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与县位于今山东济宁市鱼台县的一处山头上,一个少年郎正在带着自己的人马等待过往的客商,很明显,他实在打劫。
这个少年郎名叫张善安,从小家境贫寒,也没有念过什么书,所以很早就出来“创业”其实就是当土匪来了。
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善安的父母可能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家庭的不幸,世道的艰难,让这个年幼的孩子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他虽然名叫善安,但是经历了种种的变故之后,却变成了一个一点都不善良,也不安分的人。
当土匪那年,他才十七岁,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十七岁正是在校园里面过着学习生活的花样年华,可是对于张善安来说,无忧无虑的读书,简直就是一件奢侈到极点的事情。
大概是为了生活,他才会选择这条谁也不想选择的道路,因为他很清楚,一旦走上这条道路,那就没有回头这么一说。
年纪轻轻就当了土匪,自然在隋末众多的叛乱势力里面,张善安也算是元老级别的人物了。他从兖州方与县老家出发,一路南下,杀奔到淮南一带,小打小闹了几年,麾下也有一百多个愿意跟着他混的人,也算是混的不错。
本打算就此过个富足的土匪生活,趁着别人洗劫的时候,捡捡漏,了此残生算了,但是命运却注定不会让张善安就此甘心蛰伏。
当时在淮南一带,用很多的造反势力,比如说势力最大的杜伏威,辅公祏,小点的还有苗海潮,赵破阵等人。他们或是淮南本地的造反势力,或是外来户在本地做大做强的,基本上把淮南一带的势力瓜分的干干净净,对于想要在淮南立足的张善安来说,这无异于跟老虎抢肉吃,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胜算的。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老天爷给他送来了一份不大不小的礼物。
最早在长白山一带举起反隋大旗的王薄和孟让等人,在扩大势力之后,选择了各自单干,而孟让在被隋朝将领周法尚和张须陀击败之后,则带着人马来到了淮南一带谋生。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甲戌孟让率领所部人马夺取盱眙,并在盱眙都梁山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将部众发展到了十万多人。
盱眙距离江都还算比较近,在皇帝眼皮底下闹事,这摆明了就是在挑战皇帝的权威,所以隋炀帝当即派出当时还在担任江都丞的王世充前去讨伐。
王世充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孟让等起义军的弱点,所以一直选择闭门不战,久而久之,让孟让以为王世充是不敢惹自己。
“我看这昏君杨广正是昏了头了,王世充不过就是个文官,这种带兵打仗的事情,怎么能让他来做呢这不是胡来吗不过既然他杨广派人来征讨我们,我们也不管他是文官还是武将,统统给他抓了,杀杀他们的锐气。”
孟让的话说的倒是轻松,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当时盱眙的实际情况。由于孟让的部队连年在盱眙搞抢劫活动,致使盱眙城陷入了缺粮的地步,不过是粮食供给不足,甚至就连兵丁都抓不来,很多老百姓经他们这么一闹,都不敢在这儿呆着了,都选择了逃命。
没办法,孟让的人马实在是饿的不行了,只好选择分兵去进攻王世充的部队。
王世充眼见孟让搞分兵战术,料定他的大营之中必然是出现了缺粮的问题,于是为了麻痹孟让,果断选择且战且退。
孟让一看王世充这老是撤退,一定是打不过自己,所以就更加坚定了一个观点。
王世充真的是不会打仗。
于是孟让有了更加疯狂的想法。
准备南下
孟让集结大部队整装待命,然后只留下一小部分部队前去围困王世充,他觉得,有这点人马在,足够解决王世充了。所以也就没有任何顾虑,准备带着所部所有人马直奔南边而去。
王世充的斥候得到消息之后,火速回来禀报,王世充听完之后,知道反攻的时候到了,于是便趁着夜色,对孟让的大营发起了突然袭击。
王世充集中所有兵力,猛攻孟让的大营,一下子让孟让从睡梦中惊醒过来。
慌乱中穿好衣服的孟让,只好仓促上马与突然来搞偷袭的王世充交手,结果因为准备不足,被王世充的人马杀的大败,他自己勉强带着十几个亲信随从逃了出去。
此战王世充斩获甚巨,不仅杀了孟让一万多人,还把他十万多的人马全部俘虏了。至此,孟让算是彻底栽了跟头。
失败后的孟让逃奔到了瓦岗,投奔了李密,而他那些奔散在外的士卒也如下岗职工一样,开始找起了新的工作。
淮南的势力很多,投靠那个都能混口饭吃,但是也得考虑到就近的原则。而当时有一部分孟让的士卒就因为离张善安比较近,因此便选择投靠了他。
虽然人数只有八百多人,但是张善安还是表现出了欢迎的态度。
有了这八百多人,张善安造反的底气更加的足了。随后他做了一个决定。
放弃淮南,转战江南。
淮南的造反势力已经够多了,很明显现在是僧多粥少,而且还得时刻提防这些当地的造反势力吞并掉自己,与其过这种提心吊胆的生活,倒不如换个地方去找找机会。
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丁丑十二月二十九日,从淮南南下的张善安率领自己的八百多人攻克了庐江郡,准备渡过长江谋生。
当时江浙一带是林士弘的地盘,张善安知道林士弘现在是新官上任,准备要去他那里投奔。
过了江之后,张善安带着自己的人马投奔了林士弘,并且再三表示,自己是真心来归附的。
林士弘给张善安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欢迎仪式后,随即便把让他把人马屯扎在南塘附近待命。
南塘距离豫章比较远,林士弘这样的安排,着实让张善安有点难受,他心中暗想,必然是林士弘不相信自己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的确,林士弘确实是不相信张善安,因为张善安是个土匪头子,十七岁就出来干造反了,这种人基本上和林士弘是一路货色,自然林士弘是不喜欢和自己有这同样经历的人的。
所谓小人不会喜欢小人,只有君子才会亲近君子。
被张善安是怀恨在心,随即便决定要给林士弘还以颜色。
他率领自己的人马从南塘出发,直奔豫章而去,在豫章外城烧杀抢掠了一番,逼的林士弘只好带着人马退守到南康。
随后张善安反客为主,夺了豫章,成为了这里的新主人。
得罪了林士弘,张善安在江南一带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心,为了自己以后的安全着想,张善安带着所部人马和攻打下来的虔州,吉州等五座城池投奔了李唐。
李渊对于这种行为非常的赞赏,随即便任命张善安为洪州总管。
可是在安分了一年之后,张善安还是选择叛变了。
这可是结结实实打了李渊的脸。
随即,李渊调派舒州总管张镇周前去讨伐张善安。可张善安也不是个笨蛋,他知道张镇周的厉害,所以为了避其锋芒,他选择劫掠孙州,并一举劫持走了孙州总管王戎。
此刻的张善安不知道该怎么办,虽然是小胜了一波,但是现在的形势依旧对自己不利。
恰逢淮南的杜伏威归降李唐之后,他的二把手辅公祏选择鸠占鹊巢,在丹杨称帝,建立宋国,并且在建国后,极力招揽张善安,并加封他为西南道大行台。
有了靠山的张善安变得更加的肆无忌惮,开始了更加疯狂的行动。
当时黄州总管周法明奉命前来讨伐辅公祏,而作为辅公祏的大臣,张善安自然是不会安心看着周法明把辅公祏打败的,随即便在夏口阻击周法明的大军。
周法明屯兵在荆口镇,而张善安也只能是窝在夏口等机会。终于,这个机会还是让他等到了。
为了给周法明一个惊喜,他带着刺客瞧瞧潜入了荆口镇,摸到了周法明的战船。
说来也巧,当时周法明一股发神经,居然站在船头喝酒,而且喝的还不少。
张善安决定利用瞒天过海的计谋,让刺客伪装成渔民,麻痹周法明,并在周法明没有任何防备之下,杀掉他,然后悄悄离去。
周法明一死,辅公祏的危机随即便解除了。张善安也获得了他投奔辅公祏以来的头功。
杀了周法明,只是解除了一时的危机,还不能彻底松一口气,因为李唐正在给张善安准备着一份厚礼。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癸未十二月初二,安抚大使李大亮率军来到洪州,全权负责攻打张善安。
由于之前在李唐阵营里面待过,张善安也听说过李大亮这个人的大名。当年他仅凭一己之力让突厥退兵,深得李渊的信任,如今派他前来,怕是对自己不利啊。
张善安没有敢放松警惕,而是选择隔着河水摆下军阵。
李大亮隔着河水和张善安对话,问他当初为什么选择反叛并且把李唐的宽大政策诉说了一遍,希望他不要执迷不悟,尽早放下武器,放弃抵抗。
张善安被李大亮这么一说,内心也是有点触动,随即便说出了自己的苦衷。其实他本来是不打算造反的,之所以沦落到现在这个局面,完全是被手下的将领忽悠所致,虽然他很后悔,也想再投降,但是害怕投降之后会归罪他,于是便一错再错,继续干着这种反叛的事情。
李大亮一听张善安的话,知道他必然是为了保命才会这样说的,随即便露出笑容,表示只要他投降,朝廷那边他自然回去求情。
张善安一听,内心十分的高兴,随即便不顾一切,一个人骑马过了河去,准备要和李大亮好好聊一聊。
李大亮见张善安一个人前来,内心窃喜,随即便也一个人前去迎接。
两个人一见如故,聊得甚是投机,随后李大亮提议,让张善安到自己的大营里面去攀谈,顺带再吃个饭,张善安也是没有拒绝,直奔李大亮大营而去。
进了大营刚刚聊了一会,李大亮便把脸一变,呵斥士兵将张善安就地捆绑,这一下可把张善安吓坏了,原来刚才李大亮一直在跟自己演戏啊。
深感上了当的张善安只能是继续演自己的苦肉计,祈求李大亮能够绕过自己,可任凭张善安如何巧舌如簧,李大亮始终不为所动。
最终,张善安被送往了长安,等待发落。
可是结果却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李渊居然再一次绕过了张善安,并且让他留在长安生活。
逃过一劫之后,张善安学乖了,他决定以后一定要好好的过日子,再也不想造反了。
可是,之前干过了那么多让李唐气愤的事情,事情不可能就这么简单的过去,终有一天,还是会要报应到他的身上。
后来辅公祏战败之后,在丹杨搜刮到了很多张善安和辅公祏的来往信件,一下子让张善安彻底心灰意冷,李渊也深感被张善安骗的团团转,很是气愤,于是便下了命令,处死了张善安。
借用明代洪应明菜根谭里面的一句话来总结张善安一生的行为。
得意须早回头,拂心莫便放手败寇列传更新速度最快。
src"webpackext.z5e6af4946.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