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癸酉隋炀帝集结天下兵马到涿郡集合,并且开始在民间公开发出招募公告,要招募随身侍卫,并取名为骁果军。
除此之外,隋炀帝还下令兴修辽东古城用来储存军粮,以备同高句丽交手的时候不至于出于被动的局面。
隋炀帝也知道自己这样弄太过于折腾,于是为了稳定民间的怨念,隋炀帝在正月二十三日的时候发布了一道大赦天下的诏令。
所谓大赦天下,历来都是帝王用来稳定民心的一种手段,但是毕竟劳民伤财的事儿都已经干出来了,再打着这种幌子骗老百姓,很显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的。
老百姓并不傻,大赦天下,对于他们的民生经济来说,没有任何的改善,税赋不会少交,劳役也不会少服,只是便宜了那些犯了罪的人,所以究其根本来说,老百姓对于大隋,对于隋炀帝的憎恨态度,始终是没有改变。
不仅没有改变,反而还愈加讨厌。
三月初二,在山东济阴今山东菏泽一带,有一个人公开站出来揭露隋炀帝大赦天下号令的用心,并号召当地的老百姓要团结起来,不要被杨广的这种小恩小惠所蒙蔽,团结起来要推翻暴隋的统治。
这个人名叫孟海公,就是山东济阴当地的一名普通老百姓。
和很多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一样,孟海公也是穷苦出生,基本上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了半辈子,到头来什么也没有落下不说,甚至于还要遭受官府和朝廷的盘剥和压榨。
无论是赋税还是体力劳动,都已经把这个糙汉子压榨的没有办法生活下去。所以在大赦天下的号令下达之后,孟海公决定发动当地的百姓,准备起义。
孟海公以周桥位于今山东菏泽市曹县东北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四处散播起义的消息,鼓动当地的百姓加入起义的行列中来。
由于宣传的到位,孟海公的人马很快便发展到了好几万人,队伍的规模也逐步成型。
面对如此庞大的一支队伍,孟海公心想,虽然这帮人都是和自己一样的出身,彼此之间基本上情况都一样,凭什么他们就得服从自己,所以必须要给自己想一个能让他们信服的借口和理由。
想来想去,孟海公开始借鉴起了朝廷如何管辖州郡的办法,想起了如何用用官制度来约束百姓,使他们能够服从自己的命令和安排。
孟海公自称自己为官府的录事,借口已经看透现在的朝廷和官府,准备要起兵闹事。
不得不说孟海公的套路很奏效,很多百姓由于受制于官府的管制,因此对官员的话比较听从,如今一听孟海公是官府里面的人,自然对他的话是深信不疑。
当然,也有不相信的,毕竟这种红口白牙说出来东西基本上都是空口无凭的,怎么样让大家信服呢
孟海公其实也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那就是一个字。
杀
曾经就有人不信孟海公这一套,也自称书史,公开和孟海公对着干。
孟海公一看有人模仿自己,随即便把所有自称官府官吏的人全都抓起来杀掉,让这些看透事情本质的人永远的闭嘴。
看破不说破,咱们还能一块过,看破又说破,绝对不能活
在稳定住局面之后,孟海公随即便率军进攻曹州和戴州,并将这两个地方囊括到了自己的争霸版图里面。
争霸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艰辛的,而且现在皇帝还没有死,天下再乱,也终究会有人来治理,自己这小打小闹的造反,如果要是稍一不留神,很有可能就会被镇压掉。
所以孟海公行事处处谨慎,生怕哪一天隋炀帝注意到自己以后,派人把自己给灭了。
因此,孟海公虽然率领三万多人坐拥曹州和戴州,但始终不敢把自己的规模扩的太大,而是见好就收,知足常乐。
孟海公以为自己的一生可能也就这样了,可老天却不想让他这个人这么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面。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戊寅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害。在临死之前,隋炀帝对着镜子还发出了令人痛心的感慨。
“这么精美的一颗头颅,不知道将会被谁所拿去。好头颈,谁当斫之”
后世大多对隋炀帝的评价都是负面的,鲜有正面的评价,主要还是因为隋炀帝干了很多劳民伤财,且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
其实出于本心,隋炀帝也并不想这么做,他只是太过于着急,他始终以自己父亲作为榜样,无时不刻不想超越自己的父亲,创造一个比自己父亲在世时候还要强大的隋王朝。
但凡事太过操之过急,反而适得其反,群臣的背叛,百姓的怨念,这些都是对隋炀帝急功近利做事的报复,可是又有几人能够真正明白他的内心想法呢
当皇帝不是个好差事,当一个好皇帝更不是人干的事,隋炀帝接下了这个千斤重担,面对种种流言蜚语的指责,他都没有退缩,宁愿将这个千古骂名担负在自己身上,也要为后世创造一个令人侧目的隋王朝。
假如他没有被杀,也没有巡幸江都,或许之后的一切也将不会发生。
但历史是不可能有假设的,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都是之前所作所为的因果报应。
隋炀帝死后,各路割据势力犹如脱缰野马,一发而不可收拾,那些怀揣狼子野心的人,此刻终于要露出自己的獠牙,准备对这个已经病入膏肓的隋王朝下手了。
隋炀帝一死,弑杀他的宇文化及便成为了众矢之的,成为了天下各路割据公开讨伐的对象。孟海公当然也明白这个形势。
隋炀帝死后没有多久,孟海公便打起了义旗,名义上是要讨逆,实际则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造反势力。
他自封自己为宋义王,其目的也不过是为了自己造反增加令人信服的筹码罢了。
在周桥,孟海公尚有一席之地,但是如今天下的形势错综复杂,战略稍微失误一点,很有可能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果不其然,在周桥这个根据地盘踞了几年之后,孟海公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重大挑战。
当时在和河北慢慢崛起的窦建德,目标已经不光局限在河北了,而是打算往山东方向发展,在窦建德率领大军跨过黄河之后,杀奔到了孟海公盘踞的周桥。
窦建德的造反大军可是比孟海公的气派多了,不仅人数上孟海公不能比,甚至就连手下将领的数量,和孟海公更不是一个量级,因此,孟海公打算保住周桥的计划算是落空了。
在和窦建德人马交锋之后,孟海公不仅丧失了自己的根据地,甚至于就连他本人也被俘虏了。
窦建德是个英雄人物,对于孟海公这种敢于和自己对抗的人,他本人还是比较欣赏的,因此便决定把孟海公留在身边,为自己所用。
孟海公本来就是个小打小闹的势力,就好像是海中的一叶扁舟,无依无靠,随时有倾覆的可能,如今能够得到窦建德赏识,也算是让自己的后半生有了依靠。
窦建德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带着人马前去增援被唐军围困在东都不得进退的王世充,孟海公投降之后,也跟着窦建德前往东都而去。
孟海公万万想不到,自己投降之后的日子,过的还不如不投降时候。
窦建德率军跨过黄河来增援王世充,本来就已经犯了兵家大忌,战线拉的太长,后勤的补给成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别说是给孟海公的人马吃饱饭了,就连自己的人马,窦建德都照顾不过来。
可即便是士卒疲惫,但窦建德和孟海公的人马依旧还有很高昂的战斗意志,依旧是唐军最大的威胁之一。
几番进攻下来,窦建德在虎牢关没有讨到唐军半点便宜,反而还把自己搞的精疲力竭,孟海公同样也是如此。
可即便如此,孟海公也没有打算投奔唐军,背叛窦建德。
日子都过着这样了,居然还没有生出叛变的心态,可见孟海公确实也是个讲义气的人,这个宋义王的称号还真没有白起。
看他再将义气也没有什么用,窦建德此刻已经是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了,根本就听不进去任何有效的建议,甚至是对于心腹谋臣凌敬提供的“围魏救赵”进攻上党置之不理,最终一意孤行在成皋被唐军击溃。
孟海公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到窦建德带给他的任何好处的时候,就跟着窦建德一块赶赴到了刑场。
孟海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居然这么快就被干掉了,而且什么都没有剩下。
和窦建德一样,孟海公死后,他的精神意志似乎并没有消亡,有人选择继承了下来。
当时他的堂弟孟啖鬼拥立自己的儿子孟义连儿子的名字都带个义字,可见孟海公真的是个很讲义气的人作为首领,并且重新夺回曹州和戴州,起兵反抗李唐。
可毕竟势单力薄,想要和大唐对抗,没有盟友是办不成的,孟义听闻郓州的蒋善合也是盘踞一方和李唐对着干,于是便打算联合蒋善合的力量。
蒋善合确实是占着郓州城,但是他也看出了现在天下的形势已经是不可逆了,心中早就萌生出了投降李唐的想法,可现在孟义前来招抚,蒋善合陷入了两难境地。
思来想去之后,蒋善合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处理办法。
那就是假装答应孟义的要求,暗中派人干掉背后扶持孟义的孟啖鬼,这样孟义的起义人马自然一哄而散,而自己也可以带着孟义的人头前去邀功,成为李唐的功臣。
孟义和孟啖鬼怎么也想不到,世道险恶,人心毒辣,自己也着了道。
至此之后,孟海公的人马彻底归入李唐,而他本人的历史事迹也彻底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败寇列传更新速度最快。
src"webpackext.z5e6af4946.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