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壬寅八月,台州地区兴起了一股起义。

带头造反的人名叫袁晁,是当地一个小小的胥吏。

所谓胥吏,基本上相当于在基层工作的员工注意,吏不算是朝廷编制的人员,不享受朝廷的相关待遇,不仅工资挣得不多,甚至就连基本的社会保障都没有,逢年过节也没多少福利可发,算是古代的临时工。

这个职业的特点基本上就是,有什么脏活累活通通都得干,但是付出和报酬是不成正比的,甚至有些时候出了事,还需要拉出来背黑锅,当替罪羊例如武则天时代的酷吏来俊臣。

这种夹在两边里外不是人的工作,关键是太得罪人了,一般的人是不会一直干到退休的,如果有,那一定是因为钱。

很显然,袁晁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当然,牢骚归牢骚,抱怨归抱怨,活儿还是要干的,毕竟还指着这份工作养家糊口,就算有天大的委屈,也得受着,谁还不是为了个生活。

可现实不仅喜欢跟这种人开玩笑,而且还开的是致命的玩笑。

这一年,朝廷下达了一道指令,任命前户部侍郎元载担任租庸使。

元载,字公辅,凤翔府岐山县人位于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县,唐朝中期宰相。

说起元载这个人,其实也是个从寒门走出来的学子,一步步摸爬滚打好不容易混到点起色,却又碰上了安史之乱,没办法,只好跑到江南去避难,等到东西两京收复之后,这才又重新回到了皇帝的视线里面来。

元载是个有能力的人,起码在算账方面,这个能力还是无人能及的,当时在位的唐肃宗李亨也很欣赏元载这块好材料,于是便任命元载来负责唐帝国的财政收支。

元载本就精明,这种工作自然干得也是得心应手,很快便又获得了宦官李辅国的支持,元载算是一路平步青云直上,直至最后当上宰相。

虽然是当上了宰相,可是当时的天下的战火虽然刚平息不久,留下的是一个烂到不能再烂的摊子,国家财政已经连续多年赤字,入不敷出早已成为常态,很明显,元载的上台,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元载这位老兄实在是太过精明,精明到提的增加财政收入的建议都能够要人命。

元载认为,江淮地区虽然经历了刘展叛乱以后会讲到这个哥们,可是毕竟这里是江南鱼米之乡,就算是再怎么破坏,经济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毕竟朝廷的税收和财政就全指着这个地区来创收了。

新上台的唐代宗也觉得元载的建议很合理,于是便问元载打算怎么从江淮地区征收赋税。

“陛下,自天宝十四年安史动乱以来,生民凋敝,赋税断绝,江淮之地已经有八年没有向朝廷缴纳相关的赋税,臣认为,应该算上八年亏欠的租庸和逃避劳役兵役的人员名单,列一个大概的数目进行征收,毕竟八年动乱,死伤甚多,精确计算是无法做到的,只能取一个大概的数字。”

唐代宗听了之后,觉得元载的建议很好,随即便任命元载去执行,并封其为租庸使。

所谓租庸使这个官职,起于北周,是专门用来负责征税的朝廷官员。因为唐代前期推行租庸调制,故而起名租庸使。

而租庸调制是唐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起税收特点就是要按人丁来收取定额的赋税和执行一定的徭役。

这个制度的前提是人均分配土地的均田制每个人分给多少土地,到了多少年之后一部分土地可以成为私有土地,另外一部分则在死后还归官府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假如张三分配到了一百亩地,其中八十亩是用来种植朝廷赋税所征收的粮食,既口分田,另外二十亩则是属于张三自己的个人田产,既永业田,朝廷就是按照这个均田标准来征收赋税。

听起来,好像这个征收制度也挺合理的,可是细细品一品,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了。

首先,租庸调的征收时间是不确定的,有可能一年收好几次,也有个能两三个月收好几次。

再次,租庸调必须依托账籍登记,本身租庸调就是按照户籍和均田数量来按照人丁分摊赋税的,如果户籍制度管理有漏洞,就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比如一个村子里原先登记的居住户口是三百户,结果收税的官员去调查才发现,还有二百多户已经成了流民,没有了土地,可是这赋税还得照收,总不能重新登记重新分配田地吧所以,收税的官员就把这流失的二百多户的人丁名单,按照当初账籍登记的田地多少,平均分摊到那剩余的一百多户身上,可以说是赋上加赋,税上叠税,老百姓相当吃不消。更何况这账籍登记在县里有备份,在州里有备份,在户部也有备份,按理来说是应该差不了了,可是古代也不经常搞人口普查这种大动作,所以经年累月下来,这里面的数据就变成了毫无价值且坑爹的数据。

最后,租庸调制度依托于均田制,一旦出现战乱和兼并的情况,这种收税制度就变得毫无作用,老百姓没地了,那还能缴纳朝廷定额的赋税,更别说用多余的粮食去代替劳役了,百姓变成流民,劳役也就无法执行,赋税和丁役都没法执行,租庸调制度自然荡然无存。

另外,在租庸调制度还没有废除的时候,唐朝一直还有别的徭役项目,例如色役。就比如说有些能工巧匠被朝廷征收进入朝廷之后,替朝廷和皇帝服务,他们从事的活动也算是劳役,宫廷御厨颠个勺,炒个菜,太医照方抓药,给皇帝修坟刻碑等等项目,都算是色役,而这种徭役在两税法没有推出的时候十分的普遍,老百姓是深受其害。

当然,就事论事来说,元载提的这个建议并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拖欠了朝廷的赋税,迟早都得交上,总不能因为打了八年仗,这笔账就欠着不给了吧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八年的安史之乱,把个大唐帝国搞得是身心俱疲,老百姓日子过得是战战兢兢,朝不保夕,好不容易稳定住了,如今却要江淮地区的老百姓一下子缴纳拖欠八年的赋税。

政令下达之后,虽然江淮地区哀声哉道,但好歹没有闹出什么大乱子来,可唯独到了台州,问题就来了。

当时台州正赶上闹瘟疫,死了好多老百姓,很多土地变成了无主之地,朝廷的度支使收税管员到达这里来查户口的时候,一查账籍,结果发现死了那么多人,一时之间也是有点头疼。

老百姓已经不能用怨声载道来表现他们的愤怒了,他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决心,不让我们活,那就跟你们拼命。

于是乎,台州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抗议行为,一时之间,乱成了一锅粥。

百姓暴动,官府自然不能不管。

袁晁毕竟是吃官家饭的,这种工作本来就是分内之事,自然他也就去了,可是去了之后,袁晁就有点后悔了。

官府的官员见局势依旧混乱,便质问袁晁,袁晁则面不改色,陈述了百姓身处水深火热境地的遭遇,希望官员能够网开一面,酌情处理。

但上司可不是什么善茬,毕竟现今碰上这么多事儿,处理不好,怕是位子难保,本来就一肚子气的上司索性直接把所有的愤怒全都发泄到了袁晁的身上,给他来了一顿皮鞭伺候。败寇列传更新速度最快。

src"webpackext.z5e6af4946.js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