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袁晁这个人的运气也算是挺倒霉的,偏偏碰上脾气这么大的县令,不过这也不能怪县令,因为这是给朝廷办事。

当时朝廷也清楚,要一下子收齐八年的赋税不是个容易的事儿,所以,为了能够把赋税收上来,朝廷用了最狠的手段来催收。

让那些平日里就欺压百姓的豪吏统统叫到一块,告诉他们只干一件事,那就是收租。

当然,在这个收租的前面还要加上两个字强制

这些豪吏本来平时就不是什么善茬,老百姓见了都得绕道走,如今朝廷都下来命令要他们继续保持一贯的作风,强制收租,他们自然要更加卖命的盘剥百姓。

这帮人依据账籍的户口田产去征收,不管是不是流民,也不问是不是当地的地主土豪,只要是家里面有余粮的,不管你是愿意缴还是不愿意,统统派人去你们家堵门,你要是不缴,他们就不走,反正跟无赖没什么两样。

地道点的豪吏,好歹在清点完之后,只拿走一半用来作为赋税,不地道的,可就是往死里搜刮了。

好多人要问了,那如果有人就是赖着不给怎么办

大家可别忘了,这帮人是豪吏,什么叫豪吏,说白了就是披着合法外衣的地痞流氓,既然是地痞流氓,什么手段用不出来平时没事他们还找事呢,你能指望耍无赖耍过他们对于拒不配合的老百姓,这帮人直接就是拳脚相加,根本不带待跟你商量,个别可能更狠,拉回县衙大牢,直接上大刑伺候。

老百姓也是彻底怕了,也不指望什么青天大老爷出来给他们主持公道,毕竟收租这是合理合法的行为,想赖着不给自己也没理,可是要恨这帮无赖的话,似乎也惹不起人家,毕竟这帮无赖是受朝廷指派的,有朝廷撑腰,谁敢动他们

江淮地区的百姓深受这批朝廷指派的无赖袭扰,对他们是恨之入骨,索性,行动上惹不起,在精神上还不能恶心恶心他们老百姓便给这帮无赖起了一个固定的名称。

白著

白著听起来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实际上这和骂你是流氓无赖,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字面意思比较好听罢了。

甚至还有一首专门用来反映当时白著搜刮百姓的诗白著歌

“上元官吏务剥削,江淮之人多白著”

可见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多么的普遍。

袁晁虽然身受鞭刑,但是却依旧不改他同情百姓遭遇的态度,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深刻明白一个道理。

国以民为本,民生不安,则国家难以安宁。

此刻的他,无论是对于官府,还是对于朝廷,都已经失望了,此刻唯一的信念就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他坚信,唯有造反,才可以帮助百姓脱离苦海。

其实,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大多造反分子的初衷都是如此,但他们却不知道一个道理。

一时冲动的造反不仅不会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只会加剧苦难的悲剧。

兵连祸结的造反虽然可以解气,但是却改变不了社会的进程,甚至还会让百姓陷入更加悲惨的境地。

但袁晁还是毅然决然举起了反唐的大旗。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壬寅袁晁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临海城位于今浙江台州市代管临海市,打跑了当时台州的刺史史叙,在翁山县位于今浙江舟山群岛舟山岛建立了自己的据点,并顺势订立年号宝胜

袁晁的起义轰动了当时浙东一带,很多受八年赋税之苦压抑的老百姓纷纷选择加入起义军,一时之间,袁晁的部队壮大到了二十多万人。

二十多万人,对于造反起义来说,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要是放到隋末农民起义来说的话,以他的队伍实力,完全可以和窦建德,李密的瓦岗相媲美。

人马越来越多,换来的是地盘的不断扩大,袁晁起义之后,他的起义军先后攻克了台州邻近的州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农民起义势力。

这些地区的官吏闻听起义军前来,无不闻风丧胆,很多官吏装金戴银,纷纷卷铺盖卷跑路,一时之间,袁晁的名声在浙东和江淮一带打响,他的名字成为了很多官吏的噩梦。

朝廷听闻浙东闹民变,随即便调遣官员前去镇压,而洪州观察使张镐临危受命,负责此次镇压任务。

张镐,字从周,博州人位于今山东聊城市,唐朝中期宰相。

张镐是个文官,按理说打仗这种事情是不在行的,可是事实却告诉我们,打仗这种事情,不是靠谁拳头硬就能够赢的,有的时候还得动脑子。

九月二十七日,袁晁率军攻克信州的时候,准备从常山位于今浙江衢州市常山县出发,进攻衢州,可是半路上却遇到了早已设下埋伏的张镐,义军由于没有防备,被张镐斩杀了三千多人,只能仓皇败逃。

吃了没读书亏的起义军只好率军进攻温州和明州,由于当时这两个地方的守备兵力不足,起义军很快便占领了这两个地方。

袁晁虽然是起义了,但是除了他之外,手下就没有调的出来的将领,所以,为了能够协调作战,袁晁决定从义军里面挑选一些有文化的人出来担任义军的将领。

既然是起义军,那群体大多都是以农民为主,一般念过书的人都是少数,基本上没有几个是有文化的人,即便是有文化的,估计也没有读过兵法之类的书籍,所以,当时袁晁起义军的主要任务还是抢劫,少有以稳固据点作为目标的念头。

但不管怎么说,这帮老大粗的百姓虽然读书少,但好歹人多,人多力量大,就算是战斗力不足,靠数量也能取胜,更何况,加入他们的人,每天都在不断的增加。

例如像德清位于今浙江湖州市德清县地区就有两个响应起义号召的土匪,一个名叫朱泚在唐代中晚期德宗在位时候的陇右节度使也叫这个名字,一个名叫沈皓,这两个人也是袁晁的忠实粉丝,二话不说就加入了袁晁的部队,并积极响应袁晁烧杀抢掠的号召。

按理说起义军闹得越凶,地方的官吏越应该向朝廷上报这里的情况,可奇怪的是,当地的官员不仅不上报,而且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简直是令人匪夷所思。

倒不是他们不想,只是他们不敢,毕竟自己管理的地界闹出这种乱子,就算是平定了,朝廷也会把责任追究到自己头上,索性任由其发展算了。

也正是这种和稀泥的职业精神,让袁晁的人马变得更加的肆无忌惮,终于,纸里包不住火,浙东的起义消息朝廷还是知道了。

首先是唐代宗很气愤,但气愤过后,便是冷静下来思虑对策,本着就近原则,唐代宗把目光锁定在了一个人身上。

这个人的名字,名叫李光弼。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位于今辽宁朝阳市,唐朝名将,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之一。

当时的李光弼正在临淮位于今江苏宿迁市泗洪县临淮镇屯兵,等待寻找战机进攻史朝义安史之乱祸端史思明长子的主力部队,如今却接到这个任务,李光弼也没有推辞,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倒不如先拿袁晁练练手。

此时的李光弼已经当上了河南道副元帅,拥有极大的权力,对付一个农民起义运动,自然是不会自己亲自出马,随即他便把这个镇压袁晁起义的任务交待给了手下的四个人去办。

这是个人分别是李光弼亲信部将张伯仪,御史中丞袁傪,偏将王栖曜和李长荣。

虽然他们的名气比不上李光弼,但是也都不是什么等闲人物。

张伯仪他爹张顺当年当过安南都护,他本人也算是名将之后,而王栖曜虽然不是出身名门,但是射箭的功夫相当的厉害,属于是军队中少有的技术型人才,袁傪虽然是个文官,可是也是一个大诗人,可能就李长荣稍微差点,没什么大名气,但就这配置,也足够让袁晁喝一壶了。

只能说袁晁在错误的时间碰上了错误的人。

这四人随即便组织人马展开了与袁晁的交锋,双方先是在衢州打了一仗,结果袁晁的人马大败,他本人也差点把命搭进去。

袁晁算是领教了李光弼的手段了,不亏是平叛安史之乱的功臣,就连手下的人都不好招架,这还造个屁的反

袁晁是越想越气,但既然自己已经选择了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那就注定是不能回头的,索性,袁晁打算集结所有兵力,与张伯仪,王栖曜,袁傪,李长荣等人血拼,准备从李光弼这个牛人的嘴上拔拔毛,杀杀他的威风。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癸卯袁晁的起义军再度与张伯仪等人的人马交手,这一次,袁晁决定倾巢而去,拿下一场大胜利来鼓舞自己的士气。

或许是对自己的人马太过于自信,袁晁的这次出战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袁晁算是彻底对自己的部队失去了信心,接连十几场大仗,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甚至就连他本人也沦为了李光弼的阶下囚。

袁晁的起义算是平定了,唐代宗喜出望外,几个月前刚刚收到史朝义的人头,立马就又送来了袁晁的人头,这简直就是双喜临门啊。

袁晁是死了,可是他的残余势力却还不消停,就比如说他弟弟袁瑛,依旧在造反的第一线努力拼搏,甚至于当时袁晁战败被俘后,他本人带领几百骑兵杀出重重包围,跑到一个人烟荒芜的山洞里面,打算要以此为据点,继续做无谓的抵抗。

可没文化就是没文化,没有什么实战经验的袁瑛光是想着拿山洞当据点了,全然忘了自己的吃喝问题。

张伯议这些当将的,多少都念过点书,也看过一些兵法,他们眼见袁瑛如此愚蠢的做抵抗,干脆便断了他的粮道,每天只是派人冲到洞口去吓唬吓唬袁瑛。

刚进入山洞的袁瑛还是比较嘴硬的,可拖的时间越长,袁瑛等人越熬不住,可自己好歹也算个爷们,不能干投降这种丢脸的事情,哪怕就算是饿死,也决不投降。

结果他真的饿死了,而且还搭上了他随行的五百个士兵的性命。

最终,这场维持了不到一年的起义还是以失败的方式收场了,而那些苦于征税的百姓又重新回到了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去,继续发着牢骚,继续出着血汗

一切都没变

其实都变了败寇列传更新速度最快。

src"webpackext.z5e6af4946.js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