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监四年公元502年壬午萧衍接受南齐最后一任君主实际上傀儡萧宝融的禅让,成功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南朝历史上的第三个政权南梁。
虽然萧衍成功登上了皇位,但是实际上还有很多棘手的麻烦没有彻底解决掉。
比如说前朝的益州刺史刘季连。
刘季连,字惠续,祖籍彭城,是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同族兄弟刘思考的儿子,一个有着野心但却有懂得韬光养晦的人。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刘季连的命还是很好的,当年萧道成灭刘宋的时候,把刘裕的后代杀了个干净,独独刘季连逃过了被杀的厄运。
从死神屠刀下活下来的刘季连并没有选择沉沦,而是一直隐藏自己的抱负和野心,企图在某一天再度复兴刘宋。
寄人篱下苟活,总好过去死,这是刘季连人生路上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座右铭。
所以在南齐朝代里面,刘季连不惜一切代价,一步步慢慢往上爬,一点点开始积蓄反齐的力量。
这个过程虽然很漫长和艰苦,但是刘季连比较能忍。
他不仅顺利熬死了南齐的所有皇帝就连南齐最后一任皇帝萧宝融都没有熬过他,而且还在南齐朝廷里压制了很多招惹他的对手。
比如说始安贞王萧道生的儿子萧遥欣。
萧遥欣是南齐末代皇帝萧宝融的亲叔叔,地位和身份自然不一般,可是就因为当年在公开场合侮辱过刘季连,搞过人身攻击,结果就被刘季连穿了一回小鞋,至此之后,刘季连成功压制了萧遥欣的风头。
如果只是在南齐内部用搞分裂的手段来实现复国梦想的话,那确实是有点小看刘季连了。作为拥有复国梦想的理想青年,刘季连心里很清楚。
如果没有个根据地的话,那一切都是白搭。
所以,刘季连在等一个机会。
建武四年公元497年丁丑刘季连要等的机会终于来了。
朝廷担任刘季连为益州刺史,负责蜀中所有的大小事务。
起初到益州工作的刘季连还是比较负责任的,基本上到了之后就展开各种治理和整顿,把当时的益州治理的是井井有条。
当然,刘季连肯定不是出于公心和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出发点去治理的,而是因为他以后想要在这片土地上施展自己光复刘宋的抱负。
说白了就是把这里变成自己割据的地盘,然后拿益州的老百姓当炮灰使。
天府之国虽然历来都是兵家必争和割据的重点地区,但历史的教训也告诉我们,想要在这个地方图谋兴复,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益州虽然有天然的地利优势,可以成为重要的军事屏障,但却只能守,不能攻,所以,刘季连把宝压在益州这个地方,确实也是欠妥。
但在当时,刘季连忍气吞声能熬到一州之长的位置,也确实是不容易,那还有闲心去挑挑拣拣呢
其实当时刘季连割据益州的想法还是很正确的,因为南齐国内已经呈现衰败之势,基本上朝廷里面打着小九九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自己能够在这种环境下控制益州,也是相当的不容易了。
先割据,再光复,这是刘季连目前最迫切想要干的事情。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刘季连要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打乱了他的是所有节奏。
这个人就南梁开国皇帝萧衍。
萧衍取代南齐之后,干的头件大事就是把刘季连的益州刺史给撤了。
刘季连是很了解萧衍的,这位仁兄那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认定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所以,被萧衍发出撤职命令的刘季连心里倍感不爽,但是又没有办法。
而此时,复兴刘宋,对于刘季连来说,已经开始成为了一个未知数。
但刘季连也不是个肯轻易认输的人,毕竟熬了这么多年,熬死了南齐那么多皇帝,眼看着就要有点苗头了,这好处说什么也不能被萧衍这家伙给捞了去。
刘季连选择和萧衍“死磕到底”。
萧衍的撤职报告送到益州,刘季连想都没想就撕了个粉碎。
“好你个萧衍,既然你先动手了,那也别怪我不客气了。”
刘季连正式向萧衍发出公告,益州全境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随时欢迎萧衍的部队前来“光顾”。
而萧衍得知刘季连割据的意图之后,气的也是直跺脚,当即下令,率领人马,开赴益州,准备武力夺取益州。
起初和萧衍的部队交手,基本上双方都是各有胜负,谁也拿不下谁,可是到了后来,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萧衍的兵马源源不断地往益州运,而据守益州的刘季连兵力却是越打越少。
不光兵力消耗无法弥补,粮食的短缺也是个要命的问题。
民以食为天,吃不上饭,这仗铁定输
天监二年公元503年癸未耗不起的刘季连终于向萧衍低头了。
比起以往那些为了利益争得你死我活的英雄豪杰来说,刘季连还是比较识趣的,他并没有选择死磕到底,而是很识时务的选择了投降。
虽然投降这件事情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儿,但对于刘季连这种有野心的人来说,投降,根本就不是什么事儿。
不要脸,当不成人,要脸,干不成事儿。
在平定了益州这个大麻烦之后,萧衍为了稳住这个地区,决定用自己信得过的人前去管理。
萧衍派出去的这个人叫邓元起,此人是萧衍最为信任的官吏之一。
邓元起,字仲居,南阳人,一个不太会看人脸色办事的心腹人员。
当时北魏正打算进攻晋寿古代县名,位于今四川彭州市西北,然后直扑汉中,坐镇益州的邓元起知道这个消息之后,说了一番自信满满的话。
“朝廷万里,军不猝至,若寇贼侵淫,方须扑讨,董督之任,非我而谁,何事匆匆救之”
区区蟊贼,我一个人就够了。
当时邓元起本打算回家赡养老母,向朝廷提出调职请求的,可是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邓元起还是有点放心不下益州的情况。
朝廷在第一时间得知北魏进犯晋寿之后,赶紧下了一道诏书,让邓元起负责救援汉中的军务,同时,邓元起调职的请求得到批准,新任的益州刺史改由西昌侯萧渊藻担任。
萧渊藻,字靖艺,梁武帝兄弟的儿子具体是哪个兄弟,不太清楚。
当时的萧渊藻年龄还不到二十,一股子心高气傲,血气方刚的脾性。
萧渊藻刚到益州上任的时候,还是满心欢喜的,因为能作为一州的刺史,这对于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少年来说,多少还是有点激动的。
可是去了益州之后,萧渊藻就失望了。
他没有看到口中说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看到的却是一穷二白的景象。
萧渊藻刚去益州上任,就对官署的财产进行了清点,结果在清点武器库的时候,发现居然一件兵器也没有。
更让萧渊藻意想不到的是,甚至粮仓里连一粒米的储蓄也没有。
这让萧渊藻有点郁闷了,于是他命令手下人去调查武器和粮食的去向,结果调查来调查去,调查到了邓元起的头上。
当时为了解围晋寿,邓元起临时把益州的武器和粮食全都抽调走了,临走的时候,也没有和萧渊藻这个新任的刺史做好交接工作,导致萧渊藻对这件事一直是耿耿于怀。
如果只是因为救援晋寿,抽调走武器和粮食,尚且可以谅解,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就让萧渊藻有点火大了。
有一次萧渊藻找邓元起要益州的好马来骑,结果不给面子的邓元起甩了一句话给萧渊藻。
“年少郎子,何用马为”
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要什么宝马奔驰啊这不是瞎胡闹吗
所以,邓元起很果断的拒绝了萧渊藻的请求。
这下萧渊藻可不干了,他强忍着胸中的这口恶气,准备在某一天的某一刻爆发出来。
不得不提一句,萧渊藻虽然年轻,但是心眼很小,为了整治邓元起,他专门安排了酒局,邀请邓元起前来陪场,结果在酒席上,故意灌醉邓元起之后,将其杀死。
杀了邓元起之后,为了不让人怀疑是自己处于私愤杀的,专门对邓元起的旧部谎称这是皇帝的意思。
作为一个朝廷的要员,在公众场合撒谎,而且还是拿着皇帝的名义,这简直就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但是萧渊藻不是一般人,他是皇帝的侄儿,说什么也是自家人,哪怕就是他杀了朝廷命官,一样也没什么事儿。
可萧渊藻这种未经领导批准,为了自己私愤而打击报复的行为还是引起了萧衍的不满,当时邓元起的旧部就有人把邓元起被杀的调查情况告诉了萧衍,矛头直指萧渊藻。
萧衍对于萧渊藻这种做事不过脑子的行为非常的痛恨,当庭骂了萧渊藻一通。
“元起为汝报仇,汝为仇报仇,忠孝之道如何”
这话还是比较狠的,直接把萧渊藻骂成狼心狗肺,忘恩负义的小人。
当然,萧衍骂的是对的,萧渊藻这种目无尊法的行为确实应该要付出代价。因为当时有人把萧渊藻告了,所以为了给大家一个交代,萧衍只能是象征性的把萧渊藻贬为冠军将军,然后继续回益州去当刺史。
那么邓元起的案子到这里就算是了结了,可是,回了益州之后,萧渊藻也不好过。
因为有人造反了
天监四年公元505年乙酉益州老百姓焦僧护聚众万人在益州境内公开和南梁朝廷对着干,一时之间,益州处在一片人心惶惶之中。
当时益州的大小官员全都坐到一块开会商量对策,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有包抄的,有迂回的,有打消耗的
反正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主动请缨作战的。
萧渊藻看到官员没有一个愿意站出来的时候,当即一拍桌子,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他自己要亲自带兵去讨伐焦僧护。
此话一出,犹如晴天霹雳,瞬间把在座的各位益州官员惊呆了。
萧渊藻是皇族宗亲,如果亲自带兵去讨伐,万一有个闪失,这帮人没法向萧衍交代,所以,当时很多人连连摇头,极力劝说萧渊藻不要去冒这个险。
可是萧渊藻当时正值少年,哪里管得了那么多有的没的,脑子一热,只想干自己认定的事儿。
所以,萧渊藻为了不让这帮迂腐的官员阻碍自己讨敌,放出了一句狠话。
“谁要是敢拦我,一个字,杀”
话语一出,吵得人更多了。萧渊藻有点不耐烦,当即派人把反对声最大的那个官员拉出门外砍了,用来震慑其他人。
结果大家一看萧渊藻玩真的,屁都不敢放了,全都乖乖的点头。
萧渊藻见大家的意见都统一了,决定亲自坐着肩舆到焦僧护的营地外巡视一下,见识见识这帮敢在自己辖区内造反的老百姓到底有几个胆子。
焦僧护听说刺史大人亲自坐着轿子来“视察”了,乐的开了花。
“想不到还有自己上门来送死的,好那我就成全你”
当萧渊藻的轿子来到焦僧护营寨下面的时候,焦僧护很“礼貌”的招呼了一下萧渊藻。
数百名士卒站在营寨上,拉弓搭箭,直直朝萧渊藻射去。
眼看着领导就要被射成筛子了,士卒们赶紧拿起盾牌来抵御,可是却被萧渊藻一把推开。
“我今天非要看看这帮人到底能把我怎么样”
萧渊藻命人撤去盾牌,然后自己亲自操刀上马,直扑焦僧护营寨。
反观焦僧护营寨,在见到萧渊藻这不怕死的行为之后,士气受到严重影响,赶紧把大门锁锁好。
或许是受到萧渊藻不怕死的精神影响,他手下的士兵也觉得热血沸腾,斗志昂扬,然后直接扑向贼军营寨。
焦僧护见萧渊藻不怕死,内心的触动也是挺大的,吓得都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了,结果还没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被萧渊藻杀了。
如果要给这场战役颁发一个杀敌最佳奖项的话,那肯定非萧渊藻莫属,在这场不对等的战役中,人数不占优势的萧渊藻却占据了上风,而焦僧护却显得有些可怜。
面对这样一个领导,别说造反了,可能说错一句话,都能把你咔嚓了,事情到了这里,我只想送给焦僧护一首诗。
造反之前要想好,没后路还没得跑;
惹谁别惹萧渊藻,不然肯定死翘翘。败寇列传更新速度最快。
src"webpackext.z5e6af4946.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