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适动土、适开业。

韩家的人很忙,二宝大早挖完韭菜苗,才去书房跟着雷先生读书。等到二宝跟着雷先生读了半个时辰的书,福小公子这个师兄才姗姗来迟。

东厢开始建了,韩十三要监工,顺便自己打打下手,省点工钱。

如果说二宝在为韩家以后的前途努力,韩十三在省钱,那剩余的三人则是在努力赚钱。

喻氏看小吃店,大宝看超市,丹凤则看新开张的“市场”。市场的门脸是三个门脸里面最大的。规则早就写好,两边墙上各贴了一张,大门品又摆了一个木架子,上面也是市场的规则。

市场一共分了十五个摊位,左边六个,右边六个,最里面靠墙的一排三个。中间的路还很宽敞。

最里面的三个位置是免费的,村邻们每家一个月可以来免费摆两次,剩下的十二个位子韩丹凤早有准备。她提前去集市上、镇上她经常买东西的一些摊子打了招呼,来这里摆摊前三天给他们免费,这些人长期受韩丹凤照顾,特别是卖肉的,他们就当少做一天生意,带着行当,去给韩丹凤捧个场。

十六这天的市场很是热闹,有卖肉的、卖鸭蛋的、卖布的、卖细面的、卖米的……

除了卖鸡蛋的,都来了,十二个摊位一下子都满了。卖鸡蛋的为什么没来?鸡蛋都补韩丹凤买光了,这会正忙着到处收鸡蛋呢!

韩家把集市搬到了自己家,不仅李家村的人惊呆了,附近的村落居民也闻讯而来。韩家上一次聚这么多人,还是超市开张的那一天。

也有那和韩家关系好的,特意来捧个场,像邻居袁货郎,拼着一天不赚钱,来市场占了三个免费摊位中的一个。

林家毕婶子,鸡蛋都被韩家买光了,不过毕婶子平时勤快又手巧,给家里人做的新布鞋,都够穿两年了,此时就把这些布鞋拿过来卖。

韩丹凤还不知道毕婶子有这手艺,不仅针线齐整,女鞋的鞋面还绣了花,鞋间坠了一颗珠子。男鞋没这么多花样,也是绣了竹子之类的。这不难是鞋,也是工艺品。韩丹凤一看就喜欢上了,她给他爹挑了一双,又给她娘挑了一双,“毕婶子,我要这两双,多少钱?”

毕婶子一看还真有人要,高兴坏了,“十文钱一双,丹凤你要两双,一起给十八文吧。”

不知道系统会不会收布鞋,收的话一定能卖个好价。韩丹凤觉得实在太便宜,立马买下。

此时摊子也陆陆续续开张了,生意最好的,可能是卖肉的摊子。平时舍不得去镇上买肉,现在肉摊都到了家门口,李家村的人又比其它村富裕点,割个一斤半斤的偿个味。

“韩姐姐,我能在这里摆摊吗?”有个声音怯怯地问。

韩丹凤一看,是孙林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了。韩丹凤笑了,指着剩下的最后一个位子给孙林看,“怎么不行,你去那里摆!”

摆摊的大多是看韩丹凤的面子来的,结果却出乎意外,生意虽然暂时比不上集市,也差不多少。集市摆摊看天吃饭,太阳晒,还能硬抗着,下雨可就真没办法了。集市不能天天摆摊,韩家市场没限制。

今天第一天开张,就有这么多生意,生意人都知道,生意是慢慢做起来的。

正如韩家人所料,市场的生意好,也带动了超市和小吃店的生意。大宝和喻氏还想着给丹凤帮忙,结果自己忙得脚不沾地。倒是丹凤把十二个摊位都安排出去了,没她啥事了。她一个个摊位逛下去,买了需要的,就去给喻氏帮忙去了。

喻氏赶她去做饭。大家都在忙,就她一个闲人,新年后第一天开工,总不能让人啃馒头。

韩丹凤做饭前,还忙里偷闲,把韭菜苗给栽空间了。这空间太好用了,栽韭菜都不用小锄头,就像卖肉一样,把手移到韭菜苗上面,意料转动间,韭菜苗就按丹凤的想法栽好了。

刚进厨房,就来了个小尾巴——雷先生在给二宝讲基础内容,福小公子坐不住,主动跑厨房要求烧火。

正月的天,冷嗖嗖的,烧火还真是个好活,丹凤也就没拒绝。买肉的离家近,丹凤一口气买了十斤肉,买了猪耳朵、猪大骨、猪肺。

猪肉也就留了两斤做菜,剩下的都丢给系统了。猪耳朵交给喻氏了,猪大骨和猪肺才是正头菜。她的做法新颖,关键还舍得放油,只要是她做的菜,不论是韩家人,还是黎扬带来的人和雷先生师徒,都喜欢吃。

福小公子吃高兴了,终于良心发现,想起他表哥来,“我表哥最近估计都吃不上了,她妈来了,带着他哥。”

韩家人还是第一次听到杜子铭的家人,韩十三觉得好笑,“他娘和他哥来了,陪陪亲人不是很正常,只是像你这么在的小孩子才会整天想着吃的。”

韩十三还真冤枉福小公子了,他也一个没注意,最后一块猪大骨就被王三虎给抢了,福小公子哪里还管得上想表哥,赶紧夹了一筷子猪肺,“王三叔,你忒不厚待。”

王三虎憨厚地笑了两声,二十多天没吃过韩家的菜,做梦都想吃,这会也顾不上要让着小孩子。

饭菜太美味,让王三虎吃得又满足又担忧,东厢修完了怎么办,这一直是他头痛的问题。

福小公子忙着抢吃的,被他抛到脑后的杜子铭却有些惨。韩家吃的是猪下水,他吃的却是三羊镇最高档的酒楼做的高档菜。只是吃起来却味同嚼蜡,他娘说是带着他哥来看他的,可是一上桌,忙着给他哥夹这夹那,完全忘记了他这个小儿子。

他哥是个宝,他就是根草。杜子铭很是郁闷,他都避开京城,躲到这偏远的小镇,他娘还能找上门来给他秀母子爱。

如果杜子铭能选择的话,他宁愿去韩家,跟王三虎、黎扬等人挤在一个板凳上,吃着猪下水。

虞氏终于注意到小儿子半天没吃一口菜了,“怎么,这菜不合味口?”

虞氏也不知道怎么了,明明是想着来跟小儿子修复感情的,话一说出口,又成了责备。她只能自己描补,声音也温柔了不少,“不合口的话,叫福掌柜换几个菜?”

这跟吃什么菜无关,也跟在哪吃无关,关键还是看跟谁吃饭。杜子铭不能直接说,只能拒绝,“不用了,这几道菜都是聚福楼的招牌菜。您尝尝这道炒合菜,这个时候三羊镇已经没韭菜了,这还是我暖棚里弄出来的。”

他把炒合菜往虞氏那边推了推,母子俩并不亲近,他实在干不出给他娘夹菜的事。

用大棚种菜,大棚时刻得烧炭,伯府在京城向来低调,伯爷是不会干这么奢侈的事。虞氏张嘴就想批评,想到小儿子与她不亲,到嘴的话又吞了下去。

她虽然没说出口,杜子铭也能猜到她要说什么,“儿子这也算不上奢靡,毕竟这炒合菜不是给我一个人享受。光聚福楼一天下来就要卖出二十份炒合菜,赚的钱够大棚三天的费用。而且,大棚也不是只种了韭菜……”

对于他的生意经,虞氏显然不感兴趣,“铭儿,你也老大不小了,你说要来三羊镇随雷先生读书,我们也认了。结果……”

雷先生没收他,或者他没拿出态度让雷先生收他。他却赖在三羊镇不走了,生意越做越大,就是不回京城。虞氏叹了口气,“我和你爹都很想你,盼着你回去。你已经两年没回家过年了。”

家?这个名字对于杜子铭很陌生。“那不是我的家,是我爹的家,你的家,哥的家!”

他爹、他娘,还有他哥,才是一家,而他像个外人。小时候不懂事,不明白别人家都是哥哥让着弟弟,在他家却是他这个弟弟要处处让着哥哥。长大后他那个远房叔叔告诉他,他哥哥不是他亲哥,是他娘带来的拖油瓶。

他经过一番查证,才明白事情始末。他娘以前是有相公的,相公还是他爹的部下,一朝战死,是为国捐躯,也是为了救他爹。他爹照顾部下的遗孀,却又被他娘吸引。她娘死了相公,渐渐有传言说他克夫,公婆容不下她。

最后是他爹出面,才能让她娘能顺利带着他哥哥出门。她娘觉得亏欠了他哥,尽力补偿,虽然生了他,却觉得他生下来就是伯府的小世子,生来有爹宠,有下人哄着,也就不关心他。

他爹宠他吗?杜子铭的嘴角扬起一抹嘲讽的笑,他爹满心满眼都是他娘,哪里顾得上管他。伯府下人看他空有世子名号,还没他哥受宠,又有谁捧他?

他哥郭文浩此时已经吃饱,闻言放下筷子,“不,你错了。那不是我的家,是你的家。你才姓杜,而我姓郭。”

杜子铭虽然一直生气他娘忽视他,他爹无视他,对这个哥哥却没有意见。成为遗腹子,寄人篱下,并不是郭文浩能做的选择。所以他不跟郭文浩争吵,转而转移话题,“娘、哥,我在三羊镇做的生意还不错。年前派人给你们都送了一件冬衣,我看你们肯定没等上就出门了。等下我带你们去绣坊试衣。”

杜子铭虽然人没回去,逢年过节都准备了不少礼物送回京城。至少,京城的人没人说他不孝顺,只是说他跟父母不亲近,小小年纪就远离了父母。

杜子铭说的冬衣就是羽绒服。虞氏和郭文浩本是想跟杜子铭修复关系才肯试穿,结果这一穿就不想脱下来。三羊镇没有京城冷,可三羊镇没人烧坑,也不会有人给他们的房间摆好几个炭盆。

这不显眼的冬衣,穿着还真暖和,虞乐的笑意终于达到眼底,“你从哪找到这么暖和的冬衣,难为你还记得我们。”

杜子铭紧绷了一天的脸上终于有了笑意,“是一个有趣的女孩找到的。”

在杜子铭没看到的地方,虞氏和郭文浩有对望一眼,虞氏想她已经找到杜子铭逗留三羊镇的原因。她想着,是不是只要解决那个女孩,杜子铭就会跟着她京城了呢?

杜子铭丝毫没发现他的一句话给韩丹凤带来了麻烦。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