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户人家的日子,朴实,也简单。

成亲之后,小菊儿就在家中,做些洗衣、做饭、打扫、养鸡的活儿。前院,种了一棵桃树和一棵梨树,后院,则是种了一小片菜地,还有枣树和桂花树。

现在,在这个只属于她和有书的宅院里,在他们夫妻二人共同的家里,小菊儿的心情,真是欢喜而又甜蜜啊!

虽然,有书总觉得亏欠了她,没有给她办一场热闹的婚礼,但是,她啊,并没有在意这些小事。对她来说,两人能够顺利成亲,这已经十分不容易了。夫妻二人能够名正言顺的在一起,不是比什么都更好吗?

为了将她娶进家门,有书几乎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

两人在成亲之后,除了最开始的一个月,有书每天都陪在她身边,让她能够早日适应郑吴村的生活外,之后,有书就开始了忙碌的木匠生活。

如果,只是近处的活计,或是能够待在家中,等东西做好之后,再给顾主送去,那么,有书几乎都是会在家里干这些活儿的。

小菊儿听有书说过,他会买下这座宅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里够大,也比较安静,能够在家里干的活儿,他就会在家里完成,这样一来,他也能够多多陪陪小菊儿了。

对于有书如此为她考虑,小菊儿的心里,也是感动不已的。

她的夫君啊,凡事都会考虑她的需要,凡事都会同她商量,能够嫁得如此如意郎君,她啊,还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两人成亲不过半年,很快,小叔子也说了一门亲事。

听说,女方家住枫岳镇上,是一户经营纸扇、风筝、灯笼类小本买卖的人家。而对于这样的儿媳妇人选,婆婆可是满意的不得了呢!

后来,小叔子赶在年底之前,将媳妇给娶进了门。

说实话,小叔子的婚礼,比起她和有书当初的婚礼来说,真是热闹多了啊!

只是,小菊儿从来不会将这种比较给放在心上,相反,在小叔子的大喜之日,小菊儿还准备了一份大礼送上,所以,对于自家的大儿子和大儿媳,婆婆看在礼物的份儿上,还是很和颜悦色的。

婆婆和小叔子与他们不亲,这是小菊儿在初次见面时,就能感受到的。

时至今日,大家对彼此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小菊儿更是能够肯定,婆婆她啊,比起自己的大儿子来说,最喜欢的,还是自己的小儿子了。而且,婆婆表现得那么明显,别人就是想不知道,恐怕,也是难啊!

分家之后,其实,也不能算是分家,因为,他们啊,几乎可以算是没有分到郑家老宅的任何东西了。

只是,有书从家里搬了出来后,婆婆竟然直接就跟了自己的二儿子。因为这件事,有书和她,没少被人在背后说些不是。

曾经,小菊儿对此十分生气,甚至想要找那些说三道四之人理论一番,但是,被有书温柔地劝住了。

有书的意思是,能够娶她为妻,他已经十分感恩、十分满足了。至于他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早在多年以前,就十分淡漠、十分平常了,所以,他希望小菊儿也不要放在心上。

如今的生活,虽然总让人有些无可奈何,也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两人本就不是爱计较、爱争闹的性格,所以,那些人,她们爱说,就让她们说去吧!

唯一让有书无法不去在意的人和事,除了她,就不再有别人了。

至于其他的人,有书早已可以用平常心去看待了。

如果,不是因为有书总觉得,让她生活在郑吴村里委屈了她、辛苦了她,她啊,为了有书,定不会害怕那些三姑六婆的。

只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她一个南方姑娘,如今,做了北方的媳妇,凡事啊,总得多些忍耐,多些人情世故上的考量才是啊!

然而,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对小菊儿和有书的打击,却是怎样也无法不去介怀,甚至,在两人的心里,都留下了深深的伤痛和无奈。

村里靠近村子中心的地方,绕过一小片桃花林,后面有一处景色宜人的淡水湖。村里的很多人,都会到这里打水,或是洗衣服。

那天,正是万物复苏、桃花飘香的四月天。小菊儿像往常一样,来到了湖水边洗衣服。巧的是,弟媳和村里的一些大婶、新妇们,也都早早地过来了。

看着她们有说有笑的样子,小菊儿也没上前搭话,只挑了一处与她们有些距离的地方,开始蹲下身来洗衣服了。

在她低着头认真洗衣服的时候,突然,她听见了一阵“扑通”声,当她抬头看过去时,就看到了一群惊慌失措的人。

发生什么事了?

小菊儿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向方才弟媳蹲着的地方看过去。

谁知,她看了好几遍,都没有看到弟媳,难道……方才的落水声,是弟媳掉到水里了吗?

顾不得其他,小菊儿立马三步并作两步地,赶紧跑到了人群中。

她不用问也听清了她们的对话。

方才,一群人说说笑笑的时候,弟媳因为时不时扭头与左右两边的人说话,一时没顾好平衡,而湖水边本就地滑,所以,弟媳在侧转过身时,一不小心就掉入了湖水中。

这个时候湖水的温度,虽然比起寒冬腊月来说,已经好了很多,但是,若是落水了,那湖水的温度,可就不是她们在湖水表面感受到的那样“温暖”了。

小菊儿为了确认清楚,又问了几个人,她们给出的答案,都是弟媳落水了。见这群妇人只是站在这里,除了面露焦急和担忧之色,什么也不作为,小菊儿喊了声,

“回村找人来帮忙!”

之后,她就跳入了湖水中,去救自己那完全不识水性的弟媳了。

好不容易将弟媳给救上岸,小菊儿已经耗尽了所有的力气。好在,有书今天正好在家,而且,已经闻讯赶了过来,不然,这里的任何一个人,她啊,又能相信谁呢?

放下心来后,小菊儿再也支撑不住,就这样晕了过去。而她不知道的是,接住她的,正是有书温暖的怀抱。

在床上足足躺了两天一夜,小菊儿这才从冰冷幽暗的梦境中清醒过来。

如若不是有书体贴入微、无微不至的悉心照顾,她啊,怕是很难醒过来了吧!

至那之后,小菊儿的身体,似乎就变得虚弱了许多,有时,她会感到一阵莫名的冷意。而在雨水天气时,她的身体,更是会有些隐隐作痛的感觉。

其实,小菊儿自己也知道,早在奶娘离世的时候,她的身体状况,似乎就变得不如从前那样健康了。

或者,是她太过“多愁善感”了吧!

经历了苏府的巨变,又独自在北方生活,去到了萧府,结果被萧夫人算计,后来,好不容易从萧府逃出,而与她朝夕相处了一段时日的奶娘,却又突然离世,她啊,真是经历了很多伤心难过的事情啊!

好不容易,她与有书互生爱慕之情,结果,也是“好事多磨”,她又经历了一段不安的等待。

后来,两人顺利成亲,可是,这个村子里的人,不说别人,就是婆婆和小叔子,他们对有书和她,都是如陌生人般,几乎不曾亲近往来的。

如今,自己因为救了弟媳一命,不仅没有换来婆婆和小叔子的感激,他们啊,竟仿佛她是什么“不幸之人”一般,也没打声招呼,直接就卖掉田地和房屋,一起搬到弟媳在枫岳镇的娘家去了。

她听距离自己家最近的孙大娘说过,她的弟媳,因为这次落水事件,受到了“极大”的“惊吓”,死活都不愿再住在这样的“乡野之地”了。

让小菊儿十分不解的是,婆婆一向最注重面子的一个人,怎么就愿意让小叔子住到女方家里,不怕旁人在背后说小叔子是“上门女婿”呢?

其实,这都还不算什么,最让小菊儿惊讶的是,婆婆竟然卖了祖宅和田地,和小叔子一起搬到了枫岳镇,而她和有书,还是通过别人的口,才知道了这件大事。算起来,他们夫妻二人,该是最后知晓此事的吧!

那天,她救了弟媳,之后,为了调养身子,在病床上躺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

期间,婆婆和小叔子来过一次,买了一些补品,还炖了一锅鸡汤给她喝。说了几句谢谢的话后,也没落座,好似一刻也不愿多待的样子,很快就离开了。

后来啊,直到她能下床走路了,婆婆和小叔子也不曾露过面。

唉!

无声地叹了口气,小菊儿想到自己的夫君,心里对他,觉得很是亏欠啊!

原本,她和有书说好了,今年,她好好调养身体,若是能在年底之前,怀上她和有书的孩子,那样,就最好不过了。

只是,因为这次的落水事件,她的身体状况,变得比之前更虚弱了,所以,他们想要孩子的打算,不得不往后推延。

小菊儿知道,村里的人,因为她成亲一年多了还未怀孕,对她和有书,都颇有些异样的眼光和不友好的流言。

那些人啊,仗着自己早已儿女双全,所以,数落起别人来,还真是毫不客气呢!

想当初,弟媳落水的时候,那些人,明明个个身强体壮的,而且,比她更懂洑水,但是,面对人命关天的事情,她们却全都无动于衷,甚至还表现出不知所措的样子,她啊,真是不知应当如何说她们才好。

有时候,小菊儿忍不住怀疑,弟媳会失足落水,究竟是弟媳不小心,还是人为造成的呢?

她啊,虽然不太喜欢小叔子和弟媳,但是,与弟媳只那么几次屈指可数的交谈和接触,她完全能够确定,弟媳,是一个十分谨慎、十分聪明的人。

不仅是她的判断,还有她听过的,别人对弟媳的评价和看法。

更何况,像婆婆那样不怎么管事的人,对于弟媳的“能说会道”和“治理家事”,更是赞不绝口。仿佛只要是弟媳说出口的话,或是弟媳提出的任何要求,婆婆都愿意为弟媳去听、为弟媳去做。

最开始,小菊儿以为,婆婆看中的,是弟媳的身份。毕竟,住在郑吴村里的人,很多人,做梦都想搬到枫岳镇上去住。而已经住在枫岳镇上的人,每次回村,那架势,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住到什么高门大院里呢!

见惯了大户人家和奇珍异物的小菊儿,对大城和小镇,早已没有任何向往和憧憬之情了。

经过了萧府一事后,她啊,就更加不想住在城里了。

现在,能够和有书一起,住在这处安静而又宽敞的宅院里,她啊,觉得这样就很好。

至于弟媳,小菊儿猜想,弟媳的最终目的,应该不是搬回枫岳镇那样简单。或者,弟媳真正想要的,是在洛城里安家置业吧!

上门女婿这样的事情,不说婆婆和小叔子能不能接受,就说弟媳自己,也是断不会留话柄给旁人的。

难道……

难道,落水一事,弟媳她……是有意为之?

这样一想,不知为何,小菊儿突然觉得有些不寒而栗。脑海中,似乎有什么东西一闪而逝,小菊儿下意识的摸了摸,挂在脖子上的那块玉佩,可是,她怎么摸,也摸不到了。

玉佩?

没错,自她落水之后,她就隐隐有种感觉,自己,似乎是忘记了某件事情。原来,是邹大娘送给她的那块玉佩,她把玉佩给弄丢了!

怎么会呢?她记得,那块玉佩,是两人成亲后的第二天,她让有书帮她弄了一条漂亮扎实的红绳,亲手给她戴上的。

因为这是邹大娘对她的祝福,所以,她在成亲后,才有了戴上玉佩的打算。她心里盼着,这块玉佩啊,能够为她和有书带来好运。

之前,不管做什么事情,她都戴得好好的,怎么在救过弟媳之后,她的这块玉佩,就不见了呢?

怕自己多想,小菊儿立马翻箱倒柜地,将房间找了个遍,始终没有找着。站在房间里想了想,她还是无法安静下来,所以,她又跑到湖边,沿着湖岸走了两遍,依然没有看到任何玉佩的影子。

湖边,有冷风吹过,将小菊儿有些纷杂的发丝,吹得更显凌乱。

是啊,都过了这么久了,就算玉佩真是掉在了这里,也早就被别人给捡去了。现在,又哪里会“恰好”的,让她给看见呢?

心情,有些复杂,也有些悲哀,对于自己的人生,这是第一次,小菊儿感到了深深的无望。

带着失落而又沉重的心情,小菊儿回到了村尾,她和有书的家中。

看着被自己翻找过后,略显“混乱”的房间,小菊儿强打起精神,将屋子给收拾了一番。

第一次,有书回到家中,家里竟然没有点灯,也没有热腾腾的饭菜等着他。

和小菊儿细细聊过一番后,有书对自己的弟妹,心里,也是十分气愤的。但是,最让他无法原谅的是,他想,娘和弟弟,对于此事,也该是知道的,不然,他们也不会那样快搬离郑吴村了。

那块玉佩,是他亲手为菊儿戴上的,而且,玉佩的事情,菊儿从未告诉过别人,弟妹,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对于他好不容易娶进门的妻子,他的菊儿,他啊,实在是亏欠她太多了。

好在,他刚结束一个大的买卖,而小菊儿也很快重新展露了笑颜,不然,他们的日子啊,也是很难过的啊!

娘和弟弟瞒着他们夫妻二人,悄无声息地将房屋和田地都卖了出去,这对郑有书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娘和弟弟始终不愿亲近他,事到如今,他,又能说什么呢?

上天待他和菊儿,还是不薄的。

这些事情过去之后,次年的下半年,他的菊儿竟然怀孕了,而且,已经两个月了,小菊儿的状态,也比以前好了很多。他们两人,对于这样的好消息,真是太感恩,太高兴了啊!

只是,菊儿在生小勤儿的时候,因为难产,险些丧命,好不容易保住了性命,却是再也难以下床走动了。

大夫说,菊儿身子太弱,要多多调养,而且,不能碰冷水,天气一转凉,就只能坐在炕上才行了。

为了照顾菊儿,也为了他和菊儿唯一的孩子,郑有书接了很多的木匠活计,常常是点着灯,在家里忙到半夜才入睡。

只是,长此以往,饶是他再强壮的身体,经过了这样的操劳和磋磨,也早已不胜从前了。

若不是有了听话懂事的孩子,他们夫妻二人,怕是很难坚持下去吧!

菊儿在小勤儿出生之后,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个人,变得越发温柔安静了。即使后来,听到弟弟和弟妹搬去洛城的消息,他的菊儿,也没有任何的波动和起伏了。

最开始,郑有书以为菊儿是想通了,也是真的远超这些俗事之上了。

后来,他才知道,菊儿的改变,不是真的能够完全不去在意那些欺骗和伤害,菊儿啊,所有的心思,为的,都是他和儿子啊!

本来,他的小勤儿可以在学堂读书的,因为那次从南方回来的那些人,他们对南方和南方人的诋毁,连带的,又将矛头对准了菊儿,所以,小勤儿才会在学堂里与人发上冲突,然后,才会回到家里,帮着他一起照顾菊儿和干些家务活。

还好,他们夫妻二人都读过书,也识得不少字,不然,他的儿子啊,怕是要因此而耽误到学业了。

对郑有书和小菊儿来说,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那些已知的坏人,也不是旁人的刁难和异样的眼光,真正可怕的,是那些表面上与你说笑,背后,却四处散布流言蜚语的人。

有时,他们真的很想问问上天:为何,他们夫妻二人的人生,要遭遇如此之多的不平和恶意呢?

他们,从未伤害过任何人,也从未欺骗过任何人,真要说起来,两人还曾经帮过不少的人。

可是,为何,这些住在他们身边的人,要如此孤立和诋毁他们呢?他们啊,真是不明白,也想不通啊!

日子,就这样辛苦、重复而又单调地过着。

有时,郑有书若是得了空,会为小菊儿做一把木梳,或是一个简单的木盒。小菊儿对他做的一切东西,都是喜欢和珍惜的。

天气暖和的时候,他会将小菊儿抱到院子里,两人坐在太阳底下,感受阳光的温暖。

桃花盛开的时候,他会陪着小菊儿,一起赏花。

家里的母鸡孵出小鸡了,他会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小菊儿,两人一起躲在一旁,悄悄地观察母鸡对小鸡的呵护和关爱。

桃子成熟时,他会摘下来,洗干净后,将桃子切成块,亲手喂给小菊儿吃。

桂花飘香的时候,他会坐在小菊儿的床边,念些古人的诗词歌赋给她听。

天气变冷,他会抱紧小菊儿,用自己的身体,为她取暖。而天气炎热的时候,他则是用自制的蒲扇,为他的菊儿,送来清风与凉爽。

……

他的菊儿啊,两人之间,实在是有着太多美好的回忆了。而当菊儿安然离世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也是没有多少时日了。

他们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们那听话懂事、又十分惹人心疼得儿子了。

所以,在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时候,郑有书为了自己的儿子,专门去做了一件事情。

只是,谁都不曾想到,郑勤一个十岁大的孩子,会在失去父母之后,独自一人,离开了郑吴村。而郑有书为郑勤做的那件事情,郑勤却是从来不曾知晓过就是了。

后来,郑吴村也有过很多的悲欢离合、红白喜事,而位于村尾的那处宅院,因为无人居住,也因为位置偏僻,所以,更是“无人问津”了。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生活啊,也总是因为不同的人、事、物而不停地改变着。

如今,再次回到郑吴村,郑勤的心境,却是早已发生了改变。

他的汐儿啊,他心尖上的人儿,往后余生,他们啊,能够一起度过,如此,就很好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