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户人家是百梨夫家的旧识, 他家是做绸缎生意的,虽然不是大富之家,但也算是吃喝不愁。

    这家主人年过半百才有了一个独子, 对这唯一的儿子自然百般宠溺。

    这家的老爷子看他这儿子长大以后,读书也不成,练武也不成,便想着带着他做生意。

    结果他做生意也不成, 不是算账算错了, 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和客人聊天。

    并且他为人也不精明, 店里的小伙计说什么,他就信什么, 从也不怀疑别人是不是在骗他。

    他老子和老娘都很担心他们要是去了之后,他家的族人或者店里的管事会谋夺他家的财产。

    所以他们就想给儿子找一个精明的儿媳妇。

    但他的婚事也不顺利。

    有的人家虽然家世不错,但家里的女孩也不是很聪明,且那家的老人也并不心疼女儿, 只一味的向着儿子。

    这对老夫妻未免担心, 等他们去了之后, 儿子的岳父家见这一对夫妻都不是很精明之后, 起了哄骗他家财产的心思。

    这样的事情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有的人家呢,虽然姑娘很精明,但过于精明了也让这一对老夫妇觉得担心,他们担心这样精明的姑娘会嫌弃他家儿子,等他们老夫妻走后, 儿子的日子会很难过。

    如此挑了几年, 老父亲都没有挑到合适的人选。

    就在这个时候,百梨从张姑娘那里知道了自家王妃要为陈姑娘寻一门婚事的事情。

    她虽然现在已经出府嫁人了,可若是论起对王元元的忠心, 她绝对是可以排到前几的。

    既听到了这样的事情,百梨就自觉自己应该为王元元分忧解难。

    她也有她的道理。

    陈姑娘的身份其实有些尴尬,她的婚事其实不太好找,至少不像张姑娘那么好找。

    而她现在生活在市井之家,身边接触的人大多都是平民老百姓。

    如果陈姑娘没有什么太高的期望的话,她倒是可以为她说一门亲事,不说什么大富吧,倒也可以称的上衣食无忧。

    百梨虽然起了这样的心思,但她并没有立刻去找张姑娘说这件事情,而是先问自家婆婆有没有合适的人家。

    百梨的婆婆知道百梨是想为王府的人说亲后,立马来了兴趣。

    但凡是女人就没有不八卦的,百梨的婆婆也不例外。

    她自幼就出身在市井间,如果不是因缘巧合的和百梨结了亲事,她是怎么也没法和王府的人有什么交集的。

    并且她对百梨十分的满意,觉得宁要大家妾,不要小家婢这句话说的实在是太对了。

    她大儿媳妇也算是不错的了,但和百梨比起来,还是有些小心眼。

    如果她们当初不是娶了百梨进门,而是娶了和她大儿媳差不多人家的姑娘,那么她家现在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么安宁。

    百梨已经如此容忍她那个大儿媳了,她那个大儿媳尚且要三五不时的闹上一番。

    那要是娶一个和她大儿媳一样不让人的人,她家只怕会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也是因为百梨表现的很优秀,所以百梨的婆婆刘娘子对王府的宫人印象都很好,觉得她们无论怎样都很懂规矩。

    虽然百梨也跟她说了,这位陈姑娘之前在教坊司待过一段时间,但刘娘子也不觉得有什么。

    她们这些小老百姓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只要姑娘人好,什么都好说。

    再说了,宫里的教坊司能是外面那些地方比得了的吗?

    刘娘子告诉百梨没有关系,不用担心之后,就开始为陈姑娘寻摸起了合适的人选。

    这一寻摸,她就想到了开绸缎铺的这一对老夫妻。

    这家家境虽然还不错,但是老夫妻年龄已经大了,家里儿子又不是很聪明,刘娘子是知道这对老夫妻是如何的担忧自己去后儿子的生活的。

    她和那对老夫妻的想法是一样的,觉得这家的儿子应该配一个精明一点的儿媳妇,这样一来,他家的财产才能顺顺利利的传到孙子手里面去。

    但她也知道这样精明能干又人品好的姑娘其实难寻。

    因为这样的姑娘未免会有些自视甚高,她们虽然未必会有什么坏心思,但若是夫婿太过蠢笨,她们可能也看不上这样的夫婿。

    这女人呀,一看不上男人,就会出问题。

    正是因为知道这家的婚事难寻,如刘娘子这样的人也不会自己找上门帮他家说亲。

    但这回遇到的什么陈姑娘又不一样了。

    刘娘子觉得这位陈姑娘既然能主动提出离开恒王府出来嫁人,那就证明她是打算出来以后好好过日子的。

    再有就是,这位陈姑娘能被送到恒王府,就证明她是个聪明的人。

    这样又聪明又吃过苦,又愿意好好过日子的人其实正正适合这家的男子。

    因为她吃过苦,所以她知道眼前的日子难得。

    她知道安稳的日子难得,就会愿意好好的过日子,而不是如有些人那样寻求刺激。

    刘娘子上门跟王家这对老夫妻说了陈姑娘的情况后,这对老夫妻对陈姑娘也很满意。

    他们活了大半辈子,什么样的人没见过,最怕的就是那种觉得自家儿子木讷,不愿意好好跟她过日子的人。

    再有就是,这对老夫妻的店铺跟刘娘子家的店铺是挨着的。

    所以他们也知道百梨,了解百梨的为人处事。

    之前他们还在想,刘娘子的儿子也不是个很精明的人,可人家就是能寻到百梨这样好的姑娘做媳妇。

    他儿子还是独子,怎么就寻不到呢?

    如今刘娘子过来跟她们说,恒王府又有姑娘要嫁人了,她觉得他家合适便过来寻了他们。

    这对老夫妻自然觉得欣喜。

    百梨在刘家的表现,让这对老夫妻认为陈姑娘一定也和百梨一样,贤淑又会过日子。

    所以纵然刘娘子跟她们说,陈姑娘在教坊司待过一段时间,这对老夫妻也不在意。

    “你家小儿媳妇的人品我们是看在眼里的,她既然愿意帮陈姑娘说亲,那就证明这位陈姑娘没有问题。”

    王家老夫妻对百梨的认可,让刘娘子觉得极为的熨帖。

    她笑眯眯的离开了王家,又跟百梨说了王家老夫妻的态度。

    而百梨听完王家的条件后也寻思了起来。

    王公子虽然不是很聪明,但他不嫖也不堵,为人也老实。

    再来就是王家就他一个儿子,家里的老人也不存在偏不偏心的问题。

    王家的财产日后肯定会留给王公子的孩子。

    而王家虽然不是大富之家,但家底也颇为殷实。

    王家老夫妻除了这家绸缎铺外,还在京郊置办的有庄子。

    光凭这个庄子,就够王家人吃喝了。百梨觉得以陈姑娘的身份,就算是嫁到这样的人家里,也算是沾了自家王妃的光。

    她看准了这户人家之后,就去寻了张姑娘,把王家的情况跟张姑娘说了一下。

    张姑娘觉得这户人家是不错的。

    公婆都已经老了,又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生的又老实。

    陈姑娘嫁进去以后就能当家做主了。

    反正如果换做是她,她肯定同意这门婚事。

    陈姑娘也果然很满意这门婚事,在她看来,男人糊涂一点,笨一点反而是女人的福气。

    太过精明的男人都想着攀高枝儿了,又怎么会娶她呢。

    她也就点头同意了这门婚事。

    这门婚事虽然定了下来,但由于恒王还没有回国都的缘故,婚礼也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陈姑娘也不着急,在她看来,她若是能趁着这个机会和恒王府里的宫人打好关系,将来出去了,也算是多了一条门路。

    陈姑娘的婚事定下后,前方战场的消息才算是传到了国都。

    因为恒王带着骑兵们打了场胜仗。

    这个消息让晋国君精神一振。

    他不仅让人传播恒王打了胜仗的消息,还把几个心腹朝臣都叫进了太和宫议事。

    这一次他们商量的不是如何往齐国增兵的事情了,而是如何结束齐楚之间的战争。

    这段时间,晋国君又得知了一些楚国的消息。

    现楚国君虽然登上了国君的位置,但是他的位置做的不太牢靠。

    因为对齐国的这张战争没有如现楚国君预想的那般顺利。

    楚国国内的那些王爷和朝臣们原本碍于现楚国君刚刚登基,都不想做出头鸟被楚国君针对。

    所以一开始他们都很是老实。

    可随着晋国救齐,楚国战事失利,楚国国内的一些有心人就开始筹划着谋反的事情了。

    这也是现楚国君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他的国君的位置得来就很是不正,别人看到他这样,又怎么能服气呢?

    现楚国君又要应对外敌,又要处理内乱,一时间很是焦头烂额。

    而恒王也从前线传来消息,说齐国君想要借此收回齐国君的父亲在时,割让给楚国的那九座城池。

    那九座城池靠近楚国边界,易守难防。

    齐国之所以能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这九座城池功不可没。

    当时的楚国四面环敌,当时的楚国君觉得打齐国太过耗费兵力,便想把周围其他的国家吞并后再来攻打齐国。

    齐国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等到了前楚国君在位时,楚国已经成为了当世第一强国。

    他开始发兵攻打齐国。

    上任齐国君为了求和,便派出使者跟楚国君说愿意把那九座城池割让给楚国。

    没了这九座城池的遮挡,楚国的军队进入齐国就易如反掌了。

    当时晋国已经逐渐强大了起来,前任楚国君不愿意在与齐国的战争中耗费太多的兵力,便同意了齐国的请求。

    没了这九座城池,齐国在面对楚国和晋国时都弱势了许多。

    晋国君虽然不想让楚国攻下齐国,但他也不想看到齐国再次变的强大。

    他得到恒王的消息后就开始琢磨要如何平衡楚国和齐国的关系。

    对于他们晋国来说,维持原样肯定最符合他们的利益。

    但楚国君已经出兵齐国了。

    这场战争必定是要分一个胜负的。

    如果让齐国赢了的话,齐国君未免不会趁着这个机会派遣使者去楚国,收回原本属于他们的九座城池。

    这样的局面不是晋国君想要看到的。

    他们晋国虽然同齐国是同盟,但那是建立在他们有共同的强敌的基础上。

    如果齐国强盛了,楚国衰落了,那他们晋国就危险了。

    那如果让楚国赢,但是赢的有些艰难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现楚国君也算是借着这场战役站稳了脚跟。

    而楚国就算赢了,楚国的内乱也一时半会儿不会停止。

    光是这场内乱就够楚国元气大伤了。

    他们晋国完全可以趁着楚国内乱的时候,好好发展。

    晋国君和朝臣们商量了半响,他们都觉得事情到了现在这个地步,让楚国赢才最符合他们晋国的利益。

    晋国君的密信很快被送到了恒王手中。

    恒王看完这封密信后,自也有自己的思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