官发檄文,长山户所有物品的价格统一由户衙管控,所有在户的商人都要到户衙登记备案,才能够继续在长山户做生意。

并同时,长山户会保证商人的正规生意不受任何的侵害,一旦局势恶劣,不会让货物砸在商人的手中,而是由户衙统一按照当时的市价收购。

政令一推出,户衙门可罗雀,前来登记的商人寥寥无几。

大家都想看看今后局势如何发展再行决定,长山户的每一个商人,在来长山之前都囤积了大量的货物想要发国难财,现在长山户的一纸檄文居然想要将东西全部吞下

可笑

但是局势一旦恶劣到一发不可收拾,他们的货物也极有可能滞销手中,一时间,商人们陷入了进退两难之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