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历史上,如果说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个带唐朝走向辉煌的皇帝,那么唐宣宗李忱则算是最后一位让大唐重现光辉的帝王。
作为有着“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在他即位之初,就已经抱定一颗想要刷新吏治,重整乾坤的信心。
当然,历经了二百二十八年的大唐帝国,此时已经是江河日下,早已没有了往昔的盛况,不仅藩镇割据问题严重,甚至就连土地兼并和民生问题也已经崩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但唐宣宗并不气馁,他相信,只要有决心,大唐一定能够恢复往昔的荣光。根据全唐文的记载,唐宣宗在位时期,为了解决民生问题,曾经颁布过停止征收茶税的文章。
所谓茶税,也就是对茶叶进行征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税收项目,也是历史大背景下的产物。众所周知,茶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在古代同样也是,尤其是在唐代中期,饮茶之风较为普遍,茶叶的价值已经开始等同于粮食和食盐,因此,在唐德宗时期,就开始设立对茶叶进行征税的项目,从此之后,一直延续下来。
茶叶不仅在国内内销市场很大,甚至就算是出国,也能带回来不菲的外汇,因此,随着茶叶的影响力一步步扩大,茶叶入税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必然的历史趋势。
但是这个税收项目也有很大的弊端,在唐代开创茶税的时候,有些地方的官员敏锐的发现了里面的发财商机,随后便开始逐步压榨茶农和茶商的经营利润。
种茶的地方要收税,种完的茶也要收税,弄成成品后按斤收税,搞运输的要收税,而且当时唐朝各个藩镇的邸阁唐代官府储存物资的仓库征收标准还不一样,甚至有的藩镇还搞起了囤积居奇的不厚道行为,坐地起价不说,还严重破坏了茶税的税收标准,基本上茶叶的利润都被各藩镇的贪官污吏压榨的一干二净,商人没有任何利益可图。
唐宣宗也是看出了茶税的弊端,所以下令停收过一段时间。并且让盐铁转运使裴休负责整顿茶税,让商人利益最大化,使百姓不至于被沉重的赋税所压垮。
除了对茶税进行整顿改革以外,唐宣宗还对制酒行业做过整顿,明确了官家制酒,征收酒税的标准作出了说明。
在唐宣宗写的宽私酤禁敕中规定百姓私自搞民间小作坊酿酒牟利的,只追究主谋的责任,不牵连别人,也不搞动不动就抄家的举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压力。
同时,唐宣宗还规定,在两税法之外,不得额外征收其他的税收,也是为了保证百姓的生活。
尽管唐宣宗的动作搞得挺大,但是唐朝自安史之乱之后,积攒下来的社会弊端已经深入骨髓,政令的颁布已经不是初唐时候,说执行就能执行下去的,唐朝中央的政令或许只能够在京畿一带有效,但未必能够让藩镇也领情。
简单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皇帝说的话没以前管用了。
虽然唐宣宗茶酒盐铁制度改革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比起盛唐时期的税来说,还是有点压得百姓抬不起头来。
正是在这种复杂又压抑的社会环境之下,百姓的不满情绪开始与日俱增,终于,到了不得不发的地步。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己卯年底,浙东在平静了九十六年之后,再度迎来了腥风血雨。
在九十六年之前,袁晁不堪朝廷征收江淮八年租赋,依然扛起造反大旗,如今,又有人要跳出来,继承他的衣钵,完成他当年没有完成的夙愿。
这个人名叫裘甫,来自越州剡县位于今浙江绍兴市嵊州市,是一个地道的农家子弟。
虽然他是地道的农家子弟,可是他从事的行业在朝廷看来,是很不地道的。
贩卖私盐
大家都知道,盐在古代也是重要的税收项目,而且这个项目只能是归国家掌控,个人是无权私自制造的,而历朝历代对贩卖私盐的行为也是零容忍,基本上逮住贩卖私盐的,不仅要把制造私盐的人员全部咔嚓,甚至就连中间商也得一锅端掉,可谓是手段强硬。
虽然打击贩卖私盐的手段比较强硬,可还是有无数的不怕死的人,前赴后继,一波接着一波的去贩卖,就比如十九年后宣告起义的黄巢,也是贩卖私盐的,而且还是家族式企业。
之所以屡禁不止,完全是富贵险中求的思想在其中作祟,在看到私盐的暴利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挑战朝廷和律法的底线,甚至直接敢去和皇权叫板。
裘甫也是这样一个人,本身他就是贩卖私盐起家的,就算是不造反,逮住之后也是死路一条,与其战战兢兢过一辈子,倒不如造反有前途。
终于,裘甫在思量再三之后,终于跨出了造反这一步,这一年,唐宣宗已经去世,即位的是唐懿宗。
裘甫率领起义军率先攻克象山位于今浙江宁波市象山县,打的官军是连连败退,毫无招架之力。隔壁的明州听闻义军闹事,随后下令紧闭城门,以求自保。
明州防守严密,裘甫只好带着人马进攻剡县,一时之间,浙东一带民情激愤,局面开始失控。
浙东观察使郑祇德见浙东民变,也是有点头大,这眼看邻近年关了,却闹了这么一出,实在是让人不安心。
起初听闻民变的消息,郑祇德还觉得不是什么大事,他以为起义军人数不多,应该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因此只是派副将刘勍和范居植前去镇压,而派去的人数也不多,只有三百多人,同时联合台州当地的守军,一同围剿裘甫。
事实上,当时的郑祇德对于局势是比较乐观的,他认为,区区蟊贼闹事,以自己手下的实力,完全有能力摆平,犯不上让自己亲自出马。
可事实上,他还真的有点低估了裘甫起义军的力量。
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庚辰正月初四,刘勍和范居植率领的三百多浙东兵马与裘甫在桐柏观遭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真等到相遇的时候,刘勍和范居植才算是明白过来,原来裘甫的人马是如此的多。
可是毕竟都碰上了,打退堂鼓似乎也不合适,在纠结了半天之后,刘勍和范居植还是决定拼一拼。
结果这不拼不要紧,一拼,全完蛋了。
本来他们带来的人马就不多,更何况对方的人马比自己多不知道多少倍,能不能打赢先不说,能不能活下来才是他们俩现在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
刘勍和范居植虽然害怕,但依旧还是决定拼一拼,结果,本身人数就不占优势,又加上怯战,范居植被起义军斩杀在乱军之中,而刘勍则仅仅是自己逃出生天,所部三百多人,全部战死,无一生还。
至此,裘甫的起义军得以顺利进围剡县,正月十四,裘甫的起义军攻克剡县,并且在当地搞起了打击官吏土豪的活动,官府的仓库被洗劫一空,仓廪里的粮食则被裘甫拿出来全部分发给了百姓,而他们的这些举动也获得了当地百姓的认可。
当然,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如果有,那一定是有条件的。
裘甫自然也不例外,粮食这种东西本来就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如果只是白白散发给百姓,岂不是有点亏的慌,况且自己也不是什么慈善家,也不搞这种慈善捐助。
裘甫开仓放粮的条件很简单,那就是希望当地的百姓能够加入自己的部队,跟着自己一块干造反。
很明显,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软,得到裘甫好处的老百姓,在解决了一时的温饱问题之后,天真的认为跟着裘甫就一定能够顿顿吃饱,索性,剡县当地的很多百姓纷纷放弃了当良民的机会,选择造了反。
这种借花献佛的举动,给裘甫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此刻他的造反队伍正是需要人的时候,怎么能白白让这些粮食喂了白眼狼呢
平定剡县之后,裘甫的人马已经扩展到了数千人以上,虽然比起当年袁晁二十多万的大军有点差距,但是能够影响到浙东,也足够了。
剡县的失守,管理剡县的越州州城有点恐慌,上到官员,下到百姓,每个人每天最关注的就是裘甫的行军动向,而他们最期盼的就是尽快解决这股流窜的造反势力。
相比起当年袁晁造反被剿灭的经历,裘甫选择造反就比较理性多了,当时浙东一带的士兵因为常年不打仗的缘故,很多士兵基本上都不会作战,甚至有的地方的士兵连列个队都列不好,平时的所谓训练基本上也是糊弄人的,跟走形式没区别,那些平日里上阵杀敌的武器,此刻却都静静地躺在库房里面,盖满了蛛网和灰尘,有的兵器甚至都已经腐烂生锈,别说是拿出来杀敌了,就算是拿出去直接砍人可能都会砍出豁口来。
当然这些都是次要的,士兵可以训练,武器可以重铸,但问题是,当时的越州,根本就召不齐人。败寇列传更新速度最快。
src"webpackext.z5e6af4946.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