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复辟

帝国的根基变得摇摇欲坠,多地出现了民众暴动的恶劣情形,当地政府根本就无力招架,连郡守、县令等一大批基层政府官员都被暴徒凶杀。公务员成为了最危险的职业。

而中央政府竟久久无动于衷,任由局势裂变。更令国民感到惊讶的是,以丞相李斯为首的这届政府领导班子,几乎悉数被逮捕下狱。在帝国最高统治者胡亥的眼里,他们似乎要为这场全国性暴动埋单。丞相李斯以叛乱的罪名被判处最极端的刑罚,身首异处。

新政府马上即组建起来了,新丞相竟然是郎中令赵高,他替代了李斯原来的职务。外人看来,以他的资历,恐怕难以担当此重任。但皇帝胡亥却极度信任他,并对他寄予了极大的厚望。胡亥甚至采取了完全放权的办法,让新丞相赵高操纵一切,而他自己过得比以往更加的安逸了。

新政府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暴动就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至全国,再也无法制止。六国的王室贵族趁着这一契机,煽动故国遗民举起复辟大旗,已经消失了12年之久的王国封号竟然又重新出现在华夏大地上——楚、齐、赵、燕、魏、韩,仿佛那个烟火弥漫的战国时代从未走远。秦朝这么多年的统一工程和国民教育似乎已经失效,六国遗民的念想又死灰复燃。

最引人注目的是楚地。因为这里既是暴动的首发点,又是革命热情最为高涨的地方。

楚地沛县的民众也积极响应这场全国狂欢节,他们将县令杀害后,拥立了一名帝国逃犯——刘季。

刘季是真心没想过要当这个首领,他推辞了很多次。他觉得沛县里人才济济,很多人智力超群、本领高强,自己根本比不上他们,特别是县里的两位重量级人物——萧何和曹参。

萧何可能是这支队伍里官职最高的,而且他也是策动这场暴动的始发者和主犯,最为德高望重。本来他是大家首推的领袖,众望所归。但是,萧何有他自己的顾虑。首先,他觉得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当首领,也不适合在前面冲锋喊阵。他一直以文人自居,性格也比较内敛,更适合在幕后策划,而不是当一把手。其次,在文人的脑海里,暴动并不是一件光辉的事业,而是要掉脑袋的事情。当这个领袖,是分分钟会被碎尸万段的,甚至会牵连到整个家族。这是他最不情愿看到的,也是无法承受之重。如果他成为祸害家族的罪人,那对他而言,将会比死一万次更加痛苦。

既然萧何不愿意当这个首领,那么曹参无疑是第二人选。但是,曹参也不愿意当。倒不是因为担心会牵连家族,而是他根本就不想揽这么多事上身。他比较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有酒喝有肉吃就已经很满足了。如果秦朝没有灭亡,安安静静在沛县当一名小小的狱掾,这也挺好。他没觉得自己有什么能力,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权力于他而言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他一直都是萧何的下属,也事事以萧何为首,一切都听从萧何的吩咐。既然萧大哥都觉得刘季当这个首领比较好,那就让刘季来当。更何况曹参与刘季的关系也比较好,性格也有些相似的地方,比如都很豁达,都很随意。他的生活比刘季的生活更加安逸,毕竟他有很好的家底,也有份稳定的职业,在沛县的社会地位也比较高。他的人生信条就是随大流。

刘季倒没想过要当这个首领,不过既然大家都推崇,他也顺势而为。私放囚徒,让刘季在反秦浪潮中集聚了些许威望。而且,目前在沛县也只有刘季身边有这么多兵力——一群亡命之徒。如今得到萧何、曹参的支持,是刘季最大的鼓舞。于是,刘季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支沛县队伍的首领。

年近半百的刘季从此有了个新的身份——沛公。

沛公刘季这支暴动队伍首战就攻破了自己的故乡沛县丰邑,因为他们对这里太过熟悉了,不仅对环境熟悉,对这里的人更熟悉。丰邑成为他们首站大本营,刘季决定留一位能力出众的老乡在这里守卫,然后领着大部队继续前进。

被留下的这位能力出众的老乡,名字叫雍齿。雍氏家族在沛县也属于世族大家,即使没有这场反秦浪潮,雍齿也能够过上优越的生活。刘季可能也是看中他这点家族背景,以为把丰邑托付给他,肯定不会出什么问题。凭借雍齿的能力,应该能够守住这个小地方。这里是起家的地方,如果将来出现什么状况,至少可以随时回来休养生息。

雍齿是刘季的同乡好友,从小一起长大,但他肯定没有跟刘季一起蹭过饭。因为雍齿的内心,其实看不起刘季。雍齿认为刘季只不过是乡里的一个无赖,根本就没有什么见识,也没有什么能力,刘季有什么资格当首领。

正当雍齿还在愤愤不平的时候,一支魏国的军队围攻了雍齿守卫的丰邑,并且恐吓雍齿——如果不投降,将血洗丰邑。雍齿衡量了一下利弊,觉得刘季本身就没什么本事,还要屈居他手下,帮他守卫丰邑,实在是不值得。

雍齿毫无防备的投降了。

刘季实在是没有想到,他们前脚一走,雍齿就叛变了。他听到雍齿投降的消息后,气的不打一处,恨不得将雍齿碎尸万段。他立即引兵回丰邑,打算把丰邑夺回来,然后杀了雍齿。(首站就被人背叛,这件事情可能给刘季心里留下了极大阴影,这也可能是后来他对自己的功臣诸多不信任的源头之一。)

但是,久攻不下。

说起带兵打仗,刘季还是第一次,显然经验不足。对于如何调度这3000人,如何安排岗位,如何发号施令,他是完完全全的门外汉。他的身边也没有一个能够帮得上忙的,因为所有人都没有这方面的经历。萧何是文人,对政府事务很熟悉,对地理风貌也很熟悉,但对于带兵打仗没有什么经验。而曹参等人虽然对抓贼等事务很熟悉,但对于浴血沙场也是半吊子。

面对着高高的城墙,他们只能摇头叹息。此时,他们要应对的已经非县令一人,而是以雍齿为首的一大帮同乡。雍齿他们依靠着城墙,坚守着这座小城池,刘季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攻进去。

这并非说明雍齿技高一筹,而是他们面对的是太过低级的军队。换作是雍齿在城外,雍齿也必定找不到攻城的办法。双方都是军事上的“菜鸟”,都才刚刚入门,还没有攻城略地的经验。

没办法,刘季只好去搬救兵。

可是,周边地区都是暴动队伍,谁也不认识谁,谁是敌谁是友,根本分不清楚。到底谁能帮忙,刘季也没有把握。

于是,刘季只能领着庞大的队伍,像无头苍蝇那样东奔西跑。当听说附近有一支同样是由楚民组成的庞大军队,而且这支军队的首领是楚国贵族的后裔,刘季似乎看到了希望,以为找到了强大的组织。

刘季马不停蹄的赶到了那里,请求对方的支援。原来这支队伍是陈胜的旧部下,自从陈胜兵败身亡后,他们也像无头苍蝇那样乱窜。但他们比刘季这帮人似乎更有经验,他们拥立了一位名叫景驹的楚国贵族后裔,打着复兴楚国的旗号。效果马上显现出来,除了刘季他们,楚地其他暴动军队也纷纷聚拢过来。

刘季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收复失去的领土。但这个愿望很快就落空了。因为这支打着复兴楚国旗号,并以楚国王室后裔为首领的队伍太过显眼,以至于秦朝中央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很快这支队伍就被秦军围攻,自顾不暇。

这支队伍不仅没能帮上忙,还让刘季输了一仗。他们让刘季领着自己的人马与秦军决战,结果输得一败涂地。刘季一伙不得不落荒而逃。

更让刘季感到困惑的是,另一支同样自称要复兴楚国的军队也往这里冲来,并声称要与景驹的队伍决一死战。他们说景驹的队伍是冒牌货,楚王陈胜下落不明,景驹等人竟然急着自立为王。

这支队伍就是项氏家族的军队。

刘季可不想掺和他们之间的恩怨。谁是正统,谁是冒牌,刘季根本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双方的实力,谁能够帮助他收复丰邑,他就往哪边靠。景驹的实力,刘季已经领教过了。不仅没能够捞得一丝好处,而且还得搭上自己的老本,这样的组织实在靠不住。

按照目前的形势看,项氏家族威望日盛,拥兵十万,人强马壮。项氏家族才是楚地势力最为雄厚的团队。那何不就近投靠项氏集团。于是,刘季领着百余名亲兵骑士,马不停蹄的赶往项氏集团的军营,希望投奔项氏集团。

项氏集团将刘季投诚看做是击败景驹阵营的征兆,是景驹阵营内部人员的叛变。而且,此时刘季的队伍已经集聚了近万人,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楚地反秦力量。因此,项氏集团很快就接纳了他们,并慷慨的向他们伸出了援手,给他们增派了五千多兵力。

最重要的是项氏集团还给刘季他们委派了10名熟悉战事的将军,让他们协助刘季夺回丰邑。这对于并无军事经验的刘季而言,无疑是最为实用的帮助。刘季的力量瞬间变得强大许多。

毫无悬念的,丰邑很快就被攻下,雍齿逃亡魏国。而景驹阵营也在不久之后就被项氏集团歼灭,景驹等首领纷纷被杀身亡。

刘季为自己的抉择感到庆幸。如果他们依然留在景驹阵营,那么很可能与景驹阵营一起灰飞烟灭,成为无辜的陪葬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