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姑娘这回劝的是王元元。

    “娘娘就收下这分红吧。”张姑娘笑着对王元元道:“百梨夫家要是知道您在里面也占了一分干股, 就再也不敢说些别的什么了。说不得她那大伯都要出银子在这粮店里占一份干股。”

    说到这里,张姑娘讽刺的一笑。

    人不都是这样吗?只要有利益在,什么恩怨都能放到一边去。

    百梨夫妇所开的粮店里只要有王妃的一分干股, 其余人就不敢打这个粮店的主意。

    说起来, 只要这家店能开起来,她们新开的这个粮店, 比百梨公公开的粮店都要稳当。

    那倒也是。

    王元元觉得只要对百梨好,怎么样都可以,她欣然答应了百梨。

    百梨看到王元元如此为自己考虑自是十分的感动。

    她拿着王元元给自己的银子回家后跟公婆一说。

    公婆的反应果然如张姑娘所说的那般,她公公当即就表示要拿出银子支持一下百梨夫妇俩的粮店, 并且他还声明这是他们做父母的心意,他们不要银子。

    她嫂子一开始果然在她大伯面前挑拨了几句,她大伯也果然去找家里的老爷子抱怨了几句话,无非就是老爷子不该偏心之类的话。

    原本一直偏心长子的老爷子第一次出声训斥了长子,说他被枕头风一吹,就连是非都不分了。

    百梨的大伯被老爷子教训了一顿,也明白了家里的生意若是有人撑腰会更加稳妥的道理。

    他自是不会再听风就是雨了。

    百梨的大嫂再说些什么, 她大伯也只是闷头睡觉。

    眼看着全家都不支持她, 百梨的大嫂总算是没有再闹腾了。

    经过这件事情, 王元元对张姑娘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没想到张姑娘竟还是个人才,她对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弯弯绕绕也太了解了吧。

    王元元本就打算再找个人帮她处理这些对外应酬的事情,又有张姑娘主动过来毛遂自荐。

    她没有多作思考就同意了张姑娘的请求。

    自此之后,张姑娘也成为了王元元的班底之一。

    王元元专门让人给她收拾出了一个房间, 以便她可以处理公事。

    张姑娘自此就跟着陈珂一道住到了恒王府附近。她婆母觉得张姑娘应当待在家里侍奉婆母, 外面的事情交给男人就行了。

    眼看着张姑娘竟然跟着陈珂一道住到了恒王府,她婆母不免在自己的婆婆陈老夫人面前嘀咕了一句。

    陈老夫人是经历过世态炎凉的人。

    她深深的记着当初陈珂祖父去世时,他们家求告无门的情形。

    她现在算是看明白了, 她曾经以为的骨肉亲情压根没有那么重要。

    陈珂祖父当初在时,十分的帮助自己的那些亲友们,结果陈家没落后,踩他们陈家最狠的就是那些亲友们。

    反而陈珂祖父当初帮过的一些朋友念在往日的情份上帮了陈珂一把。

    所以陈老夫人很支持孙媳妇张姑娘在恒王妃身边伺候。

    这样一来,日后就算陈珂先行去了,孙媳妇也能凭着和恒王妃的情分,撑起这个家。

    陈珂的儿孙也不用像她们这般落魄。

    如今,看到陈夫人不仅不体恤孙媳妇辛苦,还抱怨她不在家伺候婆母。

    陈老夫人立马就怒了,她训斥陈夫人:“过了两天好日子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你忘了当初咱们为了给珂儿求一个前程时那低三下四的模样了。能在恒王妃身边伺候,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差事,不知有多少人眼红孙媳妇。你倒好,还在这里抱怨。要是这话传到王妃娘娘耳中,让她以为咱们家对这个差事有意见到最后连累了孙媳妇的差事,我看你怎么收场。”

    “娘,我不是这个意思。”陈夫人觉得十分的委屈:“这向来儿媳妇都是在婆母身边伺候着的,哪有 ......”

    “你不要再说了。”陈夫人连话都没说完,陈老夫人就打断了她的话,她对陈夫人道:“我问你是在你身边伺候重要一些,还是咱们陈家儿孙的前程重要一些?”

    陈夫人闻言再也不敢说话了,她纵是再糊涂,也知道陈家儿孙的前程比她要重要。

    眼看着陈夫人总算是不做妖了,陈老夫人这才没说什么了。

    眼看着张姑娘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的,陈姑娘的心里自是跟油煎的似的。

    之前在回来的路上的时候,她就想找个机会跟王元元表明自己的心意,但王元元身边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她一直没找到机会。

    回了国都之后,恒王府又有着这样那样的事情,陈姑娘也一直没找到机会。

    她看张姑娘住到了恒王府附近,想着她们之前也算是打过交道,与其费尽心思的去见恒王妃,还不如先见一见张姑娘。

    她若是愿意帮她传句话,倒比她自己巴巴的找王妃还找不到门路要好。

    陈姑娘派来的宫人过来寻张姑娘的时候,张姑娘正在带着人整理要送给国都内某位夫人的生辰礼。

    她听完那宫人的传话后,对陈姑娘要跟她说什么,大致有了个谱。

    在得知她要出嫁后,秋姑娘和海姑娘倒也还好,陈姑娘却好似变了心意。

    她不再像以往那样打扮的花枝招展的,着装十分的朴素。

    虽然陈姑娘没有跟她明说,可她还是能隐隐猜到她的心意。

    思衬片刻后,张姑娘答应了那宫人要和陈姑娘见上一面。

    陈姑娘和张姑娘也相处了有将近两年的时间了,她很了解张姑娘的性格,知道她不喜欢绕弯子。

    所以张姑娘一来,她就跟张姑娘说明了自己的心思。

    果然,陈姑娘还是想要像她一样嫁人的。如果换做以前,张姑娘肯定不会无事生非的。如她这样出生的人,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谨小慎微的生活,不要让自己被搅合到是非里。但是她承蒙了恒王妃的恩典才有了今日的幸福,再加上她和陈姑娘一样,曾以为自己只能在恒王府孤冷的度过一生了。

    她很明白那种害怕自己会孤独终老的恐惧感。

    也因此,张姑娘对陈姑娘动了一丝恻隐之心。

    但她是经历过苦难的人,正因此如,她的行事比之别人才要更加谨慎一点。

    因为她担心自己会失去好不容易得来的幸福生活。

    “现在不是合适的时机。”张姑娘想了想之后对陈姑娘道。

    陈姑娘知道自己虽然聪明,但自己的聪明不过是市井间的小聪明,对于这些世家家的弯弯绕绕,她懂得并不是那么多。

    因此,眼看着张姑娘愿意跟她说实话,陈姑娘自然也很愿意听。

    她摆出了一副悉听尊便的姿态。

    张姑娘见她肯听劝,也不对她藏私。张姑娘跟陈姑娘细细的解释了起来,为什么她觉得陈姑娘现在不能跟恒王妃提要出嫁的事情。

    “我的婚事是王爷在金城的时候定下来的,所以旁人就算想要指摘王妃也没法说些什么。但现在王爷在前线打仗,王妃却在国都把你的婚事给定下来了。那些人也不知道真相如何,只会说王妃善妒。王妃若是真的答应帮你定婚,其实是她的好意。但这么一来,反倒成了她的不是了。”张姑娘跟陈姑娘解释。

    陈姑娘也不是不明白事理的人,张姑娘说的话又很合情合理。

    她忙道:“正是这样的理。我倒也不是急着嫁人,只是想让王妃明白我的心意,婚不婚事的都等王爷回来了再说也是。”

    张姑娘见陈姑娘如此的上道,自是十分的满意。

    她更愿意替陈姑娘传话了。

    今儿个天色已经晚了,张姑娘也不想为着这个事情特意打扰王妃。

    到了第二日的时候,她在请安时把陈姑娘的事情告诉了王元元。

    王元元当初为张姑娘订婚,其实也是想借此吊一下别的姑娘。

    她自然不愿意恒王府里有除她之外的女人,所以如果有人主动提出要离开的话,她是一定会帮她离开恒王府的。

    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过来跟张姑娘说想要离开王府嫁人的人竟然是陈姑娘。

    她一直以为那人会是海姑娘来着。毕竟海姑娘看起来更愿意在家里相夫教子。

    而陈姑娘平日里打扮的更加的花枝招展。

    看来果然不能以一个人的外表来判断她的性格。

    王元元沉吟道:“这件事情我还要问一问王爷的意见,王爷如果同意了的话,你再去回她。”

    张姑娘见自家王妃连这么小的事情都要问过恒王的意见再说,眼中闪过了一丝诧异。

    但她又很欣赏自家王妃在盛宠之下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一点。

    一些人一旦得宠就开始飘了,但这样的人压根就不知道,她飘起来的那一刻,就是她滑落的开始。

    恒王虽然身在战场,但王元元和他还是能正常通信的。

    因为齐国并不是恒王的主战场。

    恒王带兵过去齐国不过是为了救援罢了,真正带着士兵们和楚国硬抗的是齐国人。

    也因为这样,恒王这次打仗并不像以往那样紧张。

    他的侧重点其实在练兵,练的就是他这支骑兵。

    这支骑兵从组建到现在也有几年了,可士兵们都没有上过一次真正的战场,打过一场真正的仗。

    这是一次很好的检验骑兵实力的机会。

    所以恒王的这支骑兵这几个月一直在适应战场。

    恒王没有那么忙,自然也有时间和王元元写信。

    他收到王元元的信后,不禁哑然失笑。

    他觉得他的王妃实在是太可爱了,竟然为了这么点小事特意写信过来问他。

    她就是现在把陈姑娘发嫁了,他难道还能为了个无足轻重的人去发落吗?

    恒王十分干脆的告诉王元元,此事他已经知道了,

    他让王元元不要有什么顾忌,直接为陈姑娘找一门婚事就行了。

    他到最后甚至说,要是可以的话,把那个什么海姑娘秋姑娘也一并发嫁了算了。

    王元元收到恒王的回信后,险些没笑出来。

    张姑娘和陈姑娘都是自己主动过来找她的,她自然愿意为她们寻一门可心的婚事。

    但海姑娘和秋姑娘那边没有过来寻她,她怎么能无缘无故的把她们给发嫁了呢?

    再说了海姑娘是皇后送过来的宫女,秋姑娘是贵妃的娘家族女。

    这两个人哪一个也不是她能够随便处置的。

    不像是陈姑娘和张姑娘,她们两个一个身后无依,至少明面上没有。另一个虽然跟德妃有着千思万缕的联系,但一来德妃也知道张姑娘是自己主动求去的,二来张家投靠德妃这件事情并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说,因为结党营私是晋国君最为忌讳的事情。

    前些年的时候还好,这两年晋国君越发的厌恶这件事情了。

    太子和纯王他们前些年还能和朝臣们一起喝个小酒之类的,这两年他们至少在明面上不敢和朝臣们走的过近了。

    所以就算她把张姑娘发嫁了,德妃也不能拿着这件事情去晋国君面前吹枕边风。

    她只能吃下了这个闷亏。

    王元元虽然心知肚明不能擅自把海姑娘和秋姑娘发嫁了,但她也没写信过去反驳恒王的话。

    恒王提出这样的建议,不过是因为他心里有他,为了她,他可以不顾忌皇后和贵妃她们的想法。

    他对她的心意难得,她要是在信上写个什么一二三四的理由就太扫兴了。

    因此,王元元只跟恒王说了她会让人帮陈姑娘找一门合适的婚事,就没有再说别的了。

    恒王收到这封信后并没有立刻回王元元,因为他现在开始忙起来了。

    前面说恒王打算在战场上训练骑兵。

    原来的楚太子,现在的楚国君好像也是这么想的。

    这次打仗,真正出力的人虽然是楚国的步兵,但是真正得到锻炼的其实是楚国的骑兵。

    楚国君知道晋国的这支骑兵练的很好,所以一开始他特意让楚国的骑兵避开了晋国的骑兵。

    但如此锻炼了一段时间后,楚国君似乎是觉得火候到了,就开始下令让楚国的骑兵攻击晋国的骑兵。

    骑兵对骑兵和骑兵对步兵,自然是很不一样的。

    骑兵对步兵的时候,恒王这仗打的十分的轻松。

    因为一个骑兵基本上可以以一敌十,甚至敌百了。

    但对上楚国的骑兵就不一样了。

    楚国的国力还是很强的,他们也很重视骑兵的训练。

    所以一开始,恒王这仗打的有些艰难。

    但他是一个天生的战士和将领。

    在适应了一段时间后,他很快就适应了这种作战方式。

    这场骑兵之间的对决,不仅对恒王来说有些艰难,对楚国人来说也有些艰难。

    恒王虽然没有经验,楚国的将领也没有经验。

    打仗嘛,士兵们之间的方阵排列也很重要。

    步兵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很成熟的方阵,但骑兵并没有。

    他们之前训练的时候都是在纸上谈兵,在沙盘上演练方阵。

    但到了实际打仗的时候,情况可要复杂多了。

    敌人可不会如他们想象中那样按照他们沙盘演练的方式去回击。

    并且实际打仗时地形,天气什么的也会影响到作战的结果。

    晋国君收到前线的密报后,又开始彻夜难眠了。

    其实打仗有时候打的就是一个士气。

    如果他们的骑兵在第一次与楚国的交锋中失败了的话,之后他们的大部分骑兵看到楚国的骑兵,甚至说不用先看到,只要听到楚国骑兵的名字就会感到害怕。

    狭路相逢勇者胜。

    如果一开始就害怕了的话,那么这仗还要怎么打?

    也因此晋国君很重视这次的战役,但他并没有像战争刚开始那样让前线的消息毫无顾忌的传到了国都。

    到了这个时候,他反而开始封锁前线的消息。

    因为一开始的战争比较轻松,所以国都的朝臣和百姓们知道一些消息倒也无妨。

    但现在情势紧张了起来,要是朝臣们和百姓们知道前线消息后胡思乱想心乱了起来,就不行了。

    他现在必须要把整个晋国的局势给稳定住,这样在前线打仗的士兵们才会一点后顾之忧都没有。

    也正是因为晋国君封锁了消息,所以王元元才不知道前方战场的形势已经发生了转变。

    她还在跟张姑娘商量陈姑娘的婚事。

    王元元是觉得不必等恒王回来,如果找到合适的人选就直接把陈姑娘给发嫁了。

    但张姑娘却觉得王元元不能因为陈姑娘的事情让自己背上一个善妒的名声,陈姑娘的婚事可以等恒王回来之后再办,这样也名正言顺一些。

    但这些话她也不好这么直白的跟王元元说。

    她便去找陈姑娘,劝她道:“王妃娘娘是个心慈的人,她愿意为你考虑,想要早点把你的婚事给办了,也是好心,但若是在王爷没回来之前就把你的婚事给办了,到底于王妃的名声有碍。王妃既为了你考虑,你也要为了王妃考虑也是。所以……”

    话说到这里,陈姑娘已经明白了张姑娘的意思。

    前面说了陈姑娘并不是一个不明白事理的人,她只是碍于出身对世家之家的这些弯弯绕绕没有那么了解罢了。

    但是张姑娘这么跟她一解释,她立马就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她的婚事虽然重要,但恒王妃对她的好感更加重要。

    如果因为这桩婚事让恒王妃的名声受损了的话,就算恒王妃大度不和她计较,她身边的人也会对她起了芥蒂。

    她自己知道自己的身份,并不期望自己能够像张姑娘那样在恒王妃面前得脸。

    但她希望自己能和恒王妃身边的人打好关系,这样一来,她日后有个什么事情,也能多条门路。

    陈姑娘笑着对张姑娘道:“王妃娘娘如此心慈的人可不能被别人误会。劳烦你跟王妃说一声,就说我想着前面战事吃紧,不欲在这个时候成婚,等到战事结束后,再办婚事也不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