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人都笑这兄弟俩傻,不会算账,拿到镇上最少能卖二两半银子的棉花树,偏偏被他们两百文卖了,兄弟俩也不分辩。
结果到了下午,集体傻眼了。卖“白叠子”的太多,相互压价,从五十文降到四十文,四十文又降到了十文也没人要。沉不住气的回来就去找黄老汉,想把棉花树按成本价卖给黄老汉。
黄老汉拒绝了,他一天下来,也只卖出一棵,而且仅收了十文。
李二兄弟趁这个机会出手,两文钱一棵收了八十棵棉花树,又买了些花盆,种好后借了个板车,兄弟俩拉了二十盆去县城。
五十文一盆,二十盆“白叠子”售卖一空,还有人问还有没有,兄弟俩喜极而泣,连夜回了家,马不停蹄又拉了一车。
兄弟俩俩是过惯苦日子的,并不怕吃苦。靠着卖棉花树,兄弟俩硬是赚到了五两银子的彩礼钱,把李二的亲事定好了。
韩家的玉米照样比别人家早了几天,吃食店开始卖嫩玉米了,嫩玉米一开卖,就受到了好评,两文钱一个的玉米,香甜可口,很是受欢迎。
没人注意的时候,韩家已经把嫩玉米摘了大半,收进了韩丹凤的空间。
雷先生盼了两个月的嫩玉米,这次终于吃了个饱。
有那种得晚的,眼看韩家的玉米变老了,就来问他们收不收嫩玉米,这个人就是黄老汉。韩家虽然空间里还有足够多的嫩玉米,却不能光明正大的拿出,于是就收了黄老汉的玉米。
其它人后悔没有黄老汉反应快,只能找其它办法。李二兄弟去县城的路已经熟了,他们没有地,眼看韩家的嫩玉米卖得不错,他俩买了辆板车,收了半车玉米。他们这次又弄了个炉子和锅,带着半车玉米去了县城。
到了县城,玉米煮起来,闻到玉米香甜气味的都围过来问。现在玉米还没普及,知道的人并不多。县城人多,两文钱一个的玉米,比韩家吃食店还受欢迎。
兄弟俩卖到天擦黑才往回赶,一天下来赚了四百八十文,兄弟俩舍不得花钱买吃的,中午吃的是玉米,晚饭是拖到回家才吃的。
兄弟俩又来韩家进了些方便面,卖玉米的时候,顺便卖卖方便面。
嫩玉米容易变老,兄弟俩卖了十天后,没有玉米可以卖了才作罢。据说兄弟俩十天赚了五两多,已经张罗着给李三也找个媳妇了。
村里人一阵唏嘘,穷了二三十年,这兄弟俩像是突然开了窍,短短时间就赚了十两。
有那心思活泛的,已经在想着把自己家女儿嫁给李三的可行性。这些人还在犹豫不决,已经有人先动手了。
黄老汉早年妻子病逝,留下一女,黄老汉一直当儿子养的,打算以后招个上门女婿。结果黄老汉这闺女,叫黄菜花的,看上李三了。
黄老汉起初不同意,李三比闺女大了十岁,家里一间像样的房子也没有。无奈拧不过闺女,只能请了里正和韩十三提亲。
韩十三没想到,提亲这种需要有名望的人出面的活也轮到了他。其实还是多亏了玉米和棉花,韩家提供的玉米种子,大家是有目共睹,集体大丰收了。棉花种子大部分还没种下,只是已经少部分人通过棉花树赚到了大钱。
韩十三跟着里正去了李三家。李三偷棉花树之事发生后,韩家没追究,李三见到韩十三总是特别尊敬。
里正和韩十三一说明来意,兄弟俩齐齐沉默,李三是想找个媳妇,只是之前并没想过要入赘。
李三给两人倒了碗水,“叔、韩叔,你们让我想想,明天给您二位答复可以吗?”
婚姻大事不能儿戏,里正和韩十三也没急着催,让他想清楚。
李三第二天回了信,他哥李二不同意他入赘。不过他说了,自己没有双亲,如果黄家愿意,仍是由他娶黄菜花,他愿意出五两银子的彩礼,到时把第二个孩子跟黄老汉姓,以后也给黄老汉养老。
后代有了,养老也有人了,其实就只差个名份。两人把话传给黄老汉,黄老汉微一思索就同意了。彩礼也没要李家的,让李家用这钱盖个房子。
五两银子,其实也就勉强盖个一间半的小房子。李二让李三先把兄弟盖起来,李三有却是不肯,自己住新房子了,留大哥住这漏风又漏雨的破房子,他心里过意不去。
于是李三拧着礼物来找韩十三了,一方面,感谢他提亲,另一方面,看韩家的日子蒸蒸日上,也是来找韩十三出出主意,看看还有什么来钱门路没,他想再赚点钱,兄弟两一起盖房子。
韩十三自己与大哥家关系不好,看李家兄弟这么团结还挺欣慰。让韩十三出主意赚钱,韩十三一时半会还真想不到。
正好看到孙林来送鸭毛,韩十三想起马上冬天了,他家要的鸭毛也多起来,就把李三介绍给孙林,让他跟着孙林学。
孙要早在上个月就把钱还清了,说是下一个目标要赚钱买头牛。
李三并没有因为对方年纪小就看不起孙林,孙林也不怕李三抢他的生意,于是李三还真跟着干起来。
其实孙林做的,跟袁货郎差不多,只是袁货郎更注重销货,顺便收鸭毛,一个担子就足够了,而孙林更注重收鸭毛,顺便销货,没有板车不行。
李三跟着孙林跑了三天,任劳任怨帮着赶着,帮着搬上搬下,孙林也没瞒着,他进货都是韩家帮忙带的,李三照样请韩家帮着进货,只是孙林主要在三羊镇跑,李三就跑得更远一些。
李二知道兄弟的打算,也跟着兄弟一起去收鸭毛收鸡蛋,兄弟俩比孙林力气大,轮流着拉车,就算是没有牛车,一天下来也不比孙林少,就是路程比较远,等到了家别人都睡熟了。
韩家的玉米收了没几天,其它人的也陆续收了,杜子铭的庄子里的山地种了一百亩,收了□□万斤玉米,江州零食店的爆米花终于上货了,果然如同韩丹凤所料,爆米花很受欢迎,特别是小孩子爱吃。
零食店的生意更加火爆。
喻罗氏给韩丹凤做好衣服后,又给大宝和二宝做了,才准备给自己老两口做。韩丹凤一看都秋天都到了,直接把棉花拿出来,让喻罗氏做棉衣。
喻氏是做过羽绒服的,比较有经验,也帮着一起做。
等到棉衣做好,喻罗氏试了试,直喊暖和,韩丹凤请外祖母又给外公做了一件。
喻东时的棉衣做好的时候,冬天也到了。
久违的系统声音响起。
系统:主人,恭喜您升八级。这次您可以自己选择一样农作物上架。韩丹凤一看,选择还真多,白米、玉米、高粱、红薯、棉花等等。
韩丹凤在白米和棉花之间考虑,最后选了棉花。北方战事已经结束了,粮食不用抢了。眼看冬天到了,有了棉花,就可以大量做棉衣了。
美中不足的是,棉花是已经去掉棉籽的皮棉,没办法留种。
韩丹凤仅兑换了五百斤棉花,就堆成了小山,想起杜子铭想去江州开秀坊,她不由发愁,这运输就是个大问题。
杜子铭看到堆成小山的棉花,瞳孔一阵,他聪明地没有问棉花是哪里来的,而是问到,“棉花能稳定供货吗?”
“没问题。”韩丹凤很是肯定,随即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就是这棉花吧,占地挺大了,要是运到江州,成本就比较高了。”
这确实是个问题,棉服相对于羽绒服来说,算是个低端商品,要是成本太高,买的人也就少了。他们做棉衣,不仅仅想赚钱,更是想让普通百姓也能暖和起来,杜子铭拧眉思索,“你们这绣娘多吗?”
绣娘多不多,韩丹凤还真不知道,她认识的,也就林毕氏、喻氏、喻罗氏这三个。不过看韩家的市场经常有人拿布鞋或者绣品来卖,应该也不少吧。
杜子铭开口,“我想着,我的房子也建好了,有四间门脸房,或许可以拿两间出来做绣坊。”
其实他的房子,东西厢那么多间,更适合做绣坊,还不占门面。只是他并不喜欢别人在自己家进进出出的。
韩丹凤觉得这个方法很行,在李家村做成棉衣,到时只要运棉衣出去,运输成本大大降低了,“绣娘应该够了,不够附近村还有。”
“那行,就这边决定了。”
杜子铭突然想起一事,“听说雷先生带着福宝宝去我院子摘桂花了,桂花糕早吃完了吧,那桂花酒有没有我的份?”
韩丹凤算算日子,桂花酒正好可以喝了,于是捧出了酒坛,一开封,桂花酒特有的香气弥漫出来。
她倒了一小杯,给杜子铭试了一下,杜子铭大赞,“我在想着,是不是该把我庄子里的树都换成桂花树。”
“你可以先弄一个庄子试试。”韩丹凤建议道。
“丹凤呢?你是不是偷着把酒开封了?”
房间外,有人在问。原来是雷先生闻到酒香寻过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