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丹凤找爹娘要钱,韩十三一问,才知道丹凤买了半个庄子,名字还是写的二宝的。
韩十三轻叹,“丹凤,你这……你也得多替自己想想,给自己多攒点钱。这样吧,欠杜公子的五十两就由我们来还,你就不用管了。”
丹凤笑出酒窝,直摆手,“那可不行,怎么也得让二宝出出血。”
丹凤也是怕大宝心里不平,毕竟他的铺子才用了一百两,得来的租金也花在给二宝买的地上面了,而二宝的地却要三百五十两。
韩十三显然也想到此节,“行,这五十两就让他自己赚去。你的钱,爹娘会给你补上的。”
“爹,不用啦,我的钱也是大家一起赚的。”丹凤也不是自私的人,家里人帮着她收鸡蛋、买猪,她才能存下钱。
韩十三和喻氏不同意,在他们看来,闺女是要嫁出去的,要留也留不了几年了,到时去了夫家,没钱伴身容易吃亏。喻氏当初被公婆嫌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没嫁妆。
韩丹凤也没跟他们争,她有自己的安排,下一步还想给父母买个田或地,就当他们的“养老金”了。
这样,就算是哪天刘老头让她离开,她也能放心了。
喻东时和雷先生先后开始养棉花,却养出了两个样。
喻东时的又矮又壮,像极了白叠子的样子。雷先生的晚了几天,棉花苗却比喻东时的高,瘦长瘦长的,
“雷先生你这棉花苗长得真着急。”喻东时取笑雷先生。
起初,喻东时见到雷先生,还热情洋溢。得知他是当今皇上的老师,就敬而远之了。在普通人眼中,那是多大的官呀。后来慢慢熟了,了解了雷先生的为人,才敢跟雷先生说话,现在连玩笑也敢开了。
雷先生也没明白,同样的种子,同样的方法,怎么自己的棉花苗长这么高,“没事,没事,长高了还能多结几果棉花呢。”
他不缺钱,并不执着于要把棉花培养成白叠子。
雷先生不执着,李家村却有好几家执着的。他们宁愿只要一两棉子,就是想着早点弄出白叠子,好拿去换钱。
他们买不起花盆,韩家的前车之鉴,让他们不敢把棉籽种地里,于是种棉花的容器五花八门起来。
有用桶子种的,有用锅种的,有用水缸种的,还有用砖垒了个容器种的。
他们精心养护,恨不得每天看八遍,结果他们的棉花树比雷先生的还要高。
眼看是长不成白叠子了,他们把棉花苗移到地里,期待能开出棉花来。空出来的容器又开始了种下一批棉籽。
一个月过去,韩家的棉花地里开花了,继而花谢了,结出一个个绿色的棉桃。半个月后,值夜的林大壮发现了第一朵开出来的棉花。
第二天一大早,韩家的棉花地再次围满了人,都围着看那朵棉花。
“你们看那是什么?”
“那是棉花吧!”
“那边那个白色的好像也是!”
一时间,村里人就像寻宝一样,找寻起棉花来。
这下韩家连棉花也不用自己摘了,日夜守着的人没事做,看到一朵就摘一朵。等棉花全部收完,一上秤,四百二十斤棉花,得棉籽二百五十二斤。
按照事先约定,韩家给村里每家都送一斤,除了四户没在家的,每家都送了。
这消息也传到了秀才村,这将从葛氏没出面,来的是韩长庚。韩十三作主,称了三斤棉籽给他,又给秀才材每家送去半斤。
孙林、王二姑娘,还有黎扬等人,也各分到了一斤。韩十三又留下三十斤,六斤是给几位大舅哥的,还有二十四斤是给他捐了钱的同事的。
等分完这些,还剩下一百二十二斤了,把零头二十二斤送了给杜子铭,剩上的一百斤,直接留着新买的庄子用。
韩家收了不少棉花,同时也收了不少棉花树。棉花树韩家是准备用来烧的,结果村里人纷纷说烧了可惜。
“一捆柴换一棵棉花树。不,两捆柴换一棵!”黄老汉说。
他家的棉花树又失败了,移到地里的棉花树开了花,也不知道能不能结棉花。
“两捆柴就不用了,愿意换的就半捆柴一棵吧。”韩十三如是说。
毕竟他拿了这些棉花树也没有其它用,能换半捆柴他就很高兴了。
结果村里人一听信,都挑着柴来换,一时间,韩家的院子里堆满了柴禾,连走路都不方便了。
韩十三看着满院子的柴也愁,“我明天去问问福掌柜还收不收吧。”
自从家里忙,他已经停了给福掌柜送柴。结果去找福掌柜一问,还真要,正好店里后院也可以放,福掌柜跟他说,“韩兄弟,你就先送一百捆过来,后面的柴禾也不用你特意送,进城的时候能带几捆就带几捆。”
一百捆柴就是两百文。那些棉花树换来的柴禾能换到三两多银子。
韩十三很是乐呵,赶着马车回去,到了城门口看到有个人背影很熟,近了一看,是韩老四。
看到韩十三,韩老四有些慌张。
韩十三有些疑惑,也没往心里去,让韩老四上车,捎他一段。韩十三要送他回来,韩老四不让。到了韩十三家,韩老四下车的时候,从兜里掉出一块碎银,很快又被他捡回去了。
有了福掌柜收柴禾,韩十三于是放心的用棉花树换柴禾。好在搬走一百捆之后,院子里不至于走路都走不了了。
村东头的黄老汉一口气换了十棵棉花树。他把棉花树下面那一截砍掉,只留下个尖子,插到花盆里面固定好。除了上面没有棉花,还挺像白叠子。
这样的“白叠子”,他拉到镇上去卖,五十5文一盆,别人抢着要。卖到剩下最后一盆的时候,他喊价100文,被人抢着要了。
黄老汉顾不得回家,直接去了韩家,要出铜板买,愿意出两文钱一棵的棉花树。
韩十三有些苦恼,衷心建议他拿柴禾来换。一捆柴送到福掌柜那里是两文钱,平时只要一文。他只要求半捆柴就能换一颗棉花树,黄老汉偏偏要出两文钱。
黄老汉也有自己的打算,虽然用柴禾来放比较省钱,可是他现在哪有时间去砍柴。两文钱虽然不少,相比卖五十文一盆,甚至是一百文一盆,就显得很少了。
韩十三没办法,只好答应他。
黄老汉拿出一百文,换了五十棵棉花树。韩十三想帮他把棉花树捆起来,黄老汉拒绝了。他怕弄伤了棉花树,小心翼翼分了几趟运回去。
没两天,黄老汉在街上卖棉花树的时候被村里人看到。
一棵棉花树可以卖到一百文,村里人炸锅了,都来韩家换或买棉花树。一下午就把韩家的棉花树买关了光了。
等到黄老汉把棉花树卖光回来,直接去了韩家,傻眼了,韩家的棉花树一个不剩。
黄老汉一屁.股坐地上,嚎啕大哭,“我的钱呀!”
弄得好像他家骗了他的钱一样,韩丹凤不由觉得好笑,“黄大伯,您可以去其他家问问,有好几家买了上百棵的,应该可以匀出一些给您。”
黄老汉顿时不哭了,急匆匆跑了。
韩丹凤后来听毕婶子说,李二兄弟俩主动找了黄老汉,把用柴禾换来的棉花树全部卖给了他,是四文一颗卖的,卖了两百文。
村里人都笑这兄弟俩傻,拿到镇上最少能卖二两半银子的棉花树偏偏被他们两百文卖了。
结果到了下午集体傻眼了。卖“白叠子”的太多,相互压价,降到了十文也没人要。沉不住气的回来就去找黄老汉,想把棉花树按成本价卖给黄老汉。
黄老汉拒绝了,他一天下来,也只卖出一棵。
李二兄弟趁这个机会出手,收了八十棵棉花树,又买了些花盆,种好后借了个板车,兄弟俩拉了二十盆去县城。
五十文一盆,二十盆“白叠子”售卖一空,还有人问还有没有,兄弟俩喜极而泣,连夜回了家,马不停蹄又拉了一车。
兄弟俩俩是过惯苦日子的,并不怕吃苦。靠着卖棉花树,兄弟俩硬是赚到了五两银子的彩礼钱,把李二的亲事定好了。
喻罗氏给韩丹凤做好衣服后,又给大宝和二宝做了,才准备给自己老两口做。韩丹凤一看都秋天都到了,直接把棉花拿出来,让喻罗氏做棉衣。
喻氏是做过羽绒服的,比较有经验,也帮着一起做。
等到棉衣做好,喻罗氏穿上了,直喊暖和。韩丹凤请外祖母又给外公做了一件。
喻东时的棉衣做好的时候,冬天也到了。
久违的系统声音响起。
系统:主人,恭喜您升八级。这次您可以自己选择一样农作物上架。韩丹凤一看,选择还真多,白米、玉米、高粱、红薯、棉花等等。
韩丹凤在白米和棉花之间考虑,最后选了棉花。有了棉花,就可以大量做棉衣了。
美中不足的是,棉花是已经去掉棉籽的皮面,没办法留种。
韩丹凤换了才五百斤棉花,堆成了小山,想起杜子铭想去江州开秀坊,这运输就是个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