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剑天开云海阔,苍生十年百万劫,天下兴亡百姓苦,人间何时太平日?

这是黑衣斗篷男子在年少时读过一首诗,这首诗大抵是后人嘲讽余青云肆意妄为,导致人间生灵涂炭所作的。

也是在那十年,斗篷男子也亲眼见识了,什么叫生灵涂炭;无数人,生离死别;无数人,毁家纾难;也终于明白了书上说的那一句‘苍生十年百万劫’沉重的含义。

人间生灵十不存三,万废待兴。

在中州有人舍生取义,以身血肉为柱,撑起了天地,从此天灾**,慢慢消弥。

百年后在天柱前,又有一人,为天下修士请愿,传法于天地,自此开启了大修仙时代!

此后的无数年,黑衣斗篷男子追随者桃花的脚步,不急不躁的走遍了无数山河大海。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长时间,那一日桃花飘到了一片大海之上,海面风平浪静,斗篷男子如履平地一般的在海面上漫步行走着。

海日生残夜,正逢旭日东升之际,天开一线。

初阳照耀着海面一片金黄,斗篷男子看着那盘坐在海水上,面容好似枯槁一样的老和尚,表情微微愣了愣,慢慢的走到了老和尚的面前。

老和尚就睁开了眼,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斗篷男子笑了笑,感慨道:“又见面了!”

斗篷男子也是感慨道:“是啊,有见面了!”

这名枯槁老僧,就是在南笛以身殉道时,那位大天龙寺亘古不灭的佛光下,缓缓东行的老和尚。

老和尚的一句“有见面了”;是说七百年前的大天龙一别之后,可是斗篷男子的“有见面了”却是在更久之前。

斗篷男子看了看平静的大海,问道:“许久未见,不知大师在这里,又是所谓何事?”

老和尚答:“等人……”

斗篷男子问:“在一片大海,烟波浩渺,万里渺无人烟,大师在这里能等到什么人?”

老和尚微微一笑:“七百年天地能变沧海,八百年沧海如何不能变桑田呢?谁知道以后这里是不是这个样子?会来的终究会来,能见的迟早会见,先生说是不是这个理?”

斗篷男子叹了口气问道:“莫不是?大师你也觉得余青云错了?”

老和尚答:“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这方天地只要多死一人,就都是错的。”

“可是如果不那么做,会死更多的人,现在是十不存三,如果真的让天罗界人,大举入侵我云霄大界;说不定,我和大师就没有机会站在这里指点江山了。”

老和尚摇了摇头:“为救一人而杀一人,是错;救百人而杀一人,也是错;救万人杀一人,依然是错;每一个生灵都有属于自己的宿命,万万轮不到他人去操控。”

斗篷男子听了老和尚的话没有生气,反而有一丝自责,因为南笛的死,本就和自己有关,老和尚之所以针对余青云,何尝不是针对自己呢?他看向前方,那比之前更加金黄的海面,平静问道:“那如果杀万人是为了救一人呢?”

老和尚听了斗篷男子可谓是诛心之语的一番话,没有立即反驳,反倒出奇的是沉默了,良久以后,苦涩一笑:“若不问罪行,只根据其动机来说的话,倒是苦了那吃力不讨好的后生了。”

斗篷男子微微一笑:“大师能这么想就好。”

然后看着一片大海,拔出剑,轻轻道:“是这里,没错”,提剑,对着虚空轻轻一挥,一道剑光一分为二,稍纵即逝,刹那间就消失在天地之中。

看着沉默不语的老和尚,斗篷男子从怀里拿出,南笛身死后留下的舍利子,递到了老和尚身前,道:“这是南笛死后烧出的舍利子,今日交给大师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物归原主了。”

老和尚叹了口气,摇了摇头拒绝道:“既然是他给你的,你就收下吧!在因果这方面,南笛看的比我通透,他给你那自然有给你的理由!”

斗篷男子“恩”了一声也不强求,把舍利子反手一转,便收了起来说:“若无其他事,那我就先行一步了,我还要去一趟吴地……”

老和尚点了点头,斗篷男子正欲走过,忽然想起一事,回头问了句:“不知大师法号?”

老和尚笑了笑:“青灯古佛。”

斗篷男子对着老和尚点了点头,一切尽在不言中。

初阳渐高,残阳退却。

相传佛祖南笛的师傅是天地初开时,第一缕曙光,那一缕曙光曾被一大能修士,存放在天龙寺的青灯古盏中,日日聆听佛法,后衍生出灵智,化为佛身,照耀着整个西域。

斗篷男子见过老和尚后没有停下脚步,跟随着桃花又到了烟花三月的吴地,在江南的风雨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见了想要遇见的人,又过了不知多少年,他去了一趟碧云国,看完了那个儒家圣人的一生,又去了缥缈峰,将身上惊?@剑,葬于山巅。

又过了好多年,他来到了一个小城,在桃花盛开的季节,他轻轻的推开了书院的木门,揽下书院门口桃树上的一束桃花,看着私塾中窗户旁边,那被初阳照的红扑扑的年轻脸颊,在那斗篷连体的黑色帽子下,大半张脸都给遮住的斗篷男子,只能看见他嘴巴部分微微上扬!

斗篷男子看着私塾微笑,道:“光阴刹那,一曲百年,何人记?只道那时年少,仗剑天下,歌尽几多繁华!那年洛阳城桥头,花开半夏,似你如花,只愿与你青丝染雪,好似银装裹华发。蓦然回首,青鸟记事无人忆,望川桃花今春以开满夏。又道是剑本凡铁,吾此念不灭,不负卿!”

天河海支流武陵江以南,武成国江东郡,望川城北东乘书院,我们的故事,就要从这里开始!看更多好看的小说!:HHXS665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